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場報道以其強烈的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成為電視新聞報道首選樣式,牢牢吸引著觀眾的目光。本文從現場報道的概念和特點入手,對如何準確把握現場,深入挖掘現場,真實表現現場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電視 現場報道 現場采訪
在電視現場報道中,記者置身于現場采訪,跟隨事件進程,以聲畫同步的方式告訴觀眾所見、所聞、所感。在許多重大新聞、突發事件的報道中,現場猶如一個強大的磁場,牢牢吸引著觀眾的目光,觀眾情緒隨著現場起伏,他們的情感與現場共振。現場報道以其強烈的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成為電視新聞報道首選樣式,其強烈的挑戰性和成就感也讓電視記者躍躍欲試。如何準確把握現場,深入挖掘現場,真實表現現場,是電視記者凸顯現場的力量,發揮現場報道的傳播優勢的努力方向。
一、電視現場報道的概念
關于現場報道的內涵,業界和學界仍有爭議。《中國新聞實用大辭典》中對電視新聞的現場報道作了如下定義:“現場報道是記者在新聞事件現場獨立完成的新聞報道。”
事實上,一篇報道只有在送達受眾面前才是“成品”,才表明報道的最終完成。在這個定義中,“記者獨立完成”是值得商榷的。在重大新聞事件的現場報道中,現場記者往往要與后方編輯溝通交流,抓住媒體自身所需要的核心內容,并最終呈現在讀者面前。對于電視記者來說,即使是直播,也難以獨立完成,現場直播報道一般要有編導和傳輸技術人員的參與,才能送達受眾面前。
筆者認為,對現場報道界定的關鍵是“現場”,現場報道中的“現場”是報道者報道的對象、取材的范圍和采訪的活動空間,并只是指記者采訪報道的地點。
現場報道也未必是在現場完成或發布的報道。簡單地理解,現場報道就是記者以進行時態對新聞事件發生現場的報道,現場是報道的主體。電視現場報道是指電視記者走進鏡頭,在現場采訪、對事件進程現場播報的報道形式。現場報道中,在一個時間軸向上,有記者的參與,有同一事件背景下的現場過程,融真實展現、現場記錄、過程見證于一體,具有很強的真實感和視覺沖擊力。因此,電視現場報道是最能體現電視新聞優勢的的報道形式之一。
二、電視現場報道的特點
1、現場是新聞事件本身及其所處的環境氛圍,也是現場報道的活動場地和報道內容。對電視媒體而言,從廣義講,凡是在電視新聞中出現的新聞發生的地點和環境都是新聞現場;狹義的新聞現場是指反映新聞事件發生、發展過程的聲、畫同步的鏡頭組合。現場報道中的現場指的是后者,記者報道的內容始終圍繞某個現場進行,而不能脫離這個現場。
2、現場報道比一般報道更強調時效性。新聞事件發生與新聞傳播發布之間的時間間隔越短,受眾的現場感、真實感就越強。除直播之外,絕大多數現場報道不是在現場直接對外發布的。直播報道是電視現場報道追求的方向,然而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直播報道目前還不能成為常態的報道。另外,從時間的概念看,現場報道中的記者一般以“現在正在進行”的狀態播報,記者的采訪報道并不能與受眾收視同步。即使是直播,電視聲音和畫面也需要有一個傳輸的過程,而且為了減少播出錯誤,在現場與播出現場之間通常還有一個延時設置,采訪報道無法真正與播出同步。電視新聞工作者只能盡最大可能來縮短現場采制與新聞發布之間的時間,而不能保證真正意義上的同步。
3、電視現場報道中,記者形象和活動是報道內容的一部分。記者走進鏡頭,面對觀眾報道,但是不能妨礙事件進程。現場中的記者是現場的發現者、引導者、報道者,要替觀眾去發現新聞事件最新的進展、最引人注目的細節,去尋找最令人難忘的場景、最讓人心動的情感等等。
4、電視現場報道中現場是經過剪輯、濃縮的現場,并不是真正的現實中的現場,記者在采訪時需要對現場進行決斷,作出選擇。對于受眾來說,現實當中的現場是雜亂無章的,受眾也沒有時間和耐心看到每一個細節。對報道者而言,更不能把現場的素材沒有主次地交給觀眾,必須突出重點,強調主題。
三、對現場報道的挖掘
現場報道中,最牽動人心的是現場的場景,最動人心弦的是現場的過程,最打動受眾的是現場的情感。因此,對現場報道的挖掘離不開“現場”這個核心。
1、學習借鑒,積累經驗,充分準備,提升電視新聞的報道能力
電視現場報道是對記者綜合能力的考驗,只有不斷學習,不斷積累,才能夠掌握現場報道的真諦,發掘出新聞現場的最大潛力。當重大突發事件和重大災難性事件發生時,派出經驗最豐富的記者進行現場報道是電視媒體的第一選擇。因為現場是變化的,有價值的過程稍縱即逝,報道者必須具有過硬的采訪報道功力,和較強的輿論引導能力、快速反應能力。曾在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突發事件報道組工作過3年的記者謝寶軍,參與過地震、臺風、海上救助等突發事件報道,他的體會是:爭分奪秒抓現場,冷靜機智是“法寶”;多方獲取信息源,前后溝通最關鍵。
2、現場報道中,在第一時間到達第一現場,以最快的速度報道是電視記者追求的方向
在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樹地震的報道中,一個又一個驚心動魄、感人至深的現場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央電視臺派出大批記者以最快的速度奔赴抗震救災一線,他們的情感與災區人民相通,與全國人民相通,他們快速反應,走進現場報道抗震救災的最新進展,與觀眾一起共同見證了一個又一個瞬間。記者在現場的一舉一動牢牢地吸引著觀眾的目光,大家一起為災難揪心,為抗震救災出力,一起震撼、感動、流淚。這就是現場的力量,電視報道的優勢被發揮得淋漓盡致。
3、深入現場,把握住新聞事件發展的基本走向,抓住核心問題和關鍵環節
現場的力量來自于現場的核心地帶,也來自于現場的累加和信息的交匯。記者是現場的介入者、介紹者也是現場的發現者,必須具備快速反應能力和即時傳達的能力。準確把握現場,記者還必須既能“入境”,又能“出境”,既要融入現場之中,去發現,去感受,去思考,還要跳出具體的新聞事件,在更高的層次上認識現場,真實還原現場、展現現場。
4、注意記錄細節,早開機,晚關機
抗震救災,現場無處不在。2008年5月21日中午,在汶川大地震發生后第九天,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記者李小萌、楊銘軍、包奕韜在結束了上午的采訪,正要離開北川縣城的廢墟時,恰巧遇到了正準備重返家中的當地災民朱元云。在巨大的災難面前,面對死亡的威脅,朱元云執意回家中看一看麥子、收山里的菜籽。那是對生的希望,對未來的信心。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以《路遇》為題,當晚播出。記者李小萌在與這位68歲的老人以及另外三位受災群眾簡單樸素的交流中,災區群眾的不幸遭遇、他們面對困難的頑強不屈、以及繼續生活的積極態度,深深觸動了電視機前的所有觀眾。這是一個特別的現場,表面平靜,但內涵深厚。通過現場對話的累加和積聚,凸顯出現場的無窮張力,現在看來仍讓人感慨萬千。記者李小萌看著遠去的朱元云,痛哭失聲,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應該說,這是一個常人容易忽視的細節,一般記者都會認為采訪圓滿結束,關閉電源,收起了攝像機。但是記者長期積累的職業敏感和采訪功力,讓他們發現了,記錄了,并成功的運用了,絕非偶然。李小萌哭聲是對災難中群眾執著于希望感動,震撼,是對頑強的生命的敬畏。這一神來之筆是對整個報道主題的升華。■
參考文獻
①馮健 主編,《中國新聞實用大辭典》,新華出版社,1996年版
②饒立華、楊鋼元、鐘新:《電子媒介新聞教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③謝寶軍,《我在現場我報道》,《中國記者》,2008年第6期
④王曉真,《速度與力度——從汶川大地震看如何把握和控制災難報道》,CCTV.com,2008年7月23日
(作者單位:阜陽電視臺)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