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媒介框架理論,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對以新華網為代表的主流網絡媒體在2008年9月11日到2008年9月30日之間的“三鹿奶粉事件”報道進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發現,主流網絡媒體對食品安全事件的報道框架有其自身的特點:網絡新聞數量龐大;消息來源有所偏好;新聞報道呈多主題化趨勢;新聞發布與更改具有隨意性等。
【關鍵詞】網絡媒體 三鹿奶粉事件 媒體報道框架
一、研究設計
框架理論通常被認為來源于人類學家貝特森(Bateson,1955),“心理框架是一組訊息或具有意義的行動”的思想。1974年高夫曼(Goffman)在其《框架分析》中將框架概念引入文化社會學,后來再被引入到大眾傳播研究中,成為了定性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觀點。新聞媒介為受眾提供信息的過程,就是對新聞事件重構的過程,而媒介對于信息的選取和編輯形成了一個提供給受眾的框架。這就像攝影師的取景鏡頭,在一片風景中確定自己的角度、構圖與景深,呈現自己想要表現的內容、思想與評價。新聞不可能是純粹客觀的,它是表現傳播者思想和意識形態的隱蔽形式。
本文以2008年9月11日(“三鹿奶粉事件”爆發)到2008年9月30日共20天的時間作為研究的時段,選取新華網作為主流媒體的代表對“三鹿奶粉事件”進行新聞媒介框架研究。抽樣方法:在新華網新聞搜索網頁下輸入關鍵詞“三鹿”,選擇“僅搜索新聞標題”,時間段為2008年9月11日到2008年9月30日,共搜索出新聞654篇。
1、報道體裁:消息、通訊、專訪、評論、科普文摘,其他,包含圖片、視頻新聞、政策文件等。
2、報道主題:事件調查、病例報告、患兒救治、問題奶粉的處理、相關責任人的處置、政府措施、質量檢查、幫扶奶農、明星代言、索賠維權、奶市場及其他奶產品、其他等。
3、消息來源:政府部門或官員、專家學者、企業集團及其負責人、媒體記者、消費者、網友、一般個人。
4、報道主角:政府部門或官員、消費者、工商企業、社會團體或組織、政策法規、食品安全知識、明星、奶農、其他。
5、報道基調:正面、中性、負面。
二、新華網報道框架分析
(一)報道體裁
從圖2可以看出,新華網報道“三鹿奶粉事件”的體裁主要采用消息的形式,占75.2%,第三是通訊,占9.4%,第三是媒體、專家或個人的評論,占7.2%,專訪占3.9%,科普文摘占0.6%,其他圖片視頻等占3.8%。可見,新華網在這次食品安全事件報道中,主要以提供消息為主,深度報道為輔,評論做補充,總體體裁上比較單一。
(二)報道主題
圖3顯示了新華網對“三鹿奶粉事件”報道的主題分布,可以看出,主題為“問題奶粉的處理”(包括下架、停產、退貨、銷毀等)新聞數量最多,153條,占樣本總數的23.9%,第三是“患兒救治”,86條占13.4%,再次是“政府措施”,占10.8%,其余主題新聞數量都在10%以下,“質量檢查”、“病例報告”、“事件調查”分別占8.9%、8.8%和8.4%,“責任處置”、“奶市場和其他奶產品”和“其他”分別占7.2%、6.4%和6.3%,“幫扶奶農”、“明星代言”、“索賠維權”和“并購案”分別占3.0%、2.0%、0.6%和0.3%。
新聞數量最多的主題是“問題奶粉的處理”,這是由于新華網各地市頻道對該主題的關注增加了整體的數量。
(三)消息來源
消息來源主要是“政府部門或官員”,占總數的63.9%,其次是“媒體記者”,占19.7%,而其他來源都較少,“企業負責人”占 6.3%,“專家學者”占5.0%,“消費者(患兒等)”占3.1%,“一般個人”占1.6%,“網友”占0.5%。
(四)報道主角
由圖5可以看出,新華網對“三鹿奶粉事件”報道中的報道主角主要是“政府部門和官員”,總數350篇,占54.7%,其次是 “工商企業”,占20.5%,第三是“消費者(患兒等)”占9.8%,其余報道對象所占比例非常小,均在5%以下。
可見,在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中,新華網對事件中的主角定位非常清晰,并且作為網絡媒體中的主流媒體,新華網對政府機關、職能部門、政府官員的動態和聲音尤為關注。
(五)報道立場
從圖6可以看出,新華網對“三鹿奶粉事件”的報道立場主要是中立的,占93.3%,而負面立場(5.2%)多于正面立場(1.6%),負面立場多出現在對整個事件的評論中。
三、網絡媒體報道框架總結
(一)網絡新聞數量龐大
總體來看,相比報紙、雜志、廣播和電視等媒體,網絡媒體的新聞數量非常龐大,僅搜索20天內標題含有“三鹿”字樣的新聞在新華網就有654篇,如果加上圖片、視頻、專題新聞、滾動報道等,總體數量是很難統計和估算的,這也給研究者取樣造成了一定的難度。因此,本研究在樣本的選取上存在一定的誤差。
新華網作為主流新聞網站,在新聞報道的數量上存在明顯的優勢。
(二)消息來源有所偏好
新華網對“三鹿奶粉事件”報道的信息來源呈現較明顯的二元化結構特征。來源于政府部門或官員的新聞占69.3%,同時來源于媒體記者的新聞占19.7%,其他信息來源幾可忽略。
信息來源的二元化結構,反映網絡媒體在選擇信息來源時存在很強的偏好性,這種偏好性的形成既可能源于新聞慣例(例如官方組織和黨政官員掌握信息較為全面、帶有權威性),也有可能是對事件直接影響的主體以及專家學者等非官方信息源的一種選擇性忽視。這種忽視會影響網絡媒體報道的完整性和科學性,使受眾無法全面、深層地形成對整個食品安全事件和應對策略的認知。
(三)三大報道主角突出
新華網對“三鹿奶粉事件”報道中的報道主角主要是“政府部門和官員”、“工商企業”和“消費者(患兒等)”,其余報道對象所占比例非常小,由此可見,在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中,主流網絡媒體對事件中的主角定位非常清晰。
“三鹿奶粉事件”是典型的企業危機事件,因此企業和消費者在此類事件中備受關注度是可以預見的。同時,“三鹿奶粉事件”作為震驚全國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不僅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重視,而且受到了國家政府的高度重視,在9月13日黨中央、國務院啟動國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級響應后,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機關,都紛紛參與到“三鹿奶粉事件”中,成為新聞媒體的報道主角。
(四)新聞報道呈多主題化趨勢
與其他形式的媒體不同,網絡新聞的主題呈分散化趨勢。同一篇報道,主題、主角、相關鏈接可以有若干個,這與互聯網的特點是相關的。
(五)新聞發布與更改具有隨意性
與傳統媒體的新聞發布不同,在網絡媒體中,已發布的新聞隨時可以更改或刪除,這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網絡新聞發布的隨意性,文責難以自負。在網站上,如果網絡管理員發現不恰當的消息或言論,隨時更改或刪除,這對新聞的真實性可靠性提出了新的挑戰。
結 語
在對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報道中,網絡媒體體現了其新聞數量龐大、主題多元化等優勢,但在報道框架上也呈現出了以下的缺陷:
一、網絡媒體的新聞數量雖然龐大,但新聞質量尚存在諸多問題,如新聞內容規范性弱、呈多主題化趨勢,新聞發布與更改具有隨意性等;
二、主流網絡媒體的報道主題、報道主角和消息來源仍以政府部門的官方消息為主,無法體現新媒體的開放性。■
(作者:中國科技大學傳媒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