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瘋狂追星女”、“紙箱包子”、“茶水事件”等新聞事件都少不了媒體這一幕后推手——在近些年的新聞實踐中,介入式報道被廣泛應用,也因某些報道的社會效果而飽受爭議。本文嘗試從新聞事件出發,分析介入式報道的社會效果、現實意義和介入原則等。
【關鍵詞】介入式報道 媒體責任 新聞理念
一、何為介入式報道?
作為一種報道方式,介入式報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方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黃色新聞浪潮盛行的時候。具有代表性的,是1898年《紐約日報》赫斯特對戈登索普謀殺案的報道。這種報道方式超出了傳統的新聞觀念,也打破了新聞專業主義的經典模式。它試圖在尊重“客觀報道”的同時,凸現記者自身的感受、體驗,并以記者的主動參與推動新聞事件的發展。
介入式報道是指報道者對所報道的新聞事實表現出明顯的主觀參與意識,通過對某一新聞事件或問題進行報道,有意識地對事件的發展態勢施以一定的影響,最終促進問題的解決,或達到某種效果而采用的新聞報道方式。
河南電視臺的《小丫跑腿》、安徽電視臺的《幫女郎》等欄目都對這種報道方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這類節目通過記者主動介入社會個體、家庭、社區等,關注民生急事、難事,引導社會各界人士為百姓排憂解難,體現了媒體的人文關懷,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使新聞貼近生活,貼近百姓,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反映并解決跟普通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問題,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進行介入式報道時,媒體不是站在新聞事實、社會活動和社會現象之外袖手旁觀,或輕描淡寫或只作簡單原始的記錄,而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敏銳判斷,深刻分析,慎重取舍,事先確定明確的目的,然后進行周密的規劃。根據新聞事實、社會活動和社會現象發展的規律性和受眾的關注度和需求性,選擇比較合適的媒體介入程度和方式,既促成事件向著大家都愿意看到的方向發展,也使媒體獲得比較好的報道角度和方式,達到了預期的傳播效果。在媒體發起或參與的社會救援行動、社會公益活動、輿論監督報道等方面,我國媒體有更多的介入式報道實踐,具體介入方式大致有以下三種:
1、體驗式介入。記者直接參與某一事件,或者就是事件當事人,以親身體驗的方式經歷事件發生、發展、結局的全過程。在體驗式介入中,事實都是記者經歷、體驗的,記者與事實融為一體,只需將新聞說出來給人看。如果記者把資深參與某事的體驗寫進報道中,即為體驗式深度報道。這種方式在反映民生問題的新聞中尤為常見,效果也非常明顯。通過記者跟隨新聞事件當事人,介入新聞事件,一方面促成問題的解決;另一方面也反映老百姓的心聲,同時,提醒有關方面關注相關問題。
2、揭秘式介入。有的深度報道中,新聞事實是客觀存在的,記者利用自己的職業優勢,深入到事實的幕后,去撩開一般受眾不可能解開的這層面紗。在這類報道中,新聞事實仍按照本身的規律展開,記者的行為不對新聞事實直接發生影響,只是將新聞揭開來給人看,記者的介入是圍繞新聞進行的。這種介入中,記者進入到事件的內部,往往與事實十分貼近,因而也使讀者倍感親近而具有沖擊力。例如:合肥電視臺2009年8月3日播出的《毒網》節目,記者以買藥人的身份和某保健網聯系,通過暗訪揭露該保健網借助網絡銷售三唑侖等國家嚴格管制精神類藥品的犯罪行為,在記者掌握大量事實證據之后又主動聯系公安機關抓獲犯罪嫌疑人并關閉非法網站,節目播出后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的反響。
3、策劃式介入。記者將不同時間、地點、任務、背景下可能發生的若干情節進行預先設計,然后或以某角色身份,或以記者的本色介入事件中。例如:《華西都市報》獲悉有8名被拐賣到河南的四川兒童被解救并做了報道,但由于這些孩子被拐時間長,真實身份不明,以致在兩個月中無人愿意認領,報社決定出面發起“孩子回家行動”,派記者到河南接回被拐兒童,此舉在當地和全國都產生了轟動效應。在這個策劃性介入中,其合理性在于,策劃以客觀事實和新聞線索作為鋪墊,報道內容也客觀存在;事件的進展雖然是由于報道者的介入,但這一發展是順應了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的。這種介入,體現了媒介和記者的社會責任,主觀能動性沒有背離客觀事實這個基礎。
二、開展介入式報道的現實需求
在新聞實踐中,介入式報道一直頗受爭議,但是,這種方式被越來越多的應用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介入式報道在實踐中有其現實意義。
1、介入性報道體現新聞專業精神和社會責任。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從業者需要面對的往往是紛繁復雜的新聞事件,這時候揭開事實真相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工作,但是作為一種職業理想,優秀的新聞工作者都懷有發現事實真相、傳播真理的專業理想,介入式報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新聞工作者撥云見日,發現真相,履行媒體社會職責。
2、介入性報道更好地滿足受眾需求。喻國民教授曾指出,受眾對媒體的需求是“解悶、解惑和解氣”。由于輿論監督報道能滿足受眾“解氣”的需要,所以輿論監督節目的收視率普遍較高,介入性報道作為輿論監督報道的一個重要形式,以強烈的報道效果和現實的社會效果而倍受觀眾矚目,它在這三解中,更多地,是在解惑與解氣這兩方面來滿足受眾的需求。在“孫志剛事件”與“為農民工討工錢”報道中,人們看到不合理的社會規則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破除;侵吞農民工血汗錢的包工頭被追究責任,農民的合法權益得到了伸張。在介入性報道所介入的社會事件或公共事件里,多是這樣懲惡揚善的題材,滿足了受眾對媒體的解氣之需,這同時對于當前轉型期里,維護社會的安定穩定也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三、恪守職業道德,把握“介入”原則
在眾多有意義的介入式報道探索中,也有一些介入式報道成為極不和諧的音符,盡管其“參與”的熱情絲毫不亞于前面那些民生新聞欄目記者,但是報道的初衷和影響確實令人汗顏。這些不僅考量著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良知,也促使學界和廣大新聞從業者分析利弊,挖掘介入式報道的積極意義,回避其可能帶來的消極弊端。毋庸置疑,每一個新聞工作者都應當恪守職業道德,積極探尋真相,傳播公眾需要的信息,使媒介成為我們社會的瞭望塔、觀測臺和意見場。因為實施者的職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感不同,介入式報道可能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面孔,但是,這種方式不失為一種有價值的新聞報道方式,對于揭開事實真相、服務百姓生活、提高媒介公信力的意義非同尋常。需要注意的是,新聞工作者要把握介入的原則:
1、強化法制觀念,加強新聞自律
介入式報道中,記者的主觀意識不自覺地增強、放大,非理性的因素增多,容易做出不全面的、甚至是錯誤的判斷。記者的判斷會通過媒體無限放大,尤其是錯誤的判斷,其后果不堪設想!新聞報道實踐中必須警惕曾經出現的“媒體審判”,要杜絕類似現象,必須強化新聞從業者的法制觀念,同時加強新聞自律。特別是在刑事案件的報道中,凡未經法院宣判有罪的,不能隨意對犯罪嫌疑人稱為“犯人”、“罪犯”等。在平常的報道中,也不能給那些有不良行為的人戴上“匪徒”、“兇手”、“歹徒”、“惡棍”的帽子。新聞報道必須時刻以法律為準繩,告訴觀眾最正確的事實。
2、堅持實事求是,遵循新聞理念
真實性、新鮮性和公開性是新聞理念的具體要求,進行介入式報道時,應注意堅持實事求是原則,不能違背新聞理念。即便是策劃式介入報道,新聞工作者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都是呈現事實真相,而不是“制造”新聞,嘩眾取寵,甚至為謀取自身利益,不惜傷害當事人、誤導受眾。
3、懂得“平衡”藝術,保持客觀公正
新聞工作者是歷史和現實的記錄者,以公正的態度、理性的判斷呈現問題。純客觀的態度是新聞工作的理想,事實上,任何新聞報道都或多或少存在“主觀”意識。在新聞報道中,尤其是介入式報道中,記者應懂得“平衡”藝術,以保持最大程度上的客觀公正。首先是立場上的平衡,對事件的各方保持不偏不倚的態度;其次,報道中給予各方平等的發言權力;最后,報道中盡量減少感情色彩濃厚的詞語,保持理性、克制。
參考文獻
①張平宇,《試論介入式報道》,《當代傳播》,2000(3)
②顧理平,《“包公記者”現象的法律認識》,《當代傳播》,2000(2)
③魏超,《介入式報道的“負效應”》,《青年記者》,2003(11)
④徐國源,《“介入”的新聞》,《新聞與傳播》,2008(6)
⑤孫正一、柳婷婷,《2007:中國新聞業回望》,《新聞戰線》,2008(4)
(作者單位:合肥電視臺)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