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9月28日召開會議,決定在即將召開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上審議關于“十二五”規劃的建議稿。會議提出,要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中央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放到了未來5年全黨全國工作的重心位置。
2010年還剩下3個月的時間,“十一五”規劃目標即將實現,“十二五”規劃藍圖即將展開。回顧5年來,在黨中央領導下,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抗擊嚴重自然災害,全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僅使國民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更大大提高了中國在國際經濟中的地位。與此同時,影響乃至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少問題現實地出現在人們面前。
最值得關注的是“十二五”的一個重要目標,即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實現這一目標要求,最為關鍵的環節、也最具決定性意義的就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應該說,這是“十二五”扭住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主線而選擇的急需解決問題的“重中之重”。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發展中的矛盾也積累下來并且日益突出起來,到了不能不下大決心解決的時候。要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好地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使發展成果惠及全社會。所以,堅持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成了“十二五”規劃的主題。
堅持科學發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首要的是發展理念的更新。也就是說必須摒棄片面追求GDP增長的發展觀念,使經濟社會發展真正以人為本,為保障人民權益、改善人民生活服務,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所以,“十二五”將民生目標放在首位,更加注重以人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形成和諧社會共建共享的局面。
堅持科學發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必須堅持科技進步和創新。這就是要改變長期以來對低勞動成本優勢的依賴,轉變為依靠科技和創新優勢,大力加快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堅決改變粗放式經濟增長,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而科技進步和創新依靠的是人才。所以,加大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體制改革,培養創新型人才和高素質的勞動者具有重要意義。
堅持科學發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就是要進一步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時加強對國民經濟的科學管理和調控;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同時擴大內需,盡快改變對國際市場的過度倚重,保證國家經濟安全。沒有進一步的改革,就不可能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沒有進一步的開放,就不可能提高國際競爭力,當然也談不上國家經濟安全。
改革開放30多年,我們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前兩步目標,而在未來幾十年里我們將進一步實現第三步目標。在實現前兩步目標的過程中,我們所強調的是增長和效率,也就是說在發展中“增長”是硬道理;而在實現第三步目標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強調公平與和諧,也就是說在發展中“科學”也是硬道理。而“十二五”具有承先啟后的意義,其意義就在于堅持科學發展觀,真正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插排:堅持科學發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首要的是發展理念的更新。也就是說必須摒棄片面追求GDP增長的發展觀念,使經濟社會發展真正以人為本,為保障人民權益、改善人民生活服務,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所以,“十二五”將民生目標放在首位,更加注重以人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形成和諧社會共建共享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