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拿一張紙、捏一根針,生活中的一些精細動作對健康人來說很簡單,但對帕金森病患者來講卻是難上加難,因為他們長期生活在“抖動、僵硬、動作慢”的狀態中。目前全球帕金森病患者共有400多萬,其中170萬在中國。
如今,在長期藥物治療帕金森病面臨失效、副作用增加的普遍現狀下,為患者安裝“腦起搏器”(DBS)已經成為新的趨勢。
“腦起搏器”讓患者恢復自理
69歲的覃老伯患帕金森病十多年了,覃老伯在靜止時,手、頭或嘴會不自主地震顫,平日肌肉僵直、動作緩慢,有姿勢平衡障礙的表現,剛開始他服用抗帕金森病藥物,癥狀能控制,但是隨著疾病的發展,服用藥物的劑量逐漸增加,癥狀也難以控制,直至生活不能自理。
家人四處打聽改善病癥的治療方法,最終打聽到現在治療帕金森病有了“腦起搏器”這一新的武器。醫生對覃老伯進行了詳細的檢查,認為適合做“腦起搏器”。做了“腦起搏器”植入術后,覃老伯恢復自己進食、喝水、穿衣、 寫字的能力,生活基本能自理,服用藥物的劑量也減少了。
“腦起搏器”治療為何會對患者起作用?我們腦內有一種神經遞質叫多巴胺,腦內與運動相關的結構通過它傳遞信息,控制身體的運動。而帕金森病的癥狀是由于腦內黑質神經細胞產生的多巴胺減少而出現的。植入“腦起搏器”發放弱電脈沖,刺激腦內控制運動的相關神經核團,抑制引起帕金森病癥狀的異常腦神經信號,從而消除帕金森病的癥狀,使患者恢復自如活動和自理能力。
目前在國內一般安裝“腦起搏器”的費用為:單側腦起搏器(適用于只有單側肢體癥狀的患者),總治療費用約10萬元左右;而安裝雙側腦起搏器(適用于有雙側肢體癥狀的患者),總治療費用共19萬元左右。
術后患者需接受體外程控
當術后傷口愈合后,醫生會采用計算機遙測技術在體外對脈沖發生器進行調控,這一過程稱為程控,需要定期進行。這是一個無創傷也無痛苦的過程。程控在術后幾個月可能需要進行數次。通過反復的程控,幫助患者達到最佳癥狀控制。以后可每年隨訪1~3次,進行相應的檢測和程控。
“腦起搏器”植入后數周內應避免劇烈活動。其電池一般可以使用5~10年,如果電池耗竭,需要更換脈沖發生器,電極和導線不需更換。這可以通過簡單的外科手術進行更換。
“腦起搏器”很少有永久性副作用,極少數患者可能感覺肢體肌力減弱、說話音調降低、一邊性頭暈和一邊性麻木感。如果出現這些副作用,可以通過體外程控而減輕或消除。
并非適合所有病人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在“腦起搏器”的幫助下,全球數以萬計的帕金森病患者開始了嶄新的生活。目前該治療已被美國政府指定為帕金森病的有效治療方案。
最初時“腦起搏器”治療只適用對藥物已完全失效的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后來隨著大量帕金森病人的使用,其安全性得到廣泛的肯定。現在認為帕金森病患者不能維持正常的工作生活、社會活動時就應接受“腦起搏器”治療。
當然,此治療并非適合所有帕金森病人,主要適合的人群如下:原發性帕金森病;服用左旋多巴曾經有良好療效;藥物已逐漸失效或出現明顯副作用;疾病已開始嚴重影響正常工作生活;沒有明顯智力障礙;在植入過程和以后的隨訪中愿意并能夠合作;術中或術后的測試刺激能有效控制癥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