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我國各界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的表現為例,分析了在我國對外傳播的主要路徑——官方路徑與非官方路徑中各傳播主體的表現,以及此次我國對外傳播方式中的不足之處,并就此提出建言。
【關鍵詞】對外傳播 哥本哈根 氣候外交
北京時間2009年12月18日,為期兩周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在嘆息聲中落下了帷幕。近120個國家首腦的到場,全球數十億人關注,數十萬人上街示威,數千人的媒體報道隊伍。這次氣候大會將氣候問題推到了前所未有的國際政治前沿。
此次會議上,我國代表團積極、建設性地發出中國聲音。代表團成員在各個場合的新聞發布會上嚴厲的措辭、強硬的態度,使得中國的新聞中心成為各方媒體的焦點。世界開始傾聽中國的聲音,不僅僅源于我國是全球最大的排放國之一,更重要的在于我國正積極步入全球氣候談判的舞臺中央,中國氣候外交的政策與行動也走向了成熟。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選擇正確的路徑將我國的理念傳播出去,已經成為我國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本文以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為例,檢視我國在對外傳播工作中表現,并提出建言。
本文以國內網絡媒體人民網、新華網、東方網、南方網、鳳凰網、網易的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新聞報道為樣本試圖了解中國對外傳播的路徑選擇。根據大會召開的時間,樣本時間定為2009年12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官方媒體樣本總數為337,非官方媒體樣本總數為172(見表)。本研究主要選取的是專題報道中的圖文報道內容。

一、官方機構的對外傳播
外交是國家對外傳播的主要通道。本次大會上體現更多的則是氣候外交,即包括主權國家或經過授權的國際組織(如歐盟),在有關全球氣候變化的問題上,使用交涉、談判和其他和平方式從事的調整國際關系的各類政治和外交活動。中國代表團此次的表現可從以下幾方面加以評述:
1、積極謀求話語權,廣泛參與國際言論
隨著我國對國際事務由“一般參與者”到“重點建設者”再到“負責任大國”的角色轉換,中國聲音也經歷了從“失語”到“話語稀缺”到“謀求話語權”的變化。會前,我國政府一改過去在氣候問題上被動挨打的局面,不單積極主動地開展與歐盟、美國等關鍵力量的雙邊氣候外交,并且主動出擊,嘗試引導國際輿論。例如于2009年11月公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09年度報告》,重申中國的減排政策。于大會開幕前10天,中央更高調地宣布了新的減排目標,提出在2020年將單位GDP碳強度比2005年基準減少40%——45%的目標。作為傳播主體的中國政府,通過此舉占據了議程設置的先機,在國際上表明了自己的立場。通過一系列宣傳舉措,中國展現了將環保工作提高到空間高度的決心與誠意,勢將與國際社會攜手應對這一全球性挑戰。
2、高調發聲,與媒體保持良好互動
在此次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期間,中外記者明顯的感覺是,中國除了積極參與談判,也更加勇于表達了。一周多以來的吹風會上,中國代表團負責人紛紛出場,解振華的一針見血,何亞非的睿智,蘇偉的幽默,于慶泰的清晰,讓中國“聲音”充分傳遞出來。此次大會,中國是唯一單獨設立新聞與交流中心的發展中國家。新聞與交流中心確立,很好地抓住了此次機會,建立起了一個平臺,第一時間把握外國受眾的關注點、興趣點,全面介紹我國政府、各部門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行動、努力和取得的成效以及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立場,對誤解與惡意攻擊立即作出回應,在良好的互動中,達到了極佳的傳播效果。
3、行動嚴謹,理性對待各方信息
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談判,對中國代表來說是一場對智慧、談判技巧與身體極限的多重考驗。中國代表團一抵達哥本哈根,就發現了大會會標存在缺陷——大會的會標只有COP(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而沒有CMP5(《京都議定書》第五次締約方大會),這與中國奉行的“雙軌制”談判——同時在《公約》和《京都議定書》之下進行,下設兩個特設工作組——是有嚴重偏差的。中國隨即向大會秘書處提出了嚴正的抗議,此舉也得到了G7國集團的響應。短短一天,會標的問題便得到了解決。中國官方在此次博弈中體現出了在相互交流中取得理解和認同的態度,展示了不卑不亢、嚴肅謹慎的中國形象。
二、非官方機構的對外傳播
非官方外交,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愈來愈被各國所倚重的對外傳播通道。相對于傳統外交(官方外交),非政府組織、企業事業團體(也包括以民間身份的官方背景之團體和個人)、思想庫、學術界、大眾媒體及其他民間團體、個人(社會名流、重量級名星等的私交)等非官方外交,又被稱為“第二跑道外交”(或“二軌道外交”)。在此次氣候峰會中,無論是媒體、NGO、甚至個人,其表現都是可圈可點的。
1、大眾媒介
傳播已進入全球化、多方位、多渠道的新時代,在這次氣候峰會上,中國派出了前所未有的龐大報道陣容。無論紙質媒介、電子媒介,都在此次峰會上上演了時間與內容的爭奪戰。《南方周末》的“綠色”板塊對哥本哈根氣候大會進行了一個月的深入報道,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對會議進行了全程直播,網易、新浪、搜狐、騰訊等門戶網站紛紛開辟專題,聯系各路人馬對峰會進行多側面的解讀。專業記者、學生、公益人士紛紛加入了報道行列,通過博客、微博等渠道發布了第一手的會議觀感。公民新聞在此次報道中大放異彩。
2、非政府組織NGO
中國NGO和青年志愿者首次集體亮相國際氣候大會,象征了氣候變化這個議題在中國的社會化。NGO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推動全世界能夠達成一個公平的,積極的,并且有約束力的最后成果,中國的NGO也不例外。在哥本哈根的NGO組織包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中國民間氣候變化行動網絡、中國青年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網絡(CYCAN)、綠色和平、全球環境研究所(GEI)、能源與交通創新中心(iCET)、樂施會等。企業家、記者、志愿者走出國門推介我們的祖國,推介我們的產業,推介我們的光榮與夢想,參與到全人類的生存環境保衛戰中。NGO作為一種帶有宣傳性質的國際公關,其行為帶來的后果是正面的,很好地在國外培植起了信任和理解,它影響的不單是會議進程,更是全球的輿論。
3、個人
中國的新興企業家群體,在哥本哈根亦是初登氣候舞臺,學習其他國家的參與經驗。好利來的羅紅、萬科的王石、萬通的馮侖,都被聯合國環境署邀請乘坐氣候列車到哥本哈根,同時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理事的十多名企業家,參加了“中國商界氣候變化國際論壇”,并發表宣言,展示中國企業家承擔氣候責任的意志。會場內唯一綠色和平青年志愿者代表,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的普通大學生李木子和來自全球各地的青年同伴,在貝拉地鐵站人群必經的路口,一同敲起“wake up call”,并喊出口號——“我們的地球,我們的未來,我們的決定。”這些來自中國的民間力量把中國各界的聲音帶到了峰會上,拉近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達到了官方傳播手段達不到的效果。
三、對外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1、對外傳播處于相對被動局面
此次峰會是中國代表團面臨的最艱難的一次談判,可謂明槍暗箭都指向了中國。美國氣候特使先聲奪人,利用媒體打口水戰,引君入甕,將中國鎖在被動的回應澄清上,使中方只能否認,不能正名。奧巴馬通過CNN宣布與中國等達成共識,搶占診釋權,在民眾面前邀功。反觀中方,雖然在媒體溝通上有所突破,每天主動召開記者答問會,但整體策略仍顯因循呆板。在重大事件面前,我們的媒體應當做到旗幟鮮明,快速準確地作出反應,從而樹立媒體公正開明的形象,取得國際受眾的信任。
2、“對外宣傳”大于“對外傳播”
我國的新聞媒體在對外傳播時,生怕外國受眾理解不了中國國情,總是想方設法要對所報道新聞事實進行解釋、說明,效果適得其反。在此次峰會上,關于中國阻礙會議進程的報道層出不窮,可新華社最后只撰寫了一篇名為《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溫家寶總理出席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紀實》的報道,以大量的細節詳述了溫家寶從12月16日至18日在哥本哈根出席大會期間的60個小時密集行程,來修正西方媒體的說法,很難達到對癥下藥的目的。更主動、更透明的信息公開,更靈活的新聞發布,才是中國對外傳播的必走之路。
結語
對外傳播是國家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國家樹立國際形象、奠定國際地位的重要手段。此次氣候峰會,我國的對外傳播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由于在對外傳播的內容、形式和視角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導致了傳播效果欠佳。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在對外傳播中要將“以正面報道為主”的指導思想變成“以正面效果為主”,注重傳播技巧,借鑒先進技術,提高媒體公信力,淡化傳播主體色彩,力求客觀公正的表達方式。
參考文獻
①劉小燕,《論國家對外傳播的通道及其利用》[J],《國際新聞界》,2009(3)
②何翔,《我國對外傳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J],《當代傳播》,2008(5)
③盧思騁、王之佳,《哥本哈根:氣候政治的新起點》[J],《南風窗》,2010(1)
④周紹雪,《氣候外交的發展態勢及中國的應對》[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0(1)
⑤曹辛,《減排承諾該不該接受國際監督?》[N],《南方周末》,2009-12-3
⑥唐勇林,《氣候峰會 勝算幾何?》[N],《南方周末》,2009-12-3
(作者: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傳播學碩士)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