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多年前,《玫瑰之約》創下了湖南衛視的收視奇跡,掀起了我國婚戀交友類節目的第一個熱潮,雖然在開播八年后停止播出,但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現在,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自開播以來就占據了同時段綜藝節目收視率前列的位置,又掀起新一輪熒屏交友的熱潮?;閼俳挥杨惞澞匡@然已成為重要的電視節目類型,滿足人們的情感需要,不斷創新,增加人們的新鮮感和滿足人們的消遣娛樂需要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同時,婚戀交友類節目要注意防止克隆成風、低俗化和欺騙愚弄觀眾。
【關鍵詞】婚戀交友類節目 《玫瑰之約》 《非誠勿擾》 娛樂
1998年,《玫瑰之約》首度亮相湖南衛視,曾經創下了湖南衛視的收視神話。2010年,江蘇衛視《非誠勿擾》節目閃亮登場,在短短的三個月收視率已經達到2.61%,超越了同時段播出的綜藝龍頭《快樂大本營》,成為全國綜藝節目的冠軍?;閼俳挥杨惞澞烤硗林貋恚破鹦碌氖找暉岢?,再度引起了業界和社會的廣泛關注。
一、婚戀交友類節目已成為重要的電視節目類型
婚戀交友類節目是指未婚男女雙方通過電視節目進行配對或者交友,在節目中每個人都有選擇另一半的權利,通過這種選擇和被選擇,確定與對方配對成為情侶或相識成為朋友。電視作為一種大眾傳播媒介,創辦婚戀交友類節目,為未婚男女的相識相遇相知提供了一個嶄新而廣闊的交際平臺。
實際上,婚戀交友類的電視節目并不是什么新鮮樣式。早在1988年,山西電視臺開播的《電視紅娘》就拉開了婚戀交友類節目的序幕。1998年,內地觀眾第一次從香港鳳凰衛視收看到了《非常男女》,它以超前的娛樂化攻勢和對愛情兩性深度的探討,讓國內觀眾體驗到港臺綜藝節目的吸引人之處。一時間年輕人以收看《非常男女》為時尚,之后更是引得很多電視臺紛紛跟風,其中包括在國內紅火一時的《玫瑰之約》。
1998年7月16日,湖南衛視《玫瑰之約》正式開播,在國內掀起了婚戀交友類節目的熱潮,創下了當時的收視奇跡。當時《玫瑰之約》的模式是采取六男對六女的形式,場上的十二名嘉賓通過主持人提出的不同的話題來展示自己的個性,同時表達自己的愛情觀。男女嘉賓通過現場節目敘述自己的情感故事,介紹自己的背景;向心儀的對象提出問題,或者直接向心儀對象表白;男女嘉賓詢問親友團意見等環節,從不同的角度展示自己,在主持人的牽線下,配對成為情侶。1999年的《玫瑰之約》跳出了棚內,轉戰戶外,將節目錄制現場轉到省外地區,制作了共40多期外景。當時《玫瑰之約》的收視率十分可觀。
《玫瑰之約》停播后四年之后,婚戀交友類節目卷土重來。山東衛視的《幸福來敲門》、湖南衛視的《我們約會吧》、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等節目掀起了婚戀交友類節目新一輪的熱潮。以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為例,它是新時代下的全新婚戀交友類節目,與十幾年前的《玫瑰之約》不同,《非誠勿擾》采取了一對多的模式,即一名男嘉賓與二十四名女嘉賓直接對話,二十四名女嘉賓采用亮燈和滅燈的方式決定男嘉賓的去留。每期節目都會有四到五位男嘉賓進行挑戰。如果配對成功,男女嘉賓就牽手走下舞臺繼續深入了解;如果配對不成功,女嘉賓會一直留在臺上。
《非誠勿擾》自2010年1月15日正式開播以來,獲得巨大成功。3月14日節目收視率已經達到了2.61%,比同時段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1.76%的收視率高出了很多。
總之,無論是從收視率,還是從電視節目的影響力來衡量,婚戀交友類節目顯然已經成為重要的電視節目類型。
二、婚戀交友類節目的成功之道
從1998年到2010年,婚戀交友類節目雖然在中間有一段時間曾經跌入低谷,但它一直沒有離開過電視這個舞臺。無論是十幾年前那個單純的相親節目,還是當今為剩男剩女打造的交友平臺,它總是能夠在眾多綜藝娛樂節目中占有一席之地,特別是《玫瑰之約》和《非誠勿擾》,一度攀升到綜藝節目收視率榜首的位置。那么,婚戀交友類節目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
1、滿足人們的情感需要
交友、找伴侶,是人們的情感需要。特別是在社會競爭壓力大,人們生活節奏加快,聯系越來越疏遠的時代,人們對情感的需要尤其強烈。而婚戀交友類節目,將那些勇敢追求愛情、渴望情感的男男女女聚集在一起,為他們提供一個交友、尋找愛情的平臺,極大地滿足了那些真心渴望結識朋友或伴侶的人們的情感需求。十多年前,《玫瑰之約》給人們留下的印象是“有愛情的地方就一定有《玫瑰之約》”。資料顯示,《玫瑰之約》開播的5年時間里,600多對嘉賓現場派對成功;200多對嘉賓攜手走進了婚姻的殿堂;70多個“玫瑰寶寶”誕生。《玫瑰之約》就是真正堅持了當時社會奉行的“為人民服務”的原則,幫助社會上的男女解決“找對象”的難題,它極大地滿足了青年男女的情感需要。
婚戀交友類節目,不但滿足了青年男女的情感需要,同時也滿足了觀眾對此類節目的情感需求。十多年前,觀眾的思想不再像之前那么墨守成規,開始試著接納新鮮事物。而正巧在這個時候《玫瑰之約》問世了,婚戀交友類節目大膽地將男女之情搬上熒幕,人們開始逐漸接納和欣賞這種追求愛情的男女。特別是 《玫瑰之約》將愛情這一主題直接搬上熒屏,由普通男女來充當節目主角,完成了“星本位”向“人本位”的轉換,讓百姓成了傳媒的主體和真正意義上的參與者。觀眾成為愛情的參與者、見證者,甚至節目成為觀眾的一種心理寄托。
時隔十多年,我國社會進入轉型期,社會競爭空前激烈,人們的生活壓力大,人們之間的聯系進一步疏遠,“剩男”、“剩女”大量出現,婚戀交友型節目《非誠勿擾》的創辦可謂正逢其時,它抓住的就是新時期人們的情感需要。《非誠勿擾》節目制片人王剛說:“辦公室里太多的剩男剩女激發了我們的創作靈感。平時大家總是一邊加班一邊抱怨找不到對象,同時我們也了解到現在社會競爭壓力下,剩男剩女已經成為社會現象和話題,這種現象其實也掩藏著很多社會問題,對婚姻和感情缺乏信任是很多年輕人難以解開的心結,解決此問題就成了《非誠勿擾》的創意來源!”①《非誠勿擾》的紅火正是滿足了當前人們對情感的渴望。
2、不斷創新,增加人們的新鮮感
《玫瑰之約》之所以在十幾年前一夜成名,主要因為它是國內第一檔大型婚戀交友類節目。在九十年代,以婚戀交友為主題的節目在電視上播出是大膽創新,對于當時的觀眾來說是新鮮事物,因此,連節目組都沒有預料到《玫瑰之約》一播出會受到觀眾的追捧和喜愛。
《玫瑰之約》火了,其他電視臺開始爭相模仿,都想要從婚戀交友類節目市場中分得一塊蛋糕。于是,婚戀交友類節目在國內“泛濫成災”,而且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節目如果始終如一,沒有創新,就會面臨失去觀眾的慘淡局面。
2010年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即贏在創新,它打破了婚戀交友類節目的原有束縛,開啟了一對二十四的全新婚戀交友類節目模式。節目中不僅僅是男女嘉賓簡單的對話,而更多的是給嘉賓自由表達的空間,這樣同時也折射出當代年輕人的婚戀價值觀,引出更廣泛的話題。比如是否和愿意和父母同住,是否同意婚前財產公證,是否要孩子等,都成為相親男女的話題焦點。為正確引導話題走向,《非誠勿擾》還特別設置了心理專家樂嘉的點評。這樣的創新模式,使得配對懸念和可看性增強,同時也進一步增加了人們的新鮮感。
3、滿足人們的消遣娛樂需要
“電視主要是一種家用媒體,是一種主要擺在家庭客廳或臥室,以家庭形式進行收看、供家庭進行消遣的媒體。因此,它是一種娛樂媒體,人們消費它主要是為了消遣娛樂。”②《玫瑰之約》、 《非誠勿擾》等婚戀交友型節目的成功,很重要的一點是,它們不但滿足了人們的情感需要,而且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娛樂,滿足了人們消遣娛樂的需要。
剛開始播出的《玫瑰之約》雖然突出情感和愛,但青年男女在熒屏上尋找朋友的情形和有趣的場面,給人們帶來無窮的樂趣,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2003年改版之后的新《玫瑰之約》不再把速配結果作為重點,而是變成一個青春、靚麗、時尚的大型男女交友PARTY。在形式上,雙方不再像以前一樣當場“定終身”,而是會來到一個水晶球面前,決定“來電”還是“不來電”,將結果留給屏幕之外,更增加了娛樂性和可看性。
而《非誠勿擾》的成功,最重要的一點是增加節目的娛樂性和可看性。二十四位女嘉賓是經過嚴格挑選出來的,同時,《非誠勿擾》非常注意營造節目的戲劇性和為自己制造有趣的話題?!斗钦\勿擾》將感性類型的節目作出了娛樂的效果,激起觀眾的好奇心,滿足了他們“看熱鬧”、消遣娛樂的需要,這便是它成功之所在。
三、婚戀交友型節目應注意的問題
從1998年到2010年,婚戀交友類節目中有《玫瑰之約》、《非誠勿擾》這樣紅火一時的成功節目,但也有許多默默無聞、毫無影響的節目。既有20世紀末《玫瑰之約》掀起的婚戀交友類節目熱潮,也有相當長一段時間的低谷,所以婚戀交友型節目在制作中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防止克隆成風
20世紀末,《玫瑰之約》創辦成功之后,短時間內,婚戀交友類節目曾經在國內各電視臺遍地開花,克隆成風的結果導致千臺一面。但是再好的節目,如果看多了,人們也會審美疲勞,也會膩煩,結果很快導致婚戀交友類節目收視率急劇下滑。
2、防止低俗化
婚戀交友類節目的主題是青年男女交友、找伴侶,節目中探討的話題主要是圍繞兩性、愛情、婚姻和家庭方面的話題,而牽涉到交友、找伴侶和兩性方面的話題有些比較敏感,要注意防止低俗化。例如,節目設計不能過于庸俗,也要注意防止一些男女嘉賓在節目中表現出一些低級趣味。婚戀交友類節目必須堅持以正確的價值觀、愛情觀,以培養觀眾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為旨歸,真正做到雅俗共賞。
3、防止欺騙愚弄觀眾
婚戀交友類節目是為社會中的單身男女所打造的交友平臺,參與節目的嘉賓都來自社會中的平民百姓。他們不是明星,他們的交友結果具有懸念性和戲劇性,這也是吸引觀眾觀看的重要因素。而且以感情為主題的節目,只有真實才能打動觀眾,才能吸引觀眾投入節目中去。但有的節目為了制造效果,請來專業的“托兒”為節目造勢。這是對觀眾的欺騙愚弄,有違職業道德,而且一旦事情敗露,導致觀眾質疑節目的真實性,必將為觀眾所拋棄?!?/p>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08YBB076),湖南省教育廳重點項目(09A096)成果】
參考文獻
①章琰,《2010娛樂步入“剩時代”熒屏交友節目卷土重來》[N].《羊城晚報》,2009-12-25
②王勇,《從媒介技術角度解讀于丹現象》[J].《現代視聽》,2008(3)
(作者:張羽潔 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傳播學碩士研究生;王勇 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導)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