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償新聞是一些不正之風在新聞工作者中的反映,它不僅違背了新聞的基本原則,而且嚴重損害了我國新聞事業的聲譽。本文通過說明有償新聞的有害性以及新聞親和力的作用,提醒廣大新聞從業人員要杜絕有償新聞,寫出受眾喜聞樂見的具有親和力的新聞。
【關鍵詞】有償新聞 媒體公信力 親和力
當今社會,媒體種類繁多,競爭也日趨激烈。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下,有些媒體改變以往的競爭策略,進行結構調整,優化媒體運行方式和發展戰略以提高競爭力;有的媒體充分利用競爭的機遇,選擇有利于自身的發展戰略;還有的媒體推進多元化發展。但是,在這種變革進程中,也有一些媒體及新聞從業人員,他們不主動適應激烈的競爭形勢,反而用投機取巧的手段賺得利益,其中,有償新聞就是其用非正常手段獲取收益的主要手段之一,這與提倡新聞親和力的社會主流背道而馳。
一、有償新聞的表現形式
一般認為,有償新聞是新聞工作者采取不正當手段向被采訪報道對象索取物質報酬的新聞活動。本文把有償新聞分為三個方面:一是新聞報道中包含廣告,搞廣告新聞,模糊了新聞與廣告的界限,以新聞報道的方式為某些企業、單位或個人宣傳產品或形象。二是把新聞報道作為謀取金錢的手段,新聞工作者從被報道對象那里索取費用及好處;三是有償新聞的變種——有償不聞,即新聞從業人員在新聞采訪的過程中借輿論監督之名接受或變相接受被監督方的賄賂而使新聞采訪活動終止的行為。對于前兩個方面我們探討得比較多,也為大家所熟知,基本表現為廣告商用買通個別新聞工作者就可以獲得與花費高昂的廣告費相同的信息傳播權,提供有償版面或播出時間并用新聞的形式發布廣告。第三個方面的有償不聞現象在近幾年來鬧得沸沸揚揚。少數媒體工作者收取“封口費”的事件屢見報端。例如,2008年7月14日,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李家洼煤礦新井發生特大炸藥燃燒事故。事故發生后,礦主隱瞞不報,轉移尸體、破壞現場、銷毀證據、收買記者、高額賠償遇難者家屬;為瞞報事故,礦主共支付260多萬元用于收買記者。初步查明,10名記者涉嫌犯罪,待司法機關作出決定后,一并由黨的紀律檢查機關、行政主管部門作出相應處理。”①據中國青年報調查,在此次礦難中,領取“封口費”的記者絕大多數為真記者。
二、有償新聞破壞新聞親和力
有償新聞嚴重損害了新聞媒體的公信力,也影響了新聞的親和力。新聞報道的親和力決定著新聞傳媒的影響力,新聞報道親和力是新聞媒體所傳播的事實和觀點,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這種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夠使受眾主動予以選擇和接受并進而對媒體的報道萌生親切感和信任感。親和力通常和吸引力和感染力聯系在一起,有了親和力,新聞報道就能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人,所以具有親和力的報道更有受眾緣。胡錦濤總書記在視察人民日報社時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增強新聞報道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同時強調,要把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把堅持正確導向和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
一個經常發生有事瞞報或者在新聞中夾雜廣告,不報道真實情況的媒體,是不可能有親和力的。少數媒體按照新聞形式撰寫文案,在廣告版面、時段刊播商業廣告。由于廣告套上了“新聞”的外衣,有利于產品知名度的提高,容易引起受眾的注意,此類廣告使受眾誤以為是新聞,具有較強的欺騙性和誘導性。
陸高峰在《加強新聞自律 打造傳媒公信》一文中指出,“媒體的公信力是媒體在讀者和社會中長期形成的信譽度、權威性和影響力。提高媒體公信力是媒體充分發揮輿論引導作用,進而整合社會、影響社會的重要手段。公信力也是衡量一個媒體的親和力、市場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的重要指標。雖然影響媒介公信力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因媒體自律缺失而產生的有償新聞、虛假新聞、低俗的炒作則是造成媒體品位低下招致受眾怨言,嚴重影響媒介公信力的致命傷。”②
有償新聞往往不會貼近受眾,這類新聞也不會從受眾的角度出發,而是從某個企業、產品和人物的角度去宣傳,它直接影響所發布信息在受眾心目中的權威性與可信度;廣大受眾喜歡看的是以人為本,千方百計為受眾服務,把受眾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真實性新聞;而對于和自己沒有利害關系,缺乏新鮮內容,無法從中獲得知識和精神享受的新聞,受眾是不會太關心的。
三、杜絕有償新聞,提高新聞親和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云山在中組部、中宣部、中央黨校舉辦的第二期新聞媒體總編輯和臺長培訓班上強調指出,新聞隊伍建設方面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有償新聞屢禁不止,虛假報道時有發生,低俗之風滋長蔓延,不良廣告問題突出,有償新聞的實質是以權謀私,是新聞界的一種腐敗現象;虛假報道直接損害新聞取信于民,損害新聞工作的公信力;媒體的低俗之風污染社會風氣,與新聞媒體擔負的傳承文明、宣傳群眾的職能格格不入;各種不良廣告誤導受眾、污染視聽,已成社會公害。對此,社會反映強烈,必須采取堅決有效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新修訂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中的第四條第3點明確規定:堅決反對和抵制各種有償新聞和有償不聞行為,不利用職業之便謀取不正當利益,不利用新聞報道發泄私憤,不以任何名義索取、接受采訪報道對象或利害關系人的財物或其他利益,不向采訪報道對象提出工作以外的要求。
清華大學李希光教授指出:有償新聞長期難以遏制,不僅同權錢交易、賄賂成風的社會現實有關系,更是因為中國媒體還不適應從宣傳到市場的角色轉換,中國媒體以前只對官方負責,現在又一頭倒向市場的懷抱,缺乏以維護公眾利益為己任的傳統這是有償新聞無法鏟除的重要原因。要杜絕有償新聞,除了有關部門制定的一些法律法規外,也要深入開展思想教育,努力提高新聞工作者的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準,使新聞從業人員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充分認識到有償新聞的危害性、嚴重性及治理有償新聞的必要性。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法律顧問徐迅用“超級丑聞”來評價河北蔚縣“封口費”事件。她感慨道:“當記者最恥辱的就是假新聞,因為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但現在假新聞似乎已經不是最惡劣的了,原本記者這個職業是要調查真相、披露真相的,現在有的卻變成隱瞞真相甚至通過這種手段來掙錢。”③新聞界自律是抵制“有償新聞”的基礎。
新聞工作者要讓新聞報道以一種更親切、更容易被接受的面目出現在受眾面前,就要考慮受眾的感受,以受眾的需要確定寫作風格和思路,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新聞宣傳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切為了人民,以老百姓的滿意為依歸,生長在人民群眾之間,從人民群眾中汲取營養,表達他們的喜怒哀樂,反映民聲,表達民意,使新聞富有人情味,以體現媒體的人文關懷,才能讓新聞更加生活化,更有親和力。杜絕有償新聞,提高新聞親和力是和媒體的前途聯系在一起的,寫出生活化的、關系受眾切身利益的新聞才是媒體的發展之道。
參考文獻
①《京華時報》,《煤礦瞞報事故260萬收買記者 國務院處理河北蔚縣礦難和四川巴中交通事故責任人》,2009年11月28日,第16版
②陸高峰,《加強新聞自律 打造傳媒公信》,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4110/44111/3170229.html
③朱偉峰,《河北蔚縣“封口費”事件是新聞界個案》,http://news.163.com/
10/0429/11/65EDARVO000146BD.html
(作者: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09級新聞學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