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輿情傳播是文化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雖然一定程度上開拓了廣大公民參政、議政的民意表達渠道,推動了社會民主化進程,但也造成了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它給維護國家安全、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帶來了新的威脅和挑戰。如何看待文化因素對網絡輿情的影響?本文對此加以探討。
【關鍵詞】文化因素 網絡輿情 影響
根據前蘇聯哲學家羅森塔爾·尤金所編寫的哲學小字典中的觀點,他認為: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比較狹義的意義來講,文化就是在歷史上一定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基礎上發生和發展的社會精神生活形式的總和。①本文就是從狹義意義的角度對網絡輿情中文化因素進行探討。
一、網絡輿情
網絡是在一定的區域內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計算機通過連接介質,按照網絡協議進行的連接,以供用戶共享文件、程序、數據等資源的一種組織形式。②它具有傳統大眾媒介所沒有的很多特點,打破了從前種種傳播形式的限制,比如傳播速度更快、內容更新更及時、信息量更大、交互性等。其中最令人振奮的無疑是它的交互性和傳播技術的簡易性。③鑒于網絡的這些特點,越來越多的人們傾向借助網絡來表達個人的情緒、意愿、態度和意見。可以說網民已經成為建設和諧社會最活躍和最具生命力的參與者。據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12月30日,中國網民規模達到3.84億人,普及率達到28.9%。網民規模較2008年底年增長8600萬人,年增長率為28.9%”、“中國手機網民規模年增加1.2億,達到2.33億人,占整體網民的60.8%。其中只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3070萬,占整體網民的8%。”④
隨著網民規模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網民借助網絡來傳播輿情,從而擴大了輿情在網絡上的影響力,實現了輿情向輿論的更快、更多、更容易和更復雜的轉變。那么,具體應該怎么來理解網絡輿情呢?網絡輿情是通過互聯網表達和傳播的,民眾對自己關心或與自身利益緊密相關的各種社會公共事務所持有的多種情緒、態度和意見交錯的總和。⑤
二、文化因素與網絡輿情的關系
輿情與文化都屬于意識形態范疇,相互影響,相互作用。⑥這種影響和作用是通過社會心態的變化而產生的。(如下圖所示)我們這里所理解的社會心態是指處在輿情與文化中間,并受其影響的社會公眾普遍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是隱形的,并滲透到某些看法和意見當中的。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影響輿情的文化因素表現為一種心態文化,這種心態文化表現為一種動態心理過程,它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并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環境的變化,制度、風俗習慣的變革而有所改變,網絡輿情同樣屬于一種心理層面上的觀念形態文化。不同文化因素的波動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左右著網絡輿情的走向。(如下圖所示)
三、影響網絡輿情的文化因素
網絡輿情是輿情在網絡上的一種表現類型,它既隸屬于輿情又有其自身的特點。網絡輿情傳播作為文化傳播一部分,它有其突出特點,即“利用不同的形式和手段,將不同的文化傳播、不同的風俗習慣以及不同的價值觀念呈現在人們面前,既開拓了人們的視野,也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人們在早期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造成人們心理上的不適應和行為上的障礙”。⑦而網絡輿情作為以網絡為平臺進行情緒、態度、意見表達的一種新型輿情表達類型,影響它的文化因素有哪些呢?
(一)意識形態因素
意識形態屬于精神文化范疇,從網絡輿情角度來說,它主要指的是西方的文化滲透給我國帶來的影響。其綜合表現為西方文化的滲透對我國網民思想觀念、意見表達、行為方式等方面的影響。
自鴉片戰爭以后,西方國家從未停止過對我國的意識形態領域的文化滲透。現如今,“從麥當勞、肯德基、可口可樂為代表的美國飲食文化,到西方圣誕節、愚人節、情人節等生活方式,再到好萊塢大片、電子游戲、各種書刊等文化音像制品,正在影響中國年輕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西方文化以其強勢文化, 對我國的滲透無孔不入。”⑧此外,由于目前“互聯網信息資源80%來自美國,全球訪問量最大的100個站點中有94個在美國,13臺世界頂級域名服務器有10臺在美國”⑨,西方國家更是依托這些網絡資源優勢,加緊了對我國民眾“全方位、立體勢、多樣化”的滲透攻勢。這些形式的文化滲透給中國廣大網民,尤其是青年人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帶來了難以估量的沖擊,潛移默化中影響了一部分社會力量的取向判斷。一旦有事發生,這些人極易被煽動和利用,從網絡上發起各種宣傳攻勢,甚至采取實際行動,從而給網絡輿情的引導帶來巨大的困難。
(二)多元民族文化因素
所謂多元民族文化是指在一個區域或群體系統中,同時存在相互聯系且各具特色的幾種獨立的文化。⑩
輿情是一種表層意識,不同文化背景、思想和信仰的人往往具有不同的價值取向,當某一社會事件或社會問題出現時,不同價值取向的人們根據自己的價值評判標準進行判斷,發出不同的聲音,形成不同的意見。⑾我國是有著56個少數民族的多民族國家。在過去幾千年,各民族在歷史的發展與變遷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信仰、民族習慣和思維方式,這使其在傳統、語言、文化、風俗習慣、心理認同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些多元民族文化的存在,不僅給輿情的引導增加若干不確定因素,還有可能使政府的措施在不同民族輿情的干擾下無法取得預期的效果。
(三)教育因素
隨著社會的開放和文化的多元化,人們對傳統的教育和價值取向發生了重大改變,年輕一代不再拘泥于原來的文化價值理念,更多的張揚自己的文化個性。⑿這種變化一方面體現了社會的進步,而在網絡上則表現為網民規模的擴大、文化素質和修養的提高以及民主表達意識、政治參與意識的增強。可以說,網民教育文化素質的提高,提升了網絡輿情的民意水平和質量,促進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與實現。
但同時也使一些人尤其青年人個人私欲膨脹,不考慮他人利益和社會主流的文化取向,越過社會道德和公眾文化價值底線,做出有損國家、民族利益的事。文化教育上的這些問題極可能成為一些不法分子和罪惡勢力利用網絡煽動不良輿情、制造網絡輿論而可利用的“資源”。
四、對改善網絡輿情加強文化建設的思考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網絡輿情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彰顯其作用和價值的同時,也暴露出其在文化建設方面存在諸多的難題與不足。那么,如何才能合理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注重引領和加強我國多元民族文化建設
文化是社會和諧的靈魂,多元民族文化的共存共榮是構建我國社會和諧的基礎。⒀在當今網絡時代的背景下,只有發揚并把握住民族文化這個根基,才能扶正我國民族信仰乃至民族自信心,才能為我國的文明網絡建設創造一個良好的輿情氛圍,并最終為構建中國社會的和諧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
(二)加強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影響力
中國是有著五千多年文明的文化大國,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具有中華文明特色的國家意識和民族情感。伴隨著網絡給我國帶來的難以抵擋的文化沖擊,我們更要繼承先輩遺志,把中華文明發揚光大。除了采取各種必要的技術、行政措施,對西方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外,我們更要變被動防守為主動出擊,讓中國幾千年來的璀璨文明走出國門,在世界發揚光大。世界各地不斷興辦的孔子學院就已經給我們開了一個好頭,但這應該僅僅是個開始。隨著網絡影響力的日益擴大,一方面,在中國各地乃至各民族地區,加強加快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和民族特色文化網站,加大宣傳教育的力度,以便凝聚民族精神和意志,為創造國內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另一方面,對外要努力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和中國文化特色的國際網站,不斷加強與國際友人的文化交流與互動,用我們的真誠和實際行動不斷影響和教化對我國有誤解和偏見的國家和民眾。
(三)加強對文化教育的改革與投入
《禮記·學記》上說:“治國君民,教學為先”。對于一種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來說,教育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尤其在網絡輿情彰顯其巨大影響力的今天,教育的重要性更為明顯。一方面,相關部門要采取各種必要措施,切實加大對我國教育的有效投入,保障全體國民,不分貧富都能享受到受教育的權利,并同時提高各學校的辦學條件和質量;另一方面,對我國教育體制進行整合與結構調整。政府相關部門應繼續加強加大在校學生傳統倫理道德、民族精神與文化的教育和培養,使其樹立正確的民族價值觀,具備正確行為方式,切實增強他們的識別能力和判斷能力。同時,要關注民生民情,加強加大對社會低文化人群(包括非在校的務工、務農人員)的宣傳教育力度,并采取機動靈活的辦法和措施,注意因民族、因地制宜,做好對這類人群的文化素質再教育工作,增強其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意識,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取向,在是非面前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最終使之成為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的最基礎力量。
結 語
網絡輿情是網絡上的一股強大力量,其影響力不容忽視。我們可以采取各種行政手段和措施來對其加以控制和引導,還應該從我國幾千年的優秀文化入手,了解各民族的歷史文化底蘊,經由教育,激活全國各民族健康文化的生命力,同時輔以因勢利導,因地、因民制宜的策略。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收獲一片人心,才能讓健康的網絡輿情蔚然成風,才能為我國社會的穩定乃至國家的長治久安贏得一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①王佐書:《中國文化戰略與安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頁
②齊憲生,《網絡空間的便利與網絡隱私權的保護》,《河北法學》,2005年第8期
③胡安琪,《論網絡時代的媒介素養教育》,《新聞世界》,2009年第2期
④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25次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http://tech.qq.com/zt/2010/cnnic25/
⑤張麗紅,《試論網絡輿情傳播對文化的影響》,《前沿》,2008年第4期
⑥⑦⑾劉毅:《網絡輿情研究概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61頁,第41頁
⑧⑨徐光順,《西方文化滲透對軍校思想政治教育影響與對策》,《空軍雷達學院學報》,2009年第23卷第2期
⑩⑿李儒忠,《論文化與社會和諧》,《新疆財經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
⒀仇晶、廖樂健,《網絡輿情與網絡文化安全預警技術研究》,《信息網絡安全》,2008年第6期
(作者:新疆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08級研究生班)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