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突發公共事件中,公眾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從事件的披露到追蹤,公眾用審視的目光緊盯著公共事件發展的全過程。而傳統媒體在公眾參與的同時,也在積極地進入關注公共事件的視野,和公眾形成了一種良性互動。如何在突發公共事件中最大化地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達到最好的傳播效果,實現最大的社會效益,將是這兩者互動的目標。
【關鍵詞】突發公共事件 傳統媒體 公眾參與
一、突發公共事件和公眾、媒體
1、突發公共事件的定義
據百度百科詞條解釋:突發公共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和嚴重社會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國務院頒布《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規定,根據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過程、性質和機理,突發公共事件主要分為四類: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本文所涉及到的突發公共事件的案例大都是公共衛生事件、事故災難和社會安全事件,如云南“躲貓貓”事件、鄧玉嬌刺死官員案、上海釣魚執法事件等。
2、公眾和媒體
“公眾”在工具書中的解釋是,泛指與一個組織或團體具有某種直接或間接相關的個人、群體和組織,他們對組織的目標、存續和發展具有或多或少、或現實或潛在的利益關系或影響力。本文講到的“公眾”是指以網民為主體的大眾人群。
學界對媒體的認知歷來存在著分歧。有學者認為媒體締造了一種不需要通過面對面對話,就能感知“我們”集體性的公眾。也有學者認為,傳媒產生的主要是“假象公眾”和“即逝公眾”。前者以各種“迷”最具代表性,如“歌迷”、“影迷”、“球迷”等;后者關心的事件雖有一定的嚴肅性,可是缺乏穩定性。但無論如何,現代社會越來越需要經由大眾傳媒,迅速將某些信息和消息變為引起某一類人群關注的事件,從而幫助他們形成公眾。一旦公眾形成,他們對事件和相關問題的意見就會成為具有社會意義的“輿論”。在我國,圍繞某一具體個案產生的關注群體也在滋長,這些“事件公眾”的介入越來越積極,其對現實生活的影響力也就越來越凸顯。
二、公眾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參與
參與權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出公民參與權的有選舉權、被選舉權、擔任公職權、參加聽證、參與民意調查、提出意見、建議權等等。公眾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參與多體現在提出意見、建議方面,而現階段公民對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關注、參與已經上升到了全民關注、參與階段。在公眾參與突發公共事件中,以網民參與為主體。
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對2009年77件影響力較大的社會熱點事件的分析表明,其中由網絡爆出而引發公眾關注的有23件,約占全部事件的30%。網民的表達意愿和參與意識持續高漲,踴躍發聲建言。在一系列突發事件上,“新意見階層”進一步顯示出巨大的輿論能量。如廣大網民對云南“躲貓貓事件”最初的質疑、對鄧玉嬌案的聲援、對上海釣魚事件的討伐以及流行于網絡的“人肉搜索”等,都顯示了網友追尋真相的熱情,以及在各級國家機關立法與制定政策和重大決策中公眾的廣泛關注,都體現了公眾對于參與的渴望。也正是因為公眾參與的不斷深入,中國行政越來越具有民主化、公開化的特點。
三、傳統媒體與公眾參與在突發公共事件中的互動形式
1、網絡先行,傳統媒體追蹤報道
網絡輿論所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現在很多傳統媒體記者也都每天在各大論壇中“潛水”、跟帖、發帖,隨時發現身邊的新聞線索。
2、傳統媒體報道,公眾自發關注形成關注合力
通過傳統媒體的介入、扎實的采訪報道,使之再次回到網絡,從而更加放大輿論效果。
細數諸多熱門網絡事件,無一不是首先通過網友爆出,然后傳統媒體介入,再回歸到網絡,以放大輿論效果,這樣,無論是網友還是讀者、聽眾、觀眾等都將了解此事,這無疑會給相關的部門造成壓力。每起事件發生不到一周的時間,政府便已經介入,并向公眾回應該事件。
四、傳統媒體與公眾參與互動的意義
1、網絡、傳統媒體及政府的多贏
隨著互聯網技術在中國的普及,網絡在進行輿論監督、推動社會公平進步方面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比之傳統媒體越來越顯示出獨特優勢。周老虎、躲貓貓、俯臥撐、鄧玉嬌等公共事件由于網絡民意的推動,以及公眾積極主動的參與,而使事件向著更接近真相和公平的方向解決。
同時,網絡監督具有傳播廣、快等特點,網民的參與往往對社會事件造成很大的影響,是一種全新的、有力的監督方式。互聯網已成為新聞輿論的獨立源頭,特別是在傳統媒體因為種種顧慮而缺席或反應遲鈍的情況下,互聯網成為網民自發爆料和集結輿論的平臺。并且網上的爆料,由傳統媒體接手深入采訪和評論,提升了可信度,更能引起政府重視。
傳統媒體對社會不良現象的批評報道,經互聯網的放大,也能迅速凝聚民意,產生強大的輿論壓力。新老媒體相互借力,推動了不少社會問題的解決。問題得到解決,需要一個從網上到網下、網民到政府相互配合互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是網民和政府相互作用,傳統媒體的介入等,促使了事件解決,得以良性循環,得到雙贏,甚至是多贏的結果。
2、滿足公眾交往需求、尊重需求、認同需求和政治參與的需求
傳統媒體和公眾參與之間的互動為公眾提供一個水平式的社會網絡平臺,通過這個平臺不僅可滿足人與人相互交流與理解的需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社會的整合和群體的認同。作為公共空間的傳統媒體和公眾之間的互動既是構建認同的橋梁和紐帶,又是認同得以表達的渠道和載體。
五、傳統媒體與公眾參與突發公共事件之間互動的負面影響及應對策略
網絡暴力是指網民在網絡上的暴力行為,是社會暴力在網絡上的延伸,其具體表現形式是網民對未經證實或已經證實的網絡事件,在網上發表具有攻擊性、煽動性和侮辱性的失實言論,造成當事人名譽損害。
另外,在網上公開當事人現實生活中的個人隱私,侵犯其隱私權,對當事人及其親友的正常生活進行行動和言論侵擾,致使其人身權利受損等。2009年發生的諸多網絡暴力事件足能說明網絡暴力給當事人及社會造成的不良影響。
網絡的非理性情緒是催生網絡暴力的根源。互聯網的匿名環境、海量帖文的氣氛渲染,觀點相近人群的頻繁溝通,容易產生“志同道合”感覺,并可能發展為人身攻擊,甚至威脅社會正常秩序。在2009年群體性事件和其他一些突發事件中,現場民眾和網民的非理性情緒抬頭,有蔓延趨勢,可能造成對社會的潛在性破壞。
因此,一方面要加強對公眾隱私權的保護,另一方面要適度開放網絡輿論,讓公眾的利益關切和焦慮、不滿得到宣泄,減少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就政府層面而言,要采取積極的態度、透明的方式,正確處理好網絡輿論的應急處置,保持好政務信息的透明度。■
參考文獻
①[美]戴維·米勒、韋農·波格丹諾:《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563
②[美]塞繆爾·P·享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67
③宋顯忠,《通過法律的權利保障》 [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5)
④丁柏銓,《論輿論監督在和諧社會構建中的作用》,《現代傳播》[J].2006(3)
⑤李良榮,《公共利益是中國傳媒業立足之本》,《新聞記者》[J].2007(8)
⑥王志安,《媒體能代表“公共利益”嗎》[J].《青年記者》,2008(3)上
⑦陳力丹,《我國輿論監督的理論與構建》[J].《新聞界》.2004(4)
(作者: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09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