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新聞發言人真正成為“明星”
6月30日,11位中共中央部門的新聞發言人在中外記者面前集體亮相。黨委新聞發言人制度讓中央部門從幕后走向臺前,無疑使實施多年的黨務公開又邁出重要一步。
建立黨委新聞發言人制度,就是讓新聞發言人成為各級黨委與社會公眾溝通與聯系的重要渠道,通過他們把黨的決策予以公開,使黨的權力機關在陽光下運行。
不過,黨委新聞發言人制度才剛剛起步,沒有直接經驗可以借鑒,一切還處于探索階段,人們有理由對制度的完善抱有更多期待。
完善黨委新聞發言人制度,必須積極應對網絡時代帶來的挑戰,通過網絡渠道了解社情民意、主動公開信息,勇于面對復雜、敏感、尖銳的問題,接受社會監督,推動自身工作的改進。包括網絡在內的媒體聯系著具有各種利益訴求的人民群眾,新聞發言人要學會跟媒體打交道,通過媒體就重大問題征求群眾意見,鼓勵群眾建言獻策。
同時,新聞發布不能流于形式,對于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要作出說明,提出應對措施。對于自身工作,不僅要講成績,還要提及不足和有待改進之處。新聞發言人要少講空話套話,學會說群眾樂于接受的生動語言,把各種情況說實說透。此外,還要推動這一制度的規范化、常態化,要建立中央部門、各級黨委新聞定期發布制度,新聞發言人不能“養在深閨人未識”,而要多與群眾見面,多與群眾對話,真正成為群眾眼中的“明星”。
(趙超 崔靜/《中國新聞出版報》)
重點新聞網站“轉企”后
必須充分挖掘人的價值
重點新聞網站的轉企改制是一項被寄予厚望的舉措。無論是對于文化產業的發展,還是對于提升輿論引導能力的探索都具有標志性意義。目前看來,盡管面臨著人事、體制、同業競爭等諸多難題,重點新聞網站完成轉企改制并無太大的障礙。值得關注的是,重點新聞網站轉企改制之后怎么辦?
轉企改制,反映出市場經濟和新興媒體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國家對于重點新聞網站發展思路的三個調整:一、必須盡快增強重點新聞網站的實力,改善其治理結構;二、重點新聞網站輿論引導能力的增強,必須以市場配置資源為基礎,提升自己的市場價值,強化自身的造血功能;三、通過整體上市實現媒體管理機制的改善,突破傳統媒體的體制性約束。
然而,必須看到,重點新聞網站在發展觀念、商業模式、內容影響力、人力資源等方面與商業上市網站相比仍然有相當差距。不少重點新聞網站在觀念上仍然屬于典型的Web1.0網站:主要依靠專業化的編輯記者團隊生產內容,發布內容,將“網站”理解為“專業人員從事新聞及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通過某種傳播形態或傳播平臺將內容產品傳播(銷售)出去,產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機構”,導致重點新聞網站在技術呈現方式上與新媒體形態較為接近,而在核心概念上相距較遠。最容易為人們忽視的,卻也最可能制約重點新聞網站“轉企”后發展的問題是人力資源管理機制和人才觀念的落后,重點新聞網站必須未雨綢繆,突破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將“人”的價值充分挖掘出來。
(趙曙光/《人民日報》)
3D印刷能否成為紙媒未來
“2010年是紙媒的3D元年。”有報業人士如是說。的確,自比利時《最后一點鐘報》推出歐洲第一份3D報紙至今的3個多月來,我國已相繼有8家報紙、2家雜志推出了3D版。
對于紙質媒體的這一創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蔡雯表示,3D報紙作為報紙創新的一種嘗試,有其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這一創新重在形式,在內容方面不會帶來很大的突破。在網絡傳播已經非常普及的今天,這種創新對于報紙應對危機不太可能起太大的作用,報社還是應該更多地考慮利用新媒體,實現報網融合、報網一體。
在3D報紙的印制中,印前制作過程復雜,對于日報追求新聞報道的時效性是不利因素,而且對新聞照片的選擇也會有所限制。蔡雯認為,如果一種新技術或新形態在新聞傳播方面不利于報紙尤其是日報的優勢發揮,那么這種創新的效果會大打折扣。
從讀者的角度來說,雖然3D報紙能帶給他們新鮮感,但如果長時間戴著眼鏡看報對視力、對身體并不好,在新鮮感過去后大家可能不會熱衷于這種閱讀方式,因此,蔡雯認為這種報紙形態目前看不太會有長遠的發展前景。
(《中國新聞出版報》)
互聯網的個人化未來
走過十多個年頭的中國商業互聯網,正在邁入新的里程。SNS、微博一派繁榮,無線互聯網方興未艾,三網融合醞釀著新的格局,電信運營商積極推動下一代互聯網建設……每個人都想知道,互聯網的未來主流會是什么?答案是個人化。
“Web1.0時代的特點是信息獲取,人們主要通過互聯網來檢索和獲取信息。Web2.0時代的核心特點變成了互動和共享,用戶既是網絡內容的瀏覽者,也是網絡內容的制造者、發布者、共享者。第三代移動通信網絡的快速發展,又將互聯網迅速推進到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個人化。”
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市場部何志強總監認為:“首先,網絡的接入無處不在。帶寬和網速已經不是問題,有線、無線不僅可以自由選擇,而且可以無縫連接、自由切換。”
“其次,終端百花齊放。除PC之外,上網本、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設備(MID)、電子書、游戲機、電視機、車載信息娛樂設備(IVI)等,都已具備接入網絡的能力。”
“第三,互聯網實名制。網絡不再是完全的虛擬世界,它已經滲透到人們日常工作、商務、生活、學習、娛樂、交友、游戲的方方面面。”
事實上,從互聯網個人化的三重內涵來看,新的基礎平臺需求已經呼之欲出。(《互聯網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