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市場是指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活動,以商品的形式在流通中進行交換的場所。文化產業是指通過文化服務活動創造的價值形成的產業。文化市場的開發和興起,不僅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的文化生活需求,而且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積極而活潑的文化環境。同時也大大擴展和完善了社會文化工作的內涵,對文化產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文化產業,作為以滿足人類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為目標而進行生產或服務的新興產業,既是振興和弘揚民族文化的重要力量,也是現代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黨的十七大對文化產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把文化產業作為加快服務業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步驟進行安排。大力繁榮文化市場、發展文化產業,對促進經濟增長、增強綜合國力,對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國民素質、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正確認識我縣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
文化的進步反映著社會的文明進步,文化的繁榮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文化是經濟的靈魂,沒有文化的經濟不可能充滿生機和活力,不可能持續發展。進入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縣的文化市場與文化產業得到較快發展。據統計,2008年底,我縣文化經營單位400多家,全年文化產業增加值近億元,其中娛樂演出業營業總收入近3000萬元,書刊音像業銷售總額600多萬元,印刷業總產值6000多萬元;最大娛樂場所達1000平方米,年營業額超千萬元;吸納社會勞動力就業3000多人,轉移農村勞動力近1000人,人均年收入近1.5萬元,在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中做出了積極貢獻。從產業門類看,娛樂業(歌舞廳、飆歌城、網吧、電子游戲室)200多家,演出業11家,出版物發行業108家,印刷業93家,門類基本齊全的文化產業項目,匯聚成可觀的文化資源。
伴隨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我們探索形成了一些成功的工作經驗和做法。
一是盤活資產,招商引資。針對一些國有、集體老文化企業經營艱難、不改革改制就難以為繼的現狀,我們在保證國有、集體資產保值增值,保證原有職工切身利益的前提下,通過明確政策,盤活資產,廣泛搞好招商引資,采取合資、合作等多種形式,推動改建、擴建、新建了一批項目,帶活了一批文化企業。比如原石油勘探總公司印刷廠是我縣僅有的兩家書刊定點印刷廠之一。進入本世紀初,原有的國有體制已不再適應新形勢下印刷業的發展需求,在進行資產重組、重新定位之后,不僅生產規模和檔次上了一個新臺階,原有職工的利益也長期得到保證。還有,我縣電影院的改制和改建,也是盤活資產、招商引資的成功例子。
二是實行文化產業項目責任制。按照責任到領導、到具體負責人的原則,明確每個文化產業項目由單位主要負責人負責,把文化產業項目開發建設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年底進行專項考核。
三是實行規劃引導、項目拉動。近幾年全縣文化產業發展,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堅持合理布局、著眼長遠、突出重點進行發展。全縣重點選擇扶持了一批有發展潛力、有市場前景,關系全市文化產業長遠發展的文化建設項目進行扶持,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在總結以上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一是認識不夠統一。文化的產業屬性和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意義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化認識。美國的文化產業總量占GDP的25%,美國企業400強中有72家是文化企業。現在,美、日、英、法、意等主要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都是支柱產業。從國外情況看,文化產業必將成為經濟發展中重要的增長點。但是,國內文化產業的總規模至少在4500億元左右,但還未達到支柱產業的規模。隨著文化產業發展勢頭的日益增強,文化產業必將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因此,我們要從文化產業僅僅是社會事業的過時觀念中轉變過來,牢固樹立文化產業就是現在和將來的支柱產業的觀念。
二是基礎薄弱。雖然我縣文化產業來勢很好,但市場發育程度還很低,許多方面處于探索之中,市場化程度低、產業規模小。一些文化企業技術含量低、經營結構、產業布局、制度創新、管理水平、運行機制還存在不少問題。產業的開發能力低,選業雷同,跟風嚴重。懂文化、善經營會管理的文化產業復合型人才嚴重缺乏。特別是近年來個別文化市場出現無序競爭的現象,不利于公平競爭,損害了健康發展,亟須加以整頓。不僅如此,我縣文化產業的發展也很不平衡。店埠縣城和龍崗工業區等地文化產業的發展快一些,其它鄉鎮相對慢一些;面向娛樂業的文化產業發展快一些,新聞出版和音像等方面的產業發展相對慢一些。
三是投資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經過近幾年的整治,我縣投資環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與外地區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我縣文化產業項目建設單位一定程度上還是弱勢單位,項目建設還存在一定的資金缺口。因此,要進一步加強對我縣投資環境的整治,努力為我縣的文化產業建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大力繁榮我縣文化市場 發展文化產業的途徑和措施
正確對待和解決上述我縣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成為我們在調研工作中著力解決的課題。
一、進一步創新理念,形成共識,加速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要把發展文化產業、繁榮文化市場,作為我縣今后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實現發展文化產業的突破。政府及主管部門要加快從辦文化向管文化的轉變,從面向小文化向面向大文化、面向經濟一體化的轉變,從主要依靠事業推動到主要依靠產業推動的轉變。要研究制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和文化產業推進政策,打破部門格局,構建以資本為紐帶,以大文化行業管理為目標的國有文化資產投資營運管理機構。逐步完善和深化文化事業單位改革,探索和構建具有內在動力、富有活力的市場運營機制。
二、不斷拓寬投資融資渠道,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新格局。文化產業要改變主要依靠財政收入和文化企業自身積累擴大再生產的方式,運用投資控股、金融信貸、資本融資等手段,形成多渠道投資文化產業的體制和有效籌資機制,形成一個綜合性的投融資格局。在籌建渠道上,鼓勵非文化企業、非公有經濟成分投資文化產業。在投資機制上,加快建立和發展文化產業基金組織、文化投資公司和資本市場融資機構等多元化投資主體。
三、著力挖掘地方人文資源,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對文化產業欠發達的地區,發展先進文化就要加快發展文化產業,這是帶有全局意義的重點和突破點。要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我縣的人文資源,按照市場要求進行文化資源配置,加快形成與現代化經濟相適應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大力發展傳媒業、文化旅游業、文化信息業等文化產業。并要與經營靈活、特色鮮明的各類中小型文化企業形成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布局,使各種文化資源和文化要素得到充分利用。要全力打好“瑤崗紅色旅游、包公故里、岱山湖”三張牌,加大我縣文化特色旅游開發力度,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含量,不斷豐富旅游文化內涵,以文化品牌帶動旅游品牌,以旅游品牌促進文化品牌。
四、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文化產業人才,適應發展文化經濟的需要。要培養一批對文化產品既有一定的評價、鑒賞能力,熟悉文化藝術生產的操作過程,又能掌握文化市場的經濟規律,擅長經營、懂管理、能有效實現文化產品市場價值的高級經營人才。要建立自由流動、富有激勵、優秀人才能脫穎而出的人才管理機制,在競爭中優化人才隊伍。同時要拓寬視野,面向社會招聘引進文化產業人才。以標志性文化設施、重大文藝作品、文化資源開發基地為載體,有計劃的吸引優秀文化藝術人才和文化經營管理人才,從而以優秀的文化人才隊伍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五、順應市場競爭法則,建管并重,繁榮和規范并舉,促進文化市場與文化產業長期繁榮發展。首先要積極培育和開拓文化市場,健全文化市場管理體制。發展文化產業要有一個開放、有序、規范、高效的市場競爭環境,要清除分割、封鎖和壟斷市場的行政性壁壘,建立有利于文化要素合理、快速流動的文化市場體制。要營造文化氛圍,引導文化消費,培育文化市場,有針對性地組織文化產品和提供文化服務。要搞好節慶活動,拓展會展業,通過政府引導,引入市場機制,促進會展業的產業化。藝術活動既是文化財產也是經濟與安全。要大力扶持發展文藝演出業。藝術表演團體要通過資源整合實現優勢互補,以市場為導向,在市場中學會競爭、學會生存、學會發展,走“出人出戲多演出”的新路。堅決擯棄那種一味圖解政治、得獎無市場、不符合市場規律的藝術生產模式。我縣民營劇團青年廬劇團,多年來堅持演出在田間村頭,深受農村觀眾的喜愛,在08年市文化局舉辦的民間劇團調演活動中,參賽劇目獲最佳表演和組織獎。要有步驟的積極開放文化市場,著力培育在我縣尚屬空白的古玩市場、美術品市場等各類文化市場。同時,我們要加強對文化市場的管理,嚴格遵循文化法規,建立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競爭環境。運用多種手段規范、調控和引導文化經營,使其實現兩個效益的統一。要有效打擊侵權盜版行為,凈化社會環境,保護知識產權,加強對網絡等新興文化產業的規范管理,保護文化產品生產者的合法權益和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
繁榮文化市場,發展文化產業,是當前我縣文化領域貫徹十七大報告精神,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的一項戰略任務。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會出現許多新問題、新困難和新的矛盾,只要我們解放思想,增強創新意識,振奮精神,激濁揚清,興利除弊,我縣的文化市場就一定會更加繁榮有序,我縣的文化產業就一定會上新臺階。■
(作者:肥東縣文化市場管理辦公室副主任,群眾文化專業助理館員)
責編:程世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