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增強新聞報道的親和力既是加強有效宣傳的要求,是充分考慮受眾需求的體現,同時也是媒體提高報道水平,提升媒體影響力的有效途徑。但在媒體激烈競爭的環境中,部分媒體一味追逐受眾、迎合受眾低俗趣味的行為使新聞報道從親和走向了媚俗,不僅損害了媒體的公信力,也對社會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關鍵詞】新聞報道 媚俗化 親和力
2008年6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發表重要講話時提出,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增強新聞報道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新聞報道的親和力決定了新聞媒體的影響力。親和力通常和感染力、吸引力相聯系,有了親和力,新聞報道就能感染人、吸引人,才能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人。
一、新聞報道親和力內涵
親和力原指在人際交往中,交際主體散發出的讓交際對象欽慕的品質,新聞工作中的親和力,則指新聞媒體以新聞形式所傳播的事實和觀點信息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使公眾在海量的信息前主動予以選擇和接受,并進而對媒體報道萌生親切感。報道具有親和力一句話就是使報道具有貼近性,貼近公眾需求,貼近公眾生活。
要在新聞報道中體現親和力,報道內容至關重要。新聞內容是一次報道活動的成果,也是新聞報道是否具有親和力的最終體現。因此,一定要重視加強報道內容的親和力,報道有用且有益的新聞。
二、新聞報道的媚俗化及其原因
現今很多媒體對報道的親和力存在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能吸引受眾、迎合受眾趣味的報道就是有親和力的報道,往往打著親和力的牌子,實際上報道的都是一些低俗或庸俗的東西。表現在:一是大量性、腥、星的內容充斥報紙版面;二是一味媚俗,過多社會陰暗面的報道、明星緋聞的炒作、離奇生活方式的渲染……報道一些非主流、不能真實反映社會全貌的東西,利用大眾獵奇心理,偏面、夸大新聞事實,甚至有意的對事件進行妖魔化、神秘化,內容低俗、獵奇;三是對通俗性、娛樂性、流行性、商業性的大眾文化的肆無忌憚的傳播,導致整個社會大眾文化格調的降低。
從新聞類別來看,除了時政性的新聞低俗化傾向不明顯外,民生新聞、專業新聞、娛樂新聞等都更多的將關注點放在了那些更能迎合受眾獵奇心理的新聞點或新聞事件上,民生新聞獵奇化、專業新聞娛樂化、娛樂新聞花邊化,新聞整體出現了媚俗化的傾向。
新聞報道的媚俗化有其社會基礎。從受者角度看,當受眾作為個體時,根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其人格結構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是其中最原始的部分,與生俱來,包括以性沖動和侵犯沖動為主的本能沖動。本我由“快樂原則”支配,對本我來說不存在善和惡,他不知道道德,追求享受。①正是本我的這種“快樂原則”因素導致受者心理有著接受媚俗化傳播的欲望——受眾天生有一種接受 “軼聞趣事”的心理趨向。正是受眾的這一心理偏好,為媚俗化傳播提供了前提。
從傳者看,媒體在新聞業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背景下,為了生存發展,爭發行爭市場爭廣告,一味迎合受眾的這一獵奇心理,以此來吸引受眾眼球,為了貼近而盲目媚俗,并將此視為媒體親和力的體現,這是對新聞親和力的一種誤導,正如“在廣告中插播春晚”,遲早會引起受眾的不滿,使媒體公信力減弱,也會對整個社會的風氣產生負面影響。更重要的是,媚俗化新聞的廣泛傳播,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真正具有親和力新聞的有效擴散。
三、新聞報道如何體現親和力
新聞內容走向媚俗,很大程度上是媒體選擇的結果。媒體作為信息的把關人,不能忽視應該把握的審美能力和應該秉持的判斷能力。新聞的親和力絕不意味著新聞內容的淺俗,真正有親和力的報道應該是報道有用且有益的內容。總體來說,應從以下方面選擇信息,體現新聞親和力。
1、選擇與受眾直接利益相關,受眾迫切需要了解的信息
這類新聞的受眾對象性較明顯。關注公眾的生活瑣事,如房屋滲水、看病就醫、買菜購衣、就業上學、物價上漲、好人好事、消費意識等,為公眾的生活提供參照標準和行動坐標。然而,縱觀時下此類新聞,鄰里糾紛、水管阻塞等雞毛蒜皮、東家長李家短的事件性內容大量充斥其中,幾乎成為報道的主流,這是對親和力意識的誤解和濫用,只停留在單純地僅僅是滿足受眾的知情權,淺層次地理解和制作新聞,陷入新聞庸俗的誤區,認為和公眾有關、受眾愛看的都可以成為新聞。“如果說在以前的新聞中缺少對民眾生活內容的反映是一種不足的話,那么現在的某些‘民生新聞’欄目則一味堆砌生活瑣事。”②親和力應該體現在媒體的服務性中,新聞來源于生活,是生活的記錄,但絕不是對生活所謂“原生態”的簡單的堆砌羅列,應是通過媒體梳理加工后,包含一定思想與情感的社會生活的展示或再現,而這種思想與情感能夠促進社會和公眾生活水平的向上。
2、選擇與受眾根本或長遠利益相關,受眾渴望了解的新聞
包括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國際動態等。這類新聞其實應該是最有用及最受人關注的部分,但因新聞親和力的缺失,這類新聞現今卻成為最為人們所忽略的部分。于是大多媒體對此或者采取回避的態度,這些現象或許源于媒體對比較輕松、更容易吸引受眾眼球的題材的偏向,實際上是將新聞的核心內容——時政新聞邊緣化,將娛樂化擴大至新聞領域,使新聞喪失內省精神和批判意識,以迎合受眾的心理;或者對這些新聞采取套路化的報道,高高在上、枯燥乏味。“新聞和信息的功能是幫助人們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告訴公眾如何去應對社會問題,而不僅僅是讓他們去閱讀和觀看這些問題。”③指導也可以是親和力的體現,準確客觀的揭示事件現狀及發展規律,為受眾的決策提供依據;對事態的發展預測多種可能,使受眾能夠采取有效地應對,并將這些依據與應對以服務的心態提供給公眾,使新聞變得有用,而有用的新聞才能成為“好看”的新聞。
3、滿足受眾的求知求樂需求,選擇受眾愿意了解的新聞
在這個娛樂化時代,這類輕松、簡單的新聞最容易吸引受眾的眼球,成為媒體趨之若鶩的內容。時下不管什么類型、什么性質的媒體,都能或多或少、或內容或形式上涉及一些輕松娛樂的部分,說明娛樂在人們生活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媒體貼合受眾的需要,滿足受眾此類需求確實能體現出媒體的親和力。但更多的媒體只是一味的跟風追奇,內容同質化嚴重;夸大報道內容,更有甚者為了制造轟動,多用血腥暴力甚至色情內容作為噱頭,吸引受眾眼球等等,媒體媚俗的做法,無疑是在挑戰媒體的道德底線。親和力還應該表現在媒體的社會責任中,要宣揚正確的價值取向。大眾傳媒所代表的大眾文化可以是通俗淺顯的,但絕不應該是低俗甚至是惡俗的。
但媒體如果不能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職責,只為了在競爭中追逐受眾,在報道中只能是滑向媚俗的淵藪。親和與媚俗的區別就在于前者是主動的靠近受眾,后者是被動的追逐受眾,親和不意味著就要放棄媒體的主體意識與責任,雖然在報道中強調以受眾為中心,“但從總體看,這是經過合成加工的文化‘產品’,屬于媒介制造而不是平民制造。”④具有服務意識的、指導性的、社會責任的新聞同樣也能是具有親和力的新聞,因此媒體在進行新聞報道時,要努力提升新聞的親和力,但也要同時注意不能走向媚俗。■
參考文獻
①[美]羅杰斯 著,殷曉蓉 譯:《傳播學史——一種傳記式的方法》,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版
②③④黃淑敏、抗文生,《電視新聞平民化傳播取向中的誤區》,《當代傳播》,2009年第3期
(作者:均為河北大學09級新聞學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