【摘要】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經濟新聞越發重要,做活電視經濟新聞,報道選題要具有貼近性、采寫角度要具有通俗性、寫作語言要具有易懂性、數據運用要具有形象性、后期制作要具有可視性,使電視經濟新聞面向社會、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讓經濟新聞真正地具有可視性。
【關鍵詞】“五性” 電視媒體 經濟新聞
眼下,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深入,經濟報道成了電視新聞的重頭戲,人們迫切希望通過經濟報道,快速了解國內外經濟形勢以及經濟的變化可能對日常生活帶來的影響等等。但在目前的電視新聞中,經濟報道枯燥乏味,專業詞語多,不夠通俗。外行看不懂,內行不愿看。更多的電視經濟報道,甚至只是經濟現象羅列,或者是統計數據加電視鏡頭。要搞活電視經濟報道,服務于經濟建設,筆者認為,要從通俗的角度搞活經濟報道,在經濟新聞的選題、采寫角度、語言寫作、非編后期制作等方面做到通俗大眾化,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讓經濟報道具有親近、吸引人,可看性強等特征,讓受眾愿意看、喜歡看、看得懂。
一、報道選題的貼近性
人們衣食住行都離不開財經信息,沒有人可以說自己和經濟新聞沒有關系。正因如此,貼近人們生活的經濟新聞報道會受到廣泛的關注。電視經濟新聞面向的是廣大人民群眾,受眾群是多層次的,必須有廣泛的適用性。選題應遵循三貼近原則: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深入到人民生活中去選材。將目光放到百姓所關心的熱點問題、難點問題上,如黃金周旅游、日常消費等。如2010年“3·15”的主題是“消費與服務”。銅陵電視臺《今日播報》欄目與質監、工商等部門合作,共同開展“3·15消費維權在行動”大型活動。活動于“3·15”這天在市區設立主會場,舉行啟動儀式,同時在一縣三區、開發區等地設立分會場。在每一分會場,都接受消費者現場投訴。投訴一旦受理,質監、工商人員立即調查處理,記者跟蹤采訪。這樣一改過去維權活動時新聞媒體和政府職能部門各自為戰的狀況,實行強強聯合,達到了新聞輿論監督及時,政府部門履職到位,消費者維權投訴有果的目的。新聞行動是將報道與活動結合起來,報道依托行動,得以實現主題式策劃,使報道由單條播發改為集束群發,報道樣式豐富多采,報道與受眾互動貼近,深入人心。
二、采寫角度的通俗性
在日常的電視新聞報道中,做經濟報道總離不開專業詞語,再加上一些簡單的數據羅列,經濟新聞顯得干巴巴,缺少生機活力,很難吸引受眾眼球。為此,要搞活經濟報道,就必須使經濟報道通俗化,以增強經濟報道的親和力。所謂“親和力”,是指報道與受眾之間的緊密感、親切感、信任感、互動性、關注度和接受度等。
毋庸置疑,人是經濟活動的主體,以人為本的經濟報道才會具有親和力。這就要求我們在從事經濟報道時,能從人本角度確立報道對象,不但反映物化經濟的力量,更要探討經濟與人的辯證關系。如果記者在經濟報道中融合了人的情感,把觀眾的需求放在重要位置,那就與觀眾增加了親近感。
如在應對金融危機的報道中,銅陵電視臺在《銅陵新聞》中開辟了“堅定信心促發展”專欄,推出了中小企業系列報道,采用講故事的形式,集中介紹了科技成果轉化、高端產品研發、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營銷策略等一批企業活生生應對危機“一廠一策”的成功案例,如:低價采購原材料降低成本,產品開發做到你無我有、你有我優等等,這既不會讓外行看不懂,又通俗易懂。而在《今日播報》“創業故事”專欄中,則用一個個有血有肉、有苦有甜的典型案例,講述下崗職工、大學生、返鄉農民工勵志的故事,讓下崗職工、大學生、農民工感到這些典型就在身邊,可學可做,其親和力躍然紙上。實踐證明,經濟報道如果脫下嚴肅的外衣,俯下身段,用體驗的方式去感受百姓的酸甜苦辣,也能散發出濃濃的人情味。
同時,經濟報道要有生活視角,從微觀視角談宏觀,從民生角度談國家經濟政策。即使是宏觀經濟問題,也應該尋找一個生活視角,把世界大事、國家大事與普通百姓關心的切身小事有機地融合起來,使經濟報道故事化、細節化和形象化,便于受眾接受和吸收。故事化就是改變經濟報道“見事不見人”現象,經濟新聞也要“講故事”,以人們的故事、體驗為切入點來報道一個重大的經濟新聞事件,或解釋新出臺的經濟法規政策等;細節化就是通過抓住人或事的細節,讓受眾有種置身事件中的感覺,使經濟新聞更加生動、立體;形象化則是用鮮明、簡潔、生動的語言,用最能打動受眾的事實開頭,從而引發受眾的收視欲望。
比如銅陵是一座典型的礦山資源型城市,可以說先有銅礦,后有銅陵市。建市初期是以銅礦立市,礦山的采掘和礦工的吃苦奉獻精神為人們所敬仰。2009年的10月份,銅陵電視臺結合新中國成立60年,特在《銅陵新聞》欄目中精心策劃了《輝煌60年》專欄,不僅報道了銅陵從礦山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歷程,也選擇性地報道了十多個第一代礦山勞模。通過勞模撫今追昔和切身的工作生活感受,不僅再現了礦山勞模的敬業精神,也較真實地反映出銅陵經濟跨越發展的可喜變化,為本地受眾所認同,系列報道推出后社會反響較好。
2009年底,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共同關注》推出的“百姓2009一攬子計劃一年間”專欄中,就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人具體的故事,詮釋出在過去的一年中我們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惠民政策給老百姓帶來的實惠。如央視新聞頻道播出的《丁仍祥:“新農保”讓我后顧無憂》,就是通過銅陵市銅陵縣高嶺村村民丁仍祥參加“新農保”前后的親歷感受,這讓受眾真實地看到眾多農民能夠跟城里的退休職工一樣,按月就可領取到“新農保”養老金,變農民養兒防老為社會養老,反映出黨和政府以人為本,破除城鄉二元結構,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切實提高農民生活和社會保障水平的執政理念,“新農保”養老金的政策溫暖讓人看得見,摸得著。
三、寫作語言的易懂性
經濟新聞的語言也要求形象化、具體化,這在以口語播出為主的電視經濟新聞中尤為重要。好的報道語言能夠用老百姓的語言去掉經濟新聞冷冰冰的外表,把經濟和生活聯系起來。因為電視經濟新聞報道的受眾群龐大而復雜,要讓各行各業各個階層的受眾能看得懂而且樂意看,就要求電視經濟新聞報道的語言能夠深入淺出地把復雜而抽象的經濟問題具體化、簡單化,同時還不能讓層次較高的受眾覺得過于淺顯。如安徽電視臺2008年1月7號《安徽新聞聯播》播出的消息《安徽沿江“屠龍記”》形象地把安徽沿江幾個地市冒著黃煙、白煙、黑煙、噴出火舌的煙囪比喻為“黃龍”、“白龍”、“烏龍”和“火龍”,并在導語中借用了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的提法。新聞報道的導語是這樣說的:“生活在長江邊上的安徽人,形象地把當地的工業廢氣比作盤在頭頂的‘污染龍’,為了使‘沿江經濟帶’不成為‘沿江污染帶’,安徽正進行著一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屠龍記’”。該經濟報道的導語巧妙借用“屠龍記”,讓人耳目一新,起到了先聲奪人的效果,立即就吸引了受眾的眼光。
四、數據運用的準確性
大量用數據說話是經濟新聞的一個顯著特點。在表現經濟成就、探討經濟問題時,數據所起的作用是無法替代的。數據運用如果得當,可以增強經濟新聞的可讀性,起到較好的宣傳效果,如果運用不當,堆壘數據,會使經濟新聞枯燥乏味。
筆者認為,經濟新聞運用數據必須做到新、精、準、真、美。所謂“新”,就是要使用最新的數據;所謂“精”,就是引用數據要做到少而精;所謂“準”,就是采用的數據必須準確;所謂“真”,就是一定要真實;所謂“美”,就是要美觀、形象。具體運用數據時,我們可以靈活地變換數據的出現形式,如通過比喻,把干巴巴的經濟新聞數字形象化,或把一些無形的東西變成有形的能感覺到的材料。例如:“年產200萬套的室內LED(高效節能半導體照明)項目正式投產后,它的產品節能效果相當于關閉一座20萬千瓦火力發電機組。”;再如“這個鉆頭進尺3155米,相當于鉆穿了兩座泰山”,這樣就便于讀者對新興產品的理解,使人讀起來容易記而又不枯燥。
五、后期制作的可視性
經濟新聞反應的是一段時期,一定階段發生的經濟現象,顯現的是經濟問題,而經濟新聞的一大特色就是數字多,有的成績要用數字來體現;有的概念要用數字來表達;有的典型要靠數字來對比;有的事例要靠數字來襯托。在經濟新聞中,數字可以說無所不在,然而電視出于電子媒介的特征,聲音和畫面都是稍縱即逝的,這就給有大量數據的經濟新聞制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現在越來越多的媒體用非線性編輯機可以輕松地做出多種動畫效果,把繁雜的經濟數據以動畫、圖表形式展現出來,可以大大增強報道的可視性。■
參考文獻
①趙卓,《淺論電視經濟新聞的采訪與制作》[J].《青年記者》,2008(11)
②鄧獻忠,《經濟報道如何更好地“三貼近”》[J].《中國記者》,2010(1)
③葉濱,《經濟新聞與平民視角》[J].《新聞傳播》,2008(4)
(作者單位:銅陵電視臺新聞中心)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