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業的炒作之風正大行其道,且卷入者與炒作形式錯綜復雜。
沸沸揚揚的“騰中收購悍馬案”被稱為“全球汽車界的一場世紀大炒作”,其中,騰中是炒作者,借此完成了從名不見經傳到在市場上“混一臉熟”的轉型,而悍馬則充當了炒作的工具,在茍延殘喘中看到了一絲希望,卻難逃倒閉的命運。
不僅是美國人,就是一向以嚴謹著稱的德國人,也難免卷入炒作。在“大眾與比亞迪合作”中,德國人以頂尖跨國公司的身份與“山寨王”比亞迪合影作秀,讓比亞迪賺足了眼球,在股市上狂撈了一把,而大眾連傳說中“神奇的比亞迪鐵電池”都沒有摸一下,合作便不了了之了。
當然,炒作的方式并非絕對,德國人也并不注定就是“受害者”。在“奔馳-比亞迪合資”中,比亞迪表面上鐵定是炒作者——在剛剛與奔馳簽了合作意向,就開始在與合資不沾邊的產品廣告中大講特講“比亞迪——股神巴菲特投資選擇、戴姆勒·奔馳技術合作伙伴”,并借此在股市中又狂撈了一把。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比亞迪也不是純粹的炒作,借奔馳的聲望的和技術,比亞迪有了一舉翻身的機會。特別是當下,比亞迪產品質量問題頻繁爆發,銷量從瘋漲逆轉為下跌,股價幾近腰斬,神乎其神的“雙模電動車”和純電動車千呼萬喚駛不出來——對四面楚歌的比亞迪來說,奔馳無異于救命稻草,容不得全是炒作。
而奔馳卻借這次合資,表明了“同中方進行技術合作的誠意”,與比亞迪一道打造“全新合資品牌電動車”的說法,是政府有關部門特別看中的。而這一合作,還讓奔馳擴大了占據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先機的可能性,甚至有可能改寫此前合資結果不佳的記錄——只是要承擔較大的風險。
在華人之間,合作方之間的真實意圖就更難說了。仰融夢幻般的“831111”造車計劃炒作一年多后,終于與江淮牽手。業內對仰融計劃持懷疑態度的不在少數,但江淮老總左延安是業內高手,沒那么容易被利用。據說左延安是想看看仰融鼓吹的“油電氣三合一混合動力技術”究竟有多神,無奈仰融非要先簽合作意向,才能亮出看家本事;左延安只好先與仰融的正道公司簽了一個合資意向——反正股東大會還沒有批準,離政府審批還相距甚遠,見勢不妙抽身出來也不遲。此外,江淮汽車和正道的股價聞風大漲,或許也是雙方牽手的一個動機。可以說,二者是各取所需。
與上述案例不同,電動車“與跨國巨頭在同一起跑線”、“彎道超車”這樣的概念炒作已經不是兩個企業及其股民之間的問題,而是跨部門、跨行業的行動,更像是一種各自利益訴求不同但突破口相同的集體無意識大發作,導出了各行各業一哄而上、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大躍進”景象,以及爭先恐后的圈地運動。
2000年興起的那股電動車熱,同樣是基于“同一起跑線”、“彎道超車”等鼓舞人心卻又似是而非的說法,折騰了兩三年便銷聲匿跡了。1998年6月在汕頭南澳島正式開通的“國家電動汽車試驗示范區”勉強活到了今天,算是熬出頭了,但其債務纏身、基礎設施爛尾的經歷已被人們遺忘,投入與產出比也沒有一筆賬。
如今,電動車技術相比10年前雖無大進展,像樣的電動車依然可望而不可及,市場需求還無從談起,而“電動車試點城市”卻在不到半年內從零擴張到25個,成千上萬的充電站、充電樁已經開始破土動工,投資巨大的動力電池生產廠一哄而上,人們的“前瞻性”和對“長期戰略”的重視一反常態地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在缺乏統一技術標準和行業規范的前提下,電動車在起步階段就陷入了概念炒作的亂象。與那些企業間的炒作不同,電動車概念的炒作——上馬帶來的后果是巨大的,可能帶來的惡果或風險也要大得多,等到最后被迫收拾殘局時,因為人人有份,恐怕沒人會負責。電動車當然應該搞,但應建立在管理層細致的產業規劃與行業規范建立的基礎上,而概念炒作、一哄而上的結果,充滿隱憂。
插排: 在缺乏統一技術標準和行業規范的前提下,電動車在起步階段就陷入了概念炒作的亂象。與那些企業間的炒作不同,電動車概念的炒作——上馬帶來的后果是巨大的,可能帶來的惡果或風險也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