醞釀多時的上海證券交易所國際板,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建立一周年之際,加快了籌備的步伐。
9月25日,參與研究設計國際板配套規則的一位專家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目前,“法律層面已經不成問題,配套規則也已經大體成型。”
6月底,證監會副主席姚剛曾在陸家嘴論壇上表示,國際板還涉及到一些重大法律問題需要解決;上海市政府金融服務辦公室主任方星海也表示,當時證監會、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在著手為國際板推出調整相關規則。
正是在這段時間,“包括證監會、商務部及外管局在內的多個相關部委就國際板推出的法律問題達成了共識。”上交所研究中心的一位人士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記者查閱的相關信息顯示,雖然國際板目前仍是“只聞樓梯響”,但已經有中移動、中海油、中國電信以及匯豐集團、渣打銀行、路透社、納斯達克、紐交所、英國保誠等眾多海內外知名企業,明確表達了要登陸國際板的意向。
海外企業登陸上海國際板發行證券并上市交易,要受到有關法律的特殊規制。同時,國際板的推出涉及金融、稅收和外匯等多方面的法律問題。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獲悉,關于國際板推出的法律問題,一度引發包括證監會、商務部及外管局在內的多個部委的“激烈”討論;經過多次論證之后,多個部委已經在法律問題上達成共識。
法律障礙一除,隨之而來的是規則設計和制度建設。
對于國際板的規則設計,市場人士猜測最多也最為關心的,是發行方式和上市規則。對此,上述參與國際板規則設計的專家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采訪時說,“境外企業登陸國際板將采用直接IPO方式,時機成熟時會使用CDR(存托憑證)方式。”
他表示,境外注冊的上市公司主體直接到國際板發行股票,不能是殼公司,不需新設境內法人主體,也不能只掛牌交易買賣老股,必須發行新股,這點與A股基本交易規則頗為相似。
他還透露,發行制度設計方面,在時機成熟時,可以允許有特殊要求的境外企業使用CDR的方式登陸國際板,這是發行方式的一種完善與補充,也能更好地發揮價格發現功能,減小新股上市后的波動,維護國際板股價的穩定。
某國際投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對此表示,“中國境內要形成全球資產定價中心,掌握定價權,要依賴一個成功的國際板。”
“我們有領先的經濟,但沒有領先的資本市場,而且人民幣沒有足夠的世界影響力,這些很不合邏輯。”上交所國際發展部一位人士向記者表示。
據統計,世界交易所聯合會(WFE)的51家會員交易所中,70%以上都已經建立規模大小各異的國際股票市場,其中國外上市公司數量占的比重超過10%的有16家。其中紐交所上市的國外企業超過200家,納斯達克上市的國外企業超過250家,香港交易所上市的非香港本地企業超過300家。
而中國內地股票市場尚無境外注冊地企業上市。記者從上述上交所國際發展部人士處得知,為了給國際板市場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上交所已同國外35個交易所簽訂了《合作備忘錄》,并成為世界交易所聯合會董事會成員單位。
上述參與研究設計國際板配套規則的專家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威廉姆斯、布林格、墨菲等一些國際級的大師,已經是我們的特約研究員。”
他指出,威廉姆斯、布林格、墨菲等大師對國際板發展國際金融市場的文化、環境及國際化市場的效率、法制化的軟環境等都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記者從上述相關人士處獲悉,對于國際板企業資源的選擇,包括紅籌股、香港本地藍籌企業或者大型跨國公司,經過中國外匯管理局審核合格,均可以向中國證監會遞交上市申請。
發行環節的原則是,必須發行新股,由國際投行或者國內大型券商承銷,國內投資者以人民幣直接購買,國際投資者以外匯直接購買。
上交所研究中心人士指出,國際板股票上市交易過程中,必須遵從中國制定的國際板信息披露制度和會計、財務制度及登記結算規則;必要且合適的時候,融券可以運用于國際板市場。
監管方面,對于來國際板掛牌的境外公司,上市融資、交易、退市的每個環節,都要遵循上海國際板的相關管理辦法和配套規則,并且接受中國市場相關監管部門的審查和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