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燈是流行于淮河流域四省二十多個縣市的以舞蹈為主要構成部分的綜合藝術形式。它有歌、有舞、有鑼鼓等打擊演奏、有情節簡單的小戲。
它是中國9億漢族人創造的最完整系統的民間歌舞藝術形式,是漢族最具代表性、典型的民間舞蹈,它有著世界上最系統的舞蹈體系,是世界上最能用肢體語言表達復雜情節和人物的民間舞蹈之一。自古至今,始終以華夏文明的主體形象出現,屹立世界舞蹈文化的森林之中。
總之,花鼓燈是一種比較完整系統的民間藝術形式,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豐富的藝術語言,它的舞蹈動作剛健樸實,歡快熱烈,動作灑脫,表演風格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它的音樂源自民歌,題材廣泛,節奏多變,或高昂激越或婉轉纖柔,是漢族最具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間舞蹈之一。
早在1951年,我國著名舞蹈家戴愛蓮就親赴蚌埠向馮國佩學習花鼓燈藝術。
1958年,北京舞蹈學校將花鼓燈列為中國民間舞蹈專業的必修內容,分為基本動作、步法、扇花、鼓絹花和動作組合五部分。
1958年,當代中國第一個專業舞蹈研究組織——中國天馬舞蹈研究室的全體同志到安徽對花鼓燈藝術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花鼓燈《劉海戲金蟾》、《玩燈人的婚禮》、《網中情》、《新媳婦挑塘》等劇目多次參加國慶慶典演出和全國調演,《新媳婦挑塘》并被拍成電影。
1952年在北京懷仁堂為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中央領導表演花鼓燈,演出結束后,中央領導接見演員,周恩來盛贊花鼓燈是“東方芭蕾”。馮國佩的《新春游》被拍成電影和電視并發向海內外。
馮老在1982年聯合國舉辦的亞洲地區保護與發展民間和傳統舞蹈研討會上,發表了《花鼓燈的保護與發展》的論文并即席表演,受到了各國舞蹈家的贊譽和欽佩,被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代表瑪琳娜葛貝伊女士稱為“了不起的藝術大師”。
1957年由中國歌劇舞劇院演出的花鼓燈舞蹈節目,參加在布拉格舉行的世界青年聯歡節,征服了各國專家和觀眾,引起了國際舞蹈界的矚目。此后,花鼓燈相繼被國家歌舞團帶到世界90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獲得極大的成功,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影響。
80年代,著名民間舞蹈家許淑英教授曾先后去北美洲、美國、加拿大等地講學,將花鼓燈藝術傳授到國外,在國際芭蕾舞節為600多位各國舞蹈藝術大師表演花鼓燈。受到熱烈歡迎,美國電視立即向全美國播放,掀起了美國人對花鼓燈的熱情。
關于“花鼓燈”的起源,相傳,花鼓燈起源于夏代,在涂山腳下,大禹會見諸侯的地方。大禹娶了涂山氏的女兒——女嬌為妻,新婚不久,大禹便出征為天下百姓治水,大禹治水十三年,曾經三過家門而不入。女嬌十分想念大禹,每天抱著兒子啟站在山坡上向著遠方眺望,祝愿丈夫治水成功,早日歸來。由于望夫心切,精誠所至,化成一塊巨石,后人稱為“望夫石”、“啟母石”,為了紀念他們,后人建造了“禹王廟”。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起廟會,打起鑼鼓,跳起舞,從此就有了“花鼓燈”。
當然這僅是個傳說,但卻有可考的文字(清代的鳳臺縣志)記載:“花鼓燈歷史悠久,宋代就流傳于淮河流域的懷遠、鳳臺一帶”。
至今流行在淮河流域的安徽、河南、山東、江蘇部分地區的泗洲戲、淮北花鼓燈、衛調花鼓燈戲、淮劇、推劇等都是花鼓燈的演變,流行于湖北、湖南、安徽等地的花鼓戲,以及流行于云南、貴州、四川等地的花鼓戲,它們在藝術形式上都不同程度地表現出與花鼓燈藝術相同的特點。
孔子在《禮記·樂記》說“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樂首先能帶人們以感官上的快樂,這是音樂“美”的基礎,舞蹈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要產生美,就要給人們帶來視覺、聽覺上的享受,能激起人們心靈上的愉快,達到心靈上的共鳴。
花鼓燈作為一種民間舞蹈藝術,從表現形式和內容上都給人以美的享受包括表演用的道具、音樂、身段等。
花鼓燈在演出中主要道具有岔傘、折扇、手帕、挎鼓,傘象征吉祥如意,顏色有紅色或者黃色來裝飾,傘的下沿綴有各色彩條,傘頂上綴有彩球或者花,外觀非常美麗;折扇的周邊有各色的綢邊;手帕的質地是綢或者布;挎鼓類似于一般的腰鼓;而演員的服飾也是大紅大綠,這些道具服飾色彩鮮亮,外形賦有動感,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
花鼓燈音樂是花鼓燈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花鼓燈的靈魂,而花鼓鑼鼓和花鼓燈燈歌,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花鼓燈的舞蹈動感強,節奏緊促有力,動作韻味十足,速度快捷敏銳,架勢變換頻繁,表演場面熾熱歡騰,演員情緒歡快激昂,唱腔粗獷高亢,整個演出氣氛堂皇富麗,地方特色濃郁,充分體現了漢族民間歌舞的特點。
值得一書的是今天花鼓燈舞蹈有些動作是借鑒和糅合了武術、雜技和戲劇。如類似今天的“打虎式”、“騎馬蹲襠式”等武術動作,類似“疊羅漢”“虎跳”等雜技動作,“翻跟頭”等戲劇動作。
還有一些花鼓戲是老前輩藝人們根據自己長期深入觀察生活,運用詩經中“比”、“興”的手法,創造出來的,例如,從鳥兒在枝頭喃喃細語的形象創造了“鳳凰三點頭”,有感于春風楊柳而創作出“風擺柳”等等的花鼓燈民間舞蹈語匯。可以說花鼓燈是集大成的“東方芭蕾”藝術。
清代著名劇作家孔尚任在觀看花鼓燈表演后,寫下了《舞者詞》一闕:“一雙紅袖舞紛紛,軟似花鼓亂似云。自是擎身無妙手,肩頭掌上有何分。”這充分的描寫了花鼓燈舞姿的優美和輕盈,以及舞技的精妙絕倫。
花鼓燈舞蹈動作幅度大,而且常處多變狀態,其激烈復雜,表情達意的準確,細膩,迄今為止,尚無其他任何一種民族民間歌舞能與之相比。花鼓燈鑼鼓具有鮮明的特征,與舞蹈相配并具有很高的復雜度。在原形態的花鼓燈套路中,燈歌與舞蹈交替出現,也構成了花鼓燈的一大特色。花鼓燈的語匯多變,難度之高,舞蹈、鑼鼓和歌唱在演出中的配合是復雜協調的,在世界民族民間舞蹈中都是罕見的。
而且,花鼓燈步伐顯要動作的時間差大,復雜度高,其動作與動作相銜時的瞬間舞姿也隨之復雜多變,從而使花鼓燈與其它民族民間舞蹈表達群體的情感不同,它不僅可以表達人物的多種復雜的思想和情感,而且可以細膩表現各種情感的不同程度和不同強度的差別,能夠系統、完整地刻畫和表現復雜的人物和情節,標志著中國漢族民間舞蹈在人類民族民間舞蹈史上達到的高度。
花鼓燈是漢族民間歌舞的“活化石”,是一部活體歷史教科書,又是歌舞史上重要的一員,是藝壇中的一枝奇葩,并于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應該傳承光大。■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