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事說理,是說評式故事類新聞節目的形式,也是其一大特色。本文分析了該類節目的制作流程,思考其發展空間。
【關鍵詞】新聞 故事 評說
近幾年,說評式故事類新聞節目在電視節目中異軍突起,發展迅速。它把視角聚焦在平民身上,受到老百姓的歡迎,隨之而來的還有較高的收視率。分析整個制作流程,從選擇故事、調查采訪、后期制作到播放,這個在發展中不斷壯大的新聞類節目,有著不可低估的生命力,當然也存在著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世間百態 精篩細選
說評式故事類新聞節目之所以受觀眾歡迎,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吸引人的故事。每天都有故事發生著,而選擇故事制作節目卻不能信手拈來,隨便一個故事就去采訪報道。一期好的節目,筆者認為在故事選擇上要考慮兩個因素:新聞價值和影響。
(一)注重新聞價值
新聞事件有價值才能進入媒體和受眾的視野。對于說評式故事類新聞節目,選對了故事,等于該節目成功了一半。①新聞學者弗萊德·希伯特認為新聞價值最重要的5種要素是:事件性、接近性、顯著性、重要性、人情味。說評式故事類新聞節目的故事有很大的選擇空間,但找出一個合適的故事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個值得講述的新聞故事,新聞價值當然是首要考慮的因素。
(二)預見影響
選擇故事時,還有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是事件的影響性,預見事件的影響性就需要慎重地選擇故事。大多故事都是受眾或熟悉或關注的話題,事件通過熒屏報道出來,加上光影畫面的加工制作以及主持人的解說,對特別是有著故事中當事人相似經歷的受眾來說,心理沖擊力更是不容忽視。有的電視臺選擇家庭糾紛、鄰里爭吵、夫妻矛盾等所謂能吸引受眾眼球的故事來制作節目,這樣的選擇也許有時會給觀眾警醒作用,讓他們結合自身、反思自我。但也有適得其反的時候,對于沒有結果的新聞,沒有得到法律公正判決的新聞事件,往往會帶給觀眾更加偏激的思維和行動。
所以,故事的選擇,對故事的影響一定要有預見性,負面的影響太多,不但會危害受眾,危及社會,還會危害節目自身的發展。
二、調查采訪 細節思量
選擇了故事,下一步當然就是對故事的來龍去脈進行調查采訪。在調查采訪中,細節不容忽視,不僅包括采訪者與觀眾都想了解的細節、還包括觀眾沒有想到的細節。這樣的采訪而制作出的節目才更顯真實,更能緊吊觀眾胃口,增添節目的韻味。
(一)采訪全面 另眼相看
深入全面的調查采訪是獲得“第一手”材料保證新聞事件真實性的基本要求。故事類新聞節目,在采訪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主要因為故事的當事人往往會過于激動打斷采訪或根本拒絕采訪。還有存在的問題是,在采訪當事人的過程中,有時即使是現場的同期聲也很難保證事情的真實性,因為當事人有著明顯的主觀感。所以這就需要全面的進行采訪,對于在當事人那里得不到答案的問題,可以采訪其他知情人士,即“另眼相看”故事真相,畢竟“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然,對于旁觀者的采訪也要理性把握,選擇客觀公正,認真對待采訪的旁觀者,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當然,能夠讓當事人真實地講述自己的故事,是最好不過的事情,“事與愿違”的時候選擇通過他人的眼睛看故事,只要采訪到位,調查深入,故事同樣能夠客觀、真實地展現給觀眾。
(二)把握細節 凸顯真實
大致概括的故事情節很難牽動觀眾的心,具體細致的描述才能讓整個故事充滿立體感,更加生動、形象地走進觀眾的心中,造成情感上的波動。新聞故事不僅要吸引觀眾,還要給觀眾真實感。真實感的獲得很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展現細節,通過對故事細節的交待,讓觀眾更加了解故事當事人的性格和心理,從而給觀眾一個判斷是非的依據,認清故事中的誰是誰非。那么,新聞故事如何展現細節呢?把握細節,首先要學會認真“傾聽”。故事當事人的話語往往會把故事中最凸顯的矛盾體現出來,抓住主要矛盾,尋找故事的細枝末節也就會相對容易。其次,在“傾聽”的同時,要有思辯的能力,注意把故事當事人說的話有機聯系起來,經過細節的對比,尋找有出入的地方,調查事情的真偽。
故事類新聞節目,重要的一點就是故事要以情動人而且要情真意切,細節的把握和展現不僅能讓受眾體會到故事中人物最細膩的感情,還能給受眾最真的感受。
三、后期制作 全面把握
節目能否在觀眾看到的第一時間就抓住其注意力,筆者認為關鍵在于它的后期制作,即它以怎樣的形式搬上銀屏展現在觀眾面前。在整理素材后期制作過程中,一是敘事技巧的巧設,二是畫面效果的把握。
(一)敘事技巧 慎重斟酌
說評式故事類新聞節目,首先是要講述一個故事。講述故事就要考慮敘事的技巧。找準一個切入點是關鍵,是主持人拉開故事的帷幕,還是故事中的某個畫面作為故事的引子?當然要首選最引人關注的方式進行敘述。講故事要吸引觀眾,不能只設置一個懸念。一般一個完整的故事起碼要有一個總懸念。總懸念在故事伊始就要提出,且貫穿故事始終,是整個故事主要矛盾沖突的焦點②。如何提出一個可以貫穿故事始終的懸念?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故事的高潮部分剪輯出來放在節目的開頭最先展現給觀眾,進而由主持人對畫面進行解說并向觀眾提出此時已在觀眾心中形成的疑問,即畫面中的主人公怎么了?發生了什么事?這樣既可以引起與觀眾的共鳴,又可以統攝全篇,進而展開故事的敘述。
一個好的故事上映到熒屏上,好的敘事技巧才能給故事錦上添花的效果。慎重斟酌敘事的切入點,才能迅速抓住受眾的視覺和聽覺。
(二)影視技術 補充效果
節目采用電視畫面講述故事。觀眾通過畫面感知形象信息,突破語言符號,邏輯思維的限定并隨著畫面的運動和事件的發展,獲得一種親近感和參與感③。對于一些已經發生但又有向觀眾展示價值的故事情節,在后期制作過程中可以用環境或其他手法制作出過去的場景來滿足這一需求,當然這必須在遵循客觀事實的基礎之上。利用影視技術補充故事細節部分,既可以讓觀眾最深入地了解故事的本質,提高他們的判斷力,又可以渲染場景,讓觀眾對故事有著無限的揭發欲。在后期對拍攝畫面進行篩選補充的過程中,畫面的色彩,同期聲的處理也是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色彩能發揮象征、隱喻的功能在故事中運用陰郁的色彩表現疑云重重的故事情節,用明亮的色彩象征打開心結、明朗樂觀的結果。同期聲的運用是最能讓觀眾感受故事真實和人物真情的技巧。
故事雖需要真實性,但前期的拍攝采訪很多時候畢竟是冗雜、粗糙的,在節目制作中運用影視技術對畫面進行補充、修飾,對于節目的質量起著不容小視的作用。
四、節目出彩 重在評論
對說評式故事類新聞節目來說,論是出重頭戲。主持人在故事講述完畢后的評論往往是觀眾從情感的漩渦回到現實中的一個跳板,理性、睿智的評論是節目出彩的的重中之重。
(一)拿捏語言 情理相融
該類節目是要通過一則故事向觀眾揭示其蘊含的道理,語言的把握是評論是否精彩的關鍵。精彩的評論并不是非要談吐不凡、妙語連珠。這類節目主持人更應該根據故事的內容,拿捏語言、用心評論。是用簡潔的詞句,鞭辟入里,直接道明故事背后的真真假假?還是應該委婉含蓄采用反問語句留給觀眾思考的空間?很明顯,對于眾人批判,社會憤怒的事件,評論時就要簡潔明了指出癥結。對于引起觀眾憐憫或反思的故事,主持人用語就應當委婉含蓄,留給觀眾思考的空間。當然,故事基礎之上的評論如果不結合故事而是純論理,也不免有些單調、乏味。主持人在評論的同時帶領觀眾回顧故事,特別是故事中的細節部分,也是非常必要的。根據故事的感情基調,確定評說時的語言、語調,語言準確到位,在觀眾心理才能恰到好處,與觀眾產生共鳴,達到評論走進觀眾心中被觀眾認可的目的。事與理結合才更顯得評得到位、評得在理。
(二)輿論引導 關注人文
透過故事看世間百態,不一樣的故事蘊含著不一樣的道理,這就要求該類節目要有足夠的社會責任感,利用自身的優勢發揮輿論導向作用,讓觀眾在故事中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堅持正確的輿論方向。故事的選擇往往避免不了揭人傷疤的尷尬,讓痛苦減到最低,這就要求在調查采訪時要時刻有種人文關懷在心中,尊重當事人的尊嚴,揭發隱私適可而止而不是刨根問底。當然,對故事當事人充滿著人文意識對于該類節目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去發現生活中的人文故事,多些人文精神的報道,才能溫暖受眾的心,跟上時代的步伐。
五、找出問題 完善節目
說評式故事類新聞節目發展至今,也暴露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成為該類節目發展中的瓶頸,只有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才能使其保持旺盛的發展勢頭。
(一)模式呆板 缺乏創新
該類節目大都是首先講述故事,然后就事論理。這樣的模式從節目創辦伊始就固定了下來。④這種圍繞故事做文章的套路,致使節目從框架到策劃思路,從內容到主持方式都出現了雷同。所以節目模式創新的問題亟待解決,只要適合該類節目的模式可以在一定時期內靈活變換,給節目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故事庸俗 缺少品位
該類節目在選擇故事注重貼近百姓、貼近生活。但如果只選擇家長里短、婚外戀等一些滿足觀眾獵奇、尋樂的故事,然后刨根究底地暴露隱私。那么,久而久之,節目也就不免顯得庸俗、低下。時代在發展,受眾對電視節目的品位要求也越來越高。說評式故事類新聞節目,在故事選擇上應該以一種長遠的目光選擇一些立意較高的題材。如反映時代潮流、催人上進、頑強拼搏等一些能夠鼓舞人心的故事。這樣不僅能形成積極的輿論導向,促進社會的進步,也能使節目長遠地贏得受眾,贏得市場。■
參考文獻
①劉墨非,《談故事化新聞敘事》,《新聞知識》,2009(1)
②③都海虹,《一樣的故事 不一樣的講述》,《中國電視》,2009(1)
④東臻懿,《民生新聞問題之思、定位之辯和發展道路》,《新聞知識》,2009(5)
(作者:趙知靜 中國礦業大學文法學院廣播電視新聞系07級本科生;蔡金秋 中國礦業大學文法學院廣播電視新聞系08級本科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