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個出色的記者,不僅僅是采訪前充分吸收信息或報道時恰當處理信息,他更應擅于處理現場觀察采訪時的信息,即在采訪過程中準確把握主線并從容應對新的有價值的信息。
【關鍵詞】現場觀察采訪 新聞敏感 共鳴
采訪是一種信息傳播的活動,在現場采訪過程中,記者需要不斷觀察,不斷處理各種即時的現場信息。目前,我國的新聞采訪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在記者采訪中的現場信息處理上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問題,尤其對于“新生代”記者來說,常會遇到現場采訪中,駕馭信息失敗的情況。央視《新聞調查》欄目中柴靜與非典患者的對話,可以說是記者現場處理采訪信息的成功案例。一個出色的記者,不僅僅是采訪前充分吸收信息或報道時恰當的處理信息,接著選擇、概括、架構出一個栩栩如生的新聞作品的人。他更應該是一個現場觀察采訪時信息處理的專家,即在采訪過程中準確把握主線并從容應對新的有價值的信息的專業人士。
一、現場觀察采訪的地位
為了更好地對上面的圖表進行理解,且通過下面的采訪實例,將a、b、c、d、e貫穿其中。
時間:2007.12.23 地點: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文闌樓前
為《中國地質大學報》做了關于大學生活的規劃的新聞策劃之后(c),筆者需要采訪一位有過工作經驗的在校大學生。了解到自己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同學認識這樣一位師兄后(a),筆者通過同學迅速聯系到此人(a’)。正式采訪前,筆者對此人的背景進行了一定地了解(d),知道他畢業于南京某所重點大學,然后在碳酸飲料的巨頭公司工作了一年。辭職后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修第二學位(d’)。整個采訪的過程中,筆者通過其神態、手勢等肢體語言(e)看出他對信息的過多保留,因此筆者采用言語引導(語言)與微笑(表情)的方式,盡量讓他更多的表述信息(e’)。
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整個采訪活動的過程是:caa’dd’ ee’,表明采訪活動是由眾多采訪形式一起發揮其功能效用的復雜的系統的活動①。采訪活動的主體均為處于社會系統之中的個體。當他們依一定的程序發生信息傳播的聯系時,尚還處在傳播系統之中;當傳播的信息均為新近發生的事實的時候,便進入到新聞系統的范疇;采訪作為新聞系統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在采訪者與被采訪者得到確立之后,便開展了以他們為主體的采訪活動;進入采訪系統之后的現場觀察采訪,包括觀察現場氣氛,準確捕捉現場的細節,把握受關注的問題與受眾興趣點,將觀察與采訪相結合,將現場采訪與理性思考相結合。
二、現場觀察采訪常見問題及對策
(一)信息損壞
信息損壞主要是由于采訪者準備不充分以及現場觀察采訪中對有價值的信息把握力度不夠造成的。09年大學新生入學時,筆者曾與《武漢晨報》一記者對貧困新生進行了采訪,采訪對象對自己家境的描述吞吞吐吐,或者對問題避而不答,造成了信息的極大缺失。整個采訪過程中,筆者觀察到他的眼神游離,表示自己不太想接受采訪,筆者也由于經驗不足,沒能在現場找到解決的方法,導致采訪的信息不完整。
在現場觀察采訪中,如果沒有眼神的交流,沒有信息的互動,采訪活動就很難成功。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眼神交流”在這里成為采訪人員的一項艱難的行動,而從艱難行動于世的此在形態切入,記者渴望信息交流與對方不愿繼續談話所帶來的情緒由此成為意識在世的方式,體現為眼神的回避②。由此,即使采訪看似結束,采訪任務也沒有辦法很好地完成。
從整體來看,記者在采訪活動中是處于主動地位的,要解決信息損壞的問題,就要求記者具有較強的新聞敏感。在眾多的 “新生”記者當中,為什么有的記者能迅速的“上手”,寫出真實的、有現場感的新聞作品,有的記者在接受了一定時間的培訓后,卻還是在采訪的時候失去大量信息,或者說發現不了有價值的信息呢?說到底這就是一個新聞敏感的問題。因此,新聞敏感的強弱與現場觀察采訪的成敗有著密切的關系。
一個有著良好新聞敏感的記者,具備尋常人所不具備的“三重境界”,即新聞的發現力、挖掘力和預測力③。通過現場觀察,將氣氛的變化,人物表情的改變和前后音調的不同,發現其隱藏的信息,并且用帶有技巧性的提問“勾”出相對真實的回答。培養新聞敏感,就是要不斷培養善于發現新聞的能力,當事情還在“風起于青萍之末”時,就敏感地察覺到它,并預見它的走向。
(二)轉移話題
轉移話題,是造成信息難以處理的另一個難題。08年9月底,筆者采訪校舞龍隊隊長邵辰時就遇到采訪對象答非所問的情況。隊長帶領湖北兩所殘障培育學校的學生參加上海特奧會,獲得1金2銀1銅及總分第一的好成績。對于這個校園新聞,筆者想做一個關于“校園感動人物”的策劃,挖掘他幫助智障孩子舞龍的細節。面對筆者關于“你對那段與殘障學生相處的時光有什么感受?”的提問,他這樣回答:“整個社會都要拿出一點愛心,朝著真善美努力,這樣那些孩子們的生活會更加美好”。內容信息趨向空泛,與所需的真實、具體、準確的新聞材料不相符合。總的來看,也是一個不太成功的采訪。
解決上述問題,需要記者擁有一定的引導信息交流的能力,即引出“合適的信息”的能力。那么何謂“合適的信息”?
合適的信息,就是能夠使采訪雙方就一個話題引起共鳴,即可以產生共同的想法與見解的信息。當一方的思想情感或經歷遭際,與對方的相通或相似,就會被打動,形成的一種強烈的心理感應狀態;當雙方在接觸同一事件時,可能產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緒激動和審美趣味趨同現象。上述兩種情況就是所謂的“共鳴”。要達到“共鳴”,需要記者通過觀察對方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例如衣著、手勢、表情等,來推測他們的行為意圖,注重找與采訪對象在經歷、知識、審美上的相似點,并通過語言來表達他們彼此間都認同的的想法和情感,這樣一來,才能得到采訪對象的信任,從而消除對方的心理障礙,使采訪得以順利的進行。
三、現場觀察采訪對記者提出的要求
首先,優秀的記者首先要能觀察到被采訪對象心里在想什么,才能迅速與采訪對象形成心理的共鳴。這種心理學知識的運用要充分利用可借助的載體,比如眼神,適時的表達,太少則無法被被采訪對象體會捕捉,太多則會在被采訪對象的潛意識中形成做作的不良印象,這兩種情況都會造成采訪的無法深入,所以記者在現場采訪時恰當的使用心理學知識并且適時地表達,才是觀察采訪成功的基本條件。
其次,對于不善言談或者不愿言談者,記者必須善于言談。這種言談的表達并不是廢話連篇,而是切中要害地使用恰當的語言。能夠使被采訪對象心理產生共振的語言,說白了就是“說到被采訪對象的心坎上的語言”。只有這樣,被采訪對象才會將自己知道的信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最后,優秀的記者還必須對偵查、調研、鑒偽方面的知識有所涉獵。有的采訪對象故意在現場制造虛假信息以迷惑記者,初次試探之后才會說出部分信息或者全部信息。而有的被采訪者為了某種目的,故意以一種假象蒙蔽記者,此時在現場采訪中,記者就需要時刻鑒別這種假象,并且時刻注意觀察被采訪對象的表情,甚至眼神的變化。通過各種細節的追蹤,進而判斷被采訪對象的言論的真實程度。這種能力不僅僅是靠書本可以獲知的,一切都需要豐富的采訪實踐為基礎。■
參考文獻
①劉京林:《大眾傳播心理學》,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②肖峰:《名記者研究》,遠方出版社,1996
③楊艷輝,《循序漸進培養新聞敏感》,《青年記者》,2007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廣播電視新聞系)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