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康熙來了》對民俗話題的發掘主要體現在語言、本土戲劇、特有文化現象、特有文化記憶和少數民族(也就是臺灣原住民)方面,該方式對內地電視節目的發展有啟示意義。
【關鍵詞】電視節目 臺灣 民俗文化 原住民
《康熙來了》(以下稱《康》)2004年初在臺灣中天電視臺開播,是臺灣談話類節目新形態的代表。在它成功之后,催生了許多同類型的談話類節目,如《國光幫幫忙》等。雖然它只是在臺灣地區播出,但是通過網絡也獲得了內地觀眾的追捧。節目自2008年就開始不定期的在內地的各大城市舉辦《康熙盛典》演唱會?!犊怠纷鳛槌晒Φ募儕蕵沸怨澞?,每年都制作以臺灣民俗文化作為話題的節目。也正是這類話題,增強了節目的本土特色,提升了節目的品味。
一、節目對臺灣民俗文化的挖掘
臺灣地區的原住民在臺灣保留原始部落的生活已經有8000多年,從明清時期開始才有大批的漢人遷入。臺灣本土文化主要是原住民所代表的南島文化、以河洛人為代表的河洛文化、客家人為代表的客家文化與外省人帶來的新文化在臺灣島上共處融合。①
該節目反映臺灣民俗文化的話題數量上不多,但是每年都會占有一定的比例(如表1)。
(一)研究方法
一項有關美國電視談話節目的受眾調查表明,73%的觀眾認為,電視談話節目的話題是決定其是否收看一個節目的最重要原因,盡管談話節目主持人的吸引力也很重要。②因此,我們從節目話題選擇的角度對《康》中民俗文化的專題進行分析。
以2004年1月5日開播到2009年12月30日之間所有以民俗文化為話題的節目為樣本。樣本一共為34期。分析單元選取的是《康》每一期民俗文化話題的節目。《康》對于此類話題的發掘主要體現在語言、本土戲劇、特有文化現象、特有文化記憶和少數民族(臺灣原住民)方面。具體來說,節目在語言上選取的角度是臺語(歌),本土戲劇是歌仔戲,特有文化現象選取的是民歌時代的民歌西餐廳,文化記憶選取的是眷村文化。因此,將所有節目中臺灣民俗文化分為5類:臺語、歌仔戲、民歌、眷村、原住民。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⑴節目中臺語的節目最多,而且覆蓋年份最廣
從方言上看,“臺灣話”,實際上就是閩南話,一般臺灣居民也都懂得閩南話,人們習慣將臺灣的閩南話稱為“臺灣話”或“臺語”。③
語言是文化的符號和載體。一種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離不開語言的傳播。語言單位,體現了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態度,烙上了某一民族的歷史、社會生活的印記④。
不同民族的語言記錄和反映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風貌。④尤其是方言,深刻地反映了地方文化的突出特征。一個地方的戲劇、曲藝、歌謠、謎語等文藝形式都是以方言作為工具才得以表達的。人情、風俗的地方文化有時候也會反映在方言里⑤。因此,節目在民俗文化題材方面重點突出語言(臺語)。
節目大多從臺語歌星入手,對臺語歌手進行專訪,這跟《康》本身就是一檔以綜藝娛樂為主的談話節目有關;然后節目逐漸進入到以“臺語(歌)”本身為討論話題的形式;再沿襲節目“明星效應”的形式,通過明星參與節目,糾正發音、普及方言、演繹歌曲,都是在宣傳“臺語”,即本土文化;最后,節目還將臺語(歌)拿到節目上嘗試做一番創新,內涵較之前更加深刻。
從話題來看,該類節目話題還呈現出一定的模塊化、系列化的特點,如將同一話題劃分為若干部分,分集播出。作為承載臺灣本土文化“容器”的臺語,《康》對該主題的制作和宣傳恰恰體現了臺灣人對自己本土文化的極大認同。
⑵以眷村為節目話題,覆蓋年份也很多
眷村在臺灣,通常是指1949年起至60年代,于國共內戰失利的國民政府,為了安排被迫自中國大陸各省遷徙至臺灣的國民黨軍及其眷屬所興建的房舍。眷村走出了大量名人,眷村也曾為當今臺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節目在2007年做了三期關于眷村的節目,在2008年和2009年各有一期,主題是眷村的舞臺劇宣傳。節目對眷村話題做的期數僅次于臺語,跟節目主創的出身背景也有關,節目的策劃人王偉忠就是在眷村長大的,對于那個時代那個地方有很深厚的感情。
⑶歌仔戲話題、民歌的節目僅僅在相近的兩年中出現
歌仔戲是臺灣的“京劇”,是臺灣本土的戲曲形式;民歌是三十年前,臺灣大學生呼吁要有自己的華語音樂而帶來的一股音樂熱潮形式;民歌代表的是中國人對于自己音樂上的探索。節目在做這兩類話題時,會集中在某一段時間做很多期,比如說歌仔戲在2004年做了5期,2005年做了一期,后面就沒了。
從表2中我們可以發現,從2004年到2007年之間,《康》每一年在發掘民俗文化都有重點。比如說,2005年歌仔戲5集,2006年臺語3集,2006年民歌3集,2007年眷村3集。節目將本土戲劇、懷念性的文化記憶在集中重點做了之后,認為已經將該類話題挖掘夠了,所以節目果斷得放棄了該類話題。
⑷節目對原住民話題的挖掘
對于“原居民”話題,該類節目采訪的嘉賓多是身為原住民的歌手、明星等公眾人物,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二點:(一)原住民的居住地和“平地人”的居住地是隔離開的,這兩個群體之間存在著很多隔閡。一般民眾對于原住民群體比較陌生,而身為原住民的明星作為公眾人物,本身聚集了較多的人氣,具有一定的號召力,觀眾有熟悉感。(二)原住民有能歌善舞的民族特點,原住民明星作為演藝人員,表現力更好,同時,也能更好地傳達出原住民能歌善舞的民族特點。
從節目具體的內容來看(見表3),早期的原住民類節目主要著重通過較有影響力的原住民明星,介紹原住民的民族歌舞、生活趣事等,話題單純追求娛樂性的傾向相當明顯。之后的節目開始將重心轉移到展現原住民的生活和文化,如美食,話題涉及的內容有所延伸。如20071016期節目深入原住民的生活,重點挖掘原住民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節目中刻意地用帶有濃重原住民口音的國語錄制節目,且嘉賓身著各自的民族服飾,節目的本土民俗氣息變強。在做了以上的鋪墊之后,節目開始接觸到原住民話題中最敏感部分——民族隔膜。節目在做這個敏感的話題時,采用的是比較穩妥的、正面的角度,邀請的嘉賓覆蓋老、中、青三代,看上去在談論原住民與平地人戀愛的話題,實則是在探討民族隔膜的演變、消除的過程。節目中除了介紹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并糾正了平地人對原住民一些偏見。
我們看到,《康》對原住民主題由單純娛樂性強的原住民明星專訪到原住民風俗,再到原住民與平地人的隔膜等,體現的是一個話題漸進的發掘過程。這類話題的挖掘不僅僅是因為同類節目話題本身的發展需求,更是遵循人的普遍認識規律。從表3中可知,《康》對這類節目做得并不是很多,時間跨度非常大。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是,首先同一類話題不應該做得過于密集,此外更重要的是這類題材牽涉社會敏感的話題,節目需考慮到民眾的認識過程,否則如果用與處理其他話題一樣的方式,很容易激起民族間的不良情緒。
二、對內地電視節目的啟示
民俗文化話題是一個非常好的題材,但是目前內地的電視節目中除了專門的戲曲頻道的節目鮮有出現。這種題材并不是進行簡單的宣傳,也并不應該不只存在于小眾,或者說精英階層。文化應該是關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應該是大眾的、平民的。
1、對民俗文化的發掘應該由點及面?!犊怠分斜就廖幕际峭ㄟ^一個個點體現的,比如說文化記憶——眷村文化。節目也許并不能窮盡本土文化的內涵,但是節目可以介紹本土文化中的某幾個點,以達到以小見大的目的。而這個點的選取應該從重要性、獨特性和代表性著手,比如歌仔戲作為本土戲劇的獨特性。
2、把一個話題集中在一段時間內以便保持節目的連貫性。節目在做民俗文化話題的時候,保持了語言一直貫穿始終,另外由于一期節目的容量有限,不可能一期就把某一種民俗文化做得非常深入,所以考慮到觀眾的接收限度,《康》才會選擇在一段時間內重點選擇做某一個話題。
3、做民俗文化題材時,節目風格應注重輕松活潑與謹慎知識性相融合。配合民俗文化題材,節目的風格應該微調。節目在制作這類題材的時候,在保持節目主體風格的同時,應該稍微調整一下風格。比如,《康》對于具體內容的選擇一向比較大膽,但是在做原住民的時候采取的是比較穩妥的方式;對于風格形式不夠活潑的電視節目,在做這類題材的時候,如果娛樂性和生活性增強一點,可以盡量避免節目沉悶的情況。
4、在挖掘題材時要考慮受眾的接收底線注意時宜性。隨著社會的發展,有些較敏感的話題才會容易讓受眾以相對中立的態度接受,不產生抵觸情緒。
在如今競爭激烈和收視率為主的傳播環境里,電視節目的娛樂性成為主要賣點;然而這種娛樂性的持久,并不是以內容的空洞無物和話題的重復繁瑣為發展中心,《康》的大受歡迎也證明了這一點,不僅是娛樂八卦、社會普遍話題,還有深層次的利用偏娛樂手法去挖掘民俗、本土的題材,讓節目在輕松中達到娛樂性與知性、甚至生活與政治相結合和互補。這些是內地電視節目可以學習和借鑒的一個方面。■
參考文獻
①http://yiguoerzhi.banzhu.net
②Broadcasting Cable,Sept.28,1998
③http://www.tour18.cn/Info/I00000011660.html
④劉薇,《淺談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6(4)
⑤趙文花,《淺析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作家》,2008(3)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