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新聞寫作,要按照經濟規律和時代發展的要求,把握好經濟新聞寫作的時代性、指導性和前瞻性,如何讓所寫的經濟新聞做到具有這“三性”?筆者認為,首先要有政策意識,其次要有全局意識,最后還要有專業意識。
【關鍵詞】經濟新聞 新聞寫作 時代性 指導性 前瞻性
當經濟建設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主旋律時,也就決定了經濟新聞將成為新聞大家族中顯赫的一員。經濟生活牽涉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大到國計民生,小至柴米油鹽,經濟發展的好壞決定了一個社會的穩定與繁榮,直接影響了人們生活的質量。新聞作為時代的記錄者,既要客觀反映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又要以超前的意識去引領經濟發展,引導居民消費,推動社會進步。這就要求我們在從事經濟新聞寫作時,要按照經濟規律和時代發展的要求,把握好經濟新聞寫作的時代性、指導性和前瞻性,寫出不愧于這個時代的經濟新聞佳作。那么,經濟新聞寫作如何做到這點呢?
首先,要把握好經濟新聞的時代性。經濟生活貫穿于整個社會發展的全過程,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每個時代由于其發展的階段性不同,必然有其自身的特點,這特點既有僅僅適合本時期生存的經濟現象,也含有超越本時期、具有經濟發展趨勢的經濟行為,當然也有有悖社會前進的短暫的具有歷史局限性的經濟現象。因此,作為新聞工作者,在記錄這個時代的經濟現象或經濟行為時,針對不同的經濟現象,要采用不同的方式來采寫。對有悖社會前進的短暫的具有歷史局限性的經濟現象,我們應該采取批評的方式進行報道,揭露其危害;對僅僅適合本時期土壤生存的經濟現象,我們可以客觀的報道,反映其現狀;當然對超越本時期具有經濟發展趨勢的經濟行為,我們應該濃墨重彩的報道,因為這部分經濟行為,代表了社會經濟發展前進的方向,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通過報道這部分內容,可以讓讀者更好地看到這個時代所倡導的經濟發展和經濟生活方式。比如,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那時社會處于改革開放初期,城市經濟開始開放搞活,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這時的經濟新聞寫作,就要把握好這個時代的特征,圍繞城市經濟開放搞活、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實施進行報道,這樣就讓經濟新聞具有了這個時代的鮮明特征;再比如,上世紀九十年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號角已經吹響,這時的經濟報道,應該圍繞市場經濟做文章,體現這個時代的印記;現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經深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再報道市場經濟時,不能再停留在當初的淺顯層次,要挖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好的典型、好的做法,并從這些報道中,讓讀者感知時代的腳步。這樣的經濟新聞才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才為我們這個時代的讀者所接受。
其次,要把握好經濟新聞的指導性。一篇新聞的價值有多大,往往不是取決這篇新聞的可讀性、趣味性,而在于這篇新聞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性。因為,新聞有一項主要職能,就是引領社會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發揮經濟新聞的指導性,把一些好的做法進行推廣,對一些本質的規律進行總結,可以讓這些好經驗好做法發揚光大,成為指導經濟工作的指南針。比如,筆者曾編輯一篇《“時差農業”富農家》的新聞,該新聞曾獲“安徽新聞獎”二等獎,該文之所以獲獎,應得益于這條新聞的指導性比較強。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一直是我們“三農”工作的終極目標,怎么做到這點,盡管方法很多,但是該新聞給我們指出了一條路,那就是抓“時差農業”(即溫室大棚蔬菜)。因此這條新聞對如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其新聞價值也因此彰顯出來了。
最后,要把握好經濟新聞的前瞻性。社會在不斷向前發展,經濟發展也是日新月異。我們在寫經濟新聞時,不能僅僅停留在對經濟現象的描寫上,更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站在經濟發展的最前沿,寫出符合社會發展方向、能夠推動社會前進、具有前瞻性的經濟新聞。比如,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剛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時,我們極力宣傳土地承包給農村帶來的新變化,這在當時人民公社的影響尚有一定市場時,這種宣傳就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由于外出務工人員的日益增多,致使一些土地拋荒,與之相反的,一些種植大戶又因苦于沒有更多的土地供自己耕種,影響了自身發展,因此過去土地承包制形成的一家一戶擁有幾畝地各自為戰的情況,就不值得下氣力報道了。這時應時而生的農村土地流轉形式,既維護了土地承包權,又讓一些種植大戶通過土地流轉得到了想要的耕地,可謂是新時期產生的新鮮事物。如果在這種土地供需矛盾剛剛發生時,記者能夠敏銳的捕捉到土地流轉這一經濟現象,并及時地把它報道出來,這條新聞就有很強的前瞻性,其新聞價值就很大。再比如,過去我們宣傳經濟發展,總是以GDP的數據作為核定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的主要依據,結果造成一些地方為了片面追求GDP的增加,上馬了很多“三高”企業(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結果是GDP增加了,其負面效應也凸顯出來了。如果我們當初對這一經濟現象進行報道時,具有前瞻性,看到這種“三高”企業對社會發展的危害和不利的一面,那么,這則經濟新聞就會因其前瞻性而使新聞價值倍增。
前面筆者介紹了經濟新聞寫作應該注意“三性”問題,那么如何讓所寫的經濟新聞做到具有這“三性”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三方面入手,提高自己對經濟現象的判斷能力和認識經濟活動的本領。
首先要有政策意識。經濟新聞要做到具有時代性、指導性和前瞻性,要求記者要多了解國家的方針政策,尤其是國家有關經濟的方針政策,這些方針政策往往指明了當前以及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發展的要求和方向,明白了這點,記者才能從眾多經濟現象中,發現哪些新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哪些對工作開展具有指導性,哪些新聞具有前瞻性。例如,幾年前我曾接到一個鄉鎮通訊員的來電,稱他們鄉鎮正在開展節約一滴水、一度電行動,問我這新聞是否值得寫,當時我隨口說到,節約這件事,上世紀五十年代就提倡了,不是什么新鮮事,再說這事也太小,沒什么可寫的。誰知聽了我的話,這位通訊員說,他剛從媒體上看到國家正在提倡打造節約型政府,我們搞這些小節約,是打造節約型政府具體舉措。聽了通訊員的介紹,我為自己的孤陋寡聞很是汗顏,立即對通訊員說,這個消息不但可以寫,還可以大寫特寫。我的態度之所以來個90度的大轉彎,是因為這位通訊員告訴我的國家方針政策,讓我意識到節約一滴水、一度電這件小事背后的巨大意義。因為國家在提出打造節約型政府,就需要下邊來落實,而這個鄉鎮之舉事情雖小,卻是對國家倡導的節約型政府的具體實踐,所以意義重大。
其次要有全局意識。經濟新聞要做到具有時代性、指導性和前瞻性,還要求記者不僅要對當地乃至全省、全國的經濟形勢了然于胸,還要對所采訪的行業發展現狀、發展前景和方向做到成竹在胸,只有擁有全局,才會知道所要采寫的對象,哪些值得寫,哪些不能寫,哪些需要濃墨重彩,哪些只能簡要敘述。比如,你要寫一篇關于蔬菜生產的文章,就要了解目前我國的蔬菜生產現狀,要知道綠色無公害蔬菜是發展方向,我們在采寫這類新聞時,首先要了解所寫的蔬菜是否符合這一發展方向,只有找對了路,所采寫的新聞才有價值,才會產生影響。
最后還要有專業意識。經濟工作是一門專業性比較強的工作,經濟發展有其自身規律,我們不僅要了解采訪整體經濟運行規律,還要了解采訪對象本身的專業知識,雖然不要求做到成為所采寫內容方面的專家,起碼要做到內行人看著不外行,外行人看著很內行。最主要的,只有熟知采訪的經濟現象和經濟行為,才能找到采訪對象的閃光點,或通過與同行業橫比,找到所采訪對象與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即所采訪對象顯著性;或通過與自身縱比,尋找采訪對象的漸進性變化,并從中找到采訪對象的好的做法和成功經驗。
總之,要寫好經濟新聞要把握好時代性、指導性和前瞻性,并要增強政策意識、全局意識和專業意識,只有這樣寫出的經濟新聞才能起到鼓舞人心、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
(作者單位:亳州晚報社)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