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文化角度分析山寨現象,認為山寨的流行有其獨特的生存土壤和發展契機,山寨文化也需要正確的引導。
【關鍵詞】山寨現象 山寨文化 文化分析
近年來各種各樣的山寨現象層出不窮,當“山寨”成了模仿的代名詞,各種模仿行為也紛紛被冠以“山寨”之名,當“山寨”成為一種流行的社會現象之后,“山寨文化”也就應運而生。“山寨熱”的流行會與其傳播的文化背景密切相關。
一、山寨現象
山寨一詞,古已有之。山寨者,山上的寨子也。良民草民所居住的山寨,是某種群體集體居住的建筑群而已。但如今山寨后來有了特殊的社會意義。“山寨”產品至少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具體的商品,比如山寨手機等;另一種是文化和精神產品,比如百家講壇、春晚等。還有一種分法:以營利為目的和不以營利為目的。比如,有的人搞“山寨版百家講壇”、“山寨版功夫熊貓”,并在網上傳播,制作者純粹就是為了娛樂,或者滿足一下自己的表現欲、表演欲。
二、山寨現象的文化分析
1、生長土壤:后現代主義的勃興、平民主義的創造力與社會控制的弱化
如果說新媒體為“山寨”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傳播載體,那么后現代主義的勃興為山寨文化的流行注入了強心劑。從形式上講,后現代主義是一股源自現代主義但又反叛現代主義的思潮,它與現代主義之間是一種既繼承又反叛的關系;從內容上看,后現代主義是一種源于工業文明、對工業文明的負面效應的思考與回答,是對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剝奪人的主體性、感覺豐富性的死板僵化、機械劃一的整體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與解構。
進入了WEB2.0時代后,傳播進入了一個以個人為中心的時代,這些造成了新媒體環境中議程設置的主體,議程設置機制和方式乃至議程設置效果強度發生了變化,現如今網絡媒介開放式的特征造就了社會個體以建構自有文化去抵抗主流文化的方式,以便表達其階層意識。
我們說后現代主義強調批判和解構,那么平民主義思想則是強調個人的創造力,強調個人的價值,肯定人的現實成就和生存快樂,這種思想具有一定的妥協性,它的行為方法的特征是改良。山寨興起的另一土壤則是社會控制的弱化,主要表現在,第一,身份控制的不斷弱化。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政治性分層向“經濟型”分層轉軌,社會身份對公民的控制作用也逐漸弱化。伴隨經濟地位的上升,一部分民眾甚至一夜暴富,使得整個社會風氣不再崇拜權威。第二,思想文化控制的弱化。思想上的開放和領悟能力的提高以及市場經濟條件下,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盛行,導致公民對社會意義的失落和信仰危機,人們想用思想感情宣泄的方式對主流的文化進行重新的詮釋和重構。
2、發展契機:“咱們草根有力量”
任何一種文化現象的產生,必定有其社會根源。山寨現象的出現,實際上是社會差異引發的草根階層的躁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草根實力。精英文化的權威文化壓抑造成了平民文化的厚積薄發,由于文化地位和話語權的不平等借以表達自己對社會種種不良現象的痛恨,從而表達出自己對公序良俗的渴望和對烏托邦式美好生活的向往。其間,充滿了調侃式的、極具幽默感的方式、語言和感情,反映了民眾通過平和的方式和手段表達渴望變革的善良情懷,這種樣式不斷促使山寨文化在以多樣媒介形式充斥市場。文化地位和話語權的不平等,迫使草根階層唯有通過山寨影視、山寨晚會等草根方式來獲得表現的機會。例如韓江雪的“山寨版百家講壇”、蜀山少俠的“山寨版紅樓夢”、老孟將要舉辦“CCSTV山寨春晚”,就是草根反抗主流、挑戰權威的一種躁動。
(2)山寨文化打破了長期以來所謂的精英對文化的壟斷。一直以來精英文化被大家認為“陽春白雪”,而山寨文化則被認為是“下里巴人”。山寨文化的出現極大的改變了文化格局,實現了文化的大眾化,擴大了文化的受眾和傳播空間,貼近了文化與大眾心理和感情的介入,并且使得文化轉入了民主化和多元化的軌道,陳力丹提到,“我們公眾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有機會、有時間、有能力關注自己的生存質量、追求生活的快樂和情感宣泄。新一代人不會像他們前輩那樣習慣于壓抑欲望和感情,他們注重現實的娛樂和消遣,輕松表達即時感情”。
山寨文化絕不僅僅是造假之風和模仿之風的隨意結合,而是社會在一定條件下的必然產物。面對日益加速的生活節奏及升學、就業、工作、買房等各種壓力,人們渴望娛樂心情,渴望得到社會的認可和重視,而貼近生活的“山寨”文化富含草根精神,契合了當下大眾文化的勃興,具有反權威、反壟斷、反精英的平民化特征,讓更多的民眾所接受和認同。
(3)“山寨”使得廣大中低收入階層的消費需求找到一個與之對應的市場。山寨商品例如手機產品,往往整合了很多不同優質品牌的長處,再根據草根平民階層的需求,增加新的功能,從而形成了一種新的產品。至于山寨影視,特別是山寨新聞聯播、山寨明星等,則更是“山民”利用名牌欄目的名氣和名人的良好社會形象山寨產品創造和利益訴求的表達方面。
(4)互聯網推波助瀾。日益發達和普及的互聯網絡和手機,為“山寨”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傳播載體。截止目前,我國擁有網民2.89億,287.8萬個網站,互聯網已經成為現在生活中不可脫離的一部分。網絡的信息傳遞迅速,信息容量大,覆蓋面廣,使得原來如星火的“山寨”一夜之間便成燎原之勢,演變成一種現象,上升為一種文化。
三、生存情境:山寨文化與主流文化此消彼長
山寨文化說到底是一種消解主流的文化,是草根對壘權威的文化,但是,主流與非主流之間、權威與草根之間并不總是對立的,而是在不斷磨合和消長。在這個磨合過程中,有些山寨文化會被主流文化“招安”,有些則將自行消亡。比如山寨手機,有些山寨工廠做大后會走上品牌之路,有些可能會在競爭中倒閉。而山寨影視、山寨晚會也一樣,有些會融合到主流文化之中去,有些則就是曇花一現。不過,舊的山寨文化被招安或者消亡之后,又會有新的山寨文化出現。只要社會差異依然存在,山寨文化就可能經久不衰。
結 語
任何社會和國家中都存在著主文化和多種多樣的亞文化,主文化是指一個社會占主導地位或主體地位的文化,亞文化是以主文化為參照的同一共生環境中的不同文化類型,是社會中輔助的、次要的、邊緣的文化。“山寨”是文化民間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一種形態,并深深地打上了草根創新、群眾智慧的烙印,同時山寨文化補充了文化的空白,極大的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精英文化的長期文化壓抑孕育了山寨文化,并通過互聯網這一新興媒體迅速傳播,“山寨”一詞正在為多數人所知并成為平民文化的代言人,山寨產品的大行其道折射出經濟多元化的現象;但是提起“山寨”仍難免給人侵權、劣質和惡搞的印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經濟的的無序和市場的混亂。山寨的迅速躥紅更像是一種文化的狂歡,而狂歡的尺度是很難把握的,山寨過頭可能會帶來不利的影響。“山寨”正在迅速演化為一個泛文化概念,所謂無處不山寨。它的內涵也變得越來越復雜,其危險的另一面正在浮現出來,譬如山寨藥品的出現,就是個明顯的信號,應該引起整個社會的警覺。那么“山寨”的出路在哪?那就是規范、凈化山寨文化,告別低俗和膚淺,發揮自主創新,在正確的引導和監督之下,強化新媒介把關意識,建構健康的媒介環境,讓山寨文化走出山寨。■
參考文獻
①匡文波:《網絡傳播學概論》(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②孫英春:《大眾文化:全球傳播的范式》,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
③黃柏青,《“狂歡化”的意義及其產生的原因》[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4年
(作者:南京政治學院新聞傳播系09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