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金融危機沖擊與洗禮,世界和平與發展進入新階段,中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具有新特點與新內容。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研究制定“十二五”規劃的建議等問題時,明確指出,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首先,經濟全球化進程步入調整深化新階段,世界經濟可望持續溫和增長。
金融危機是冷戰后經濟全球化粗放階段的必然結果。眼下,世界經濟已基本擺脫衰退,步入緩慢復蘇進程,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未來5年,世界經濟可望回歸正常增長軌道。
主要發達經濟雖然不同程度面臨高成本、高債務和高失業的困擾,但這些國家科技基礎雄厚,市場發育成熟。后危機時代,它們普遍重視重振實體經濟,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搶抓全球綠色經濟產業制高點,可能推動新材料和新能源技術取得突破,推動航空航天、海洋經濟和生物醫藥產業增量提質,促使投資與貿易結構合理化。
以“金磚四國”為代表的眾多新興經濟體,雖然科教基礎比較薄弱,但包袱小、成本低、活力足、潛力大,能及時有效地承接全球產業轉移。有些國家可望在發展新能源等綠色經濟方面實現追趕式發展。
在全球范圍形成梯次產業結構的背景下,普遍的科技創新與結構調整,意味著跨國投資與并購將再掀一輪小高潮。
各國普遍吸取此次危機教訓,重視全球治理體制機制改革與創新,推進宏觀政策協調與合作,強化金融監管與危機預警,推進全球和區域金融合作,有助于保持經濟穩定向好。新能源、新材料開發應用和綠色經濟的發展,有助于節能降耗,防止資源能源價格大起大落。
所有這些,都意味著中國可望更有效地利用外部資源、資金、技術與市場,實現“十二五”規劃的戰略目標。
其次,綜合國力競爭模式轉型,大國關系框架可望穩定發展。
金融危機也是多極世界格局的催化劑。隨著新興大國的群體性崛起,大國俱樂部成員明顯增多,大國力量此消彼長,大國競爭難免更加激烈復雜。但金融危機也凸顯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前所未有,大國間沖突與戰爭日益成為不可想象的事情。
這種情況促使大國綜合國力競爭發生某種實質性變化。新型綜合國力競爭模式應運而生。其特點有三:
一是綜合國力競爭著眼點從謀求在未來沖突中確保戰勝對手轉向保持自身經濟長遠可持續發展,即發展競爭。
二是競爭日益成為以和平方式進行的競爭,即和平競爭。
三是在和平條件下進行發展競爭,促使各大國更加積極地開展大國合作,以謀求綜合國力競爭優勢,即合作競爭。
未來5年,G20作為全球經濟治理主平臺的作用可能有所強化,主要戰略關系將更具可預見性、可持續性與穩定性,國際戰略環境發生逆轉從而嚴重干擾中國實施“十二五”規劃的可能性不大。
再次,中國國際影響力躍上新高度,外部對華期待與借重進一步增大。
在世界成為大市場的背景下,不僅世界的發展有利中國發展,中國自身發展也帶動世界發展。
未來5年,西部大開發方興未艾,東部沿海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八仙過海,將推動全國范圍內梯次產業轉移與升級。
國內發展繼續堅持以人為本,注重統籌兼顧,保持平衡穩定與可持續,更加重視環保與保障民生。這意味著轉變發展方式將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這意味著中國不僅將繼續保持能源資源進口大國的地位,還將在發展綠色經濟背景下成為發達國家高科技產業轉移和高科技產品出口對象國。
各類國家尤其主要大國普遍重視通過經濟可持續發展謀求綜合國力競爭優勢,必然更加期待發展與深化對華經貿合作,搭乘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快車。
換句話說,中國實施“十二五”規劃本身就有利于塑造有利的外部環境,為順利實施規劃的戰略目標提供新機遇。
未來5年,我們說中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多著眼于危機后中國與世界發展的新階段、新特點與新需求,以更加積極自信的心態,穩步實施“十二五”規劃,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一步推向前進,為21世紀的世界發展打上中國的印記。
(作者為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