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把太多人弄哭了,當然也卷走了太多的票房。有人掏錢看電影哭了還說好;有人掏錢了哭了,卻回過神來了,“眼淚不等于感動”呀!這是批評《唐山大地震》最主流的聲音。應該說,這回過神來的觀眾是有藝術鑒賞力的觀眾。二十年前,《媽媽再愛我一次》把國人弄得井噴眼淚和鼻涕,那時就未必有這么多清醒的觀眾。我們真應該慶幸,雖然大導再也拍不出《紅高粱》和《霸王別姬》,但是我們觀眾的藝術修養卻在大幅度提高。
我承認,我也在看《唐山大地震》的時候哭得稀里嘩啦的。可是,哭歸哭,到底還是保持了起碼的警惕性。就是你得注意是什么情節或者臺詞把你弄哭的,演員的表演是在煽乎你的眼淚呢,還是扎扎實實跟著人物走的……
應該說,哭過了之后鄙人再想想,還是覺得眼淚沒白流。電影精神主旨根植于“親情”,這一人類最樸素的情感土壤,這樣的淚水,值得長流。再比如演員的表演,陳道明有一場戲,那場戲我估計很多觀眾都不會流眼淚,因為并不算苦情。那場戲是說陳道明第一次在電影院見到小方登,別人都說那個孩子看上去內向不好相處,但是他最后一眼看小姑娘的時候微微笑了一下。俺的眼淚就不爭氣地流下來了。那個千里有緣一線牽的爸爸,他對這個女孩兒的喜愛、欣賞與理解乃至沒有邊際的包容都在那一笑里表達出來了。陳道明那場戲分寸把握得毫厘不爽,過了,要不不真實要不把那個男人弄猥瑣了;不到位,后面那種親生父親般的大愛就站不住腳。你在陳道明的那一笑里,看到了人與人之間情感的無限美好,它讓你相信冥冥之中有一種神奇的情愫,這種情愫讓人類在苦難里能夠仰望到一絲光明。當我的淚腺被電影開頭摧枯拉朽的大地震盡情蹂躪的時候,到這里,它終能為心靈的安慰和踏實而釋放淚花。
如果說陳道明的表演出色是源于演員精湛的演技的話,電影多處細節臺詞的處理都可見到導演和編劇的竭盡用心,而不是像別的大片一樣只在噱頭上動心思。故事在一家四口平凡而又溫馨的生活中展開,三分錢的冰棍,一臺簡易的電風扇,元妮說雙胞胎姐弟嗑瓜子都是嗑大頭,姐姐弟弟爭吃一只西紅柿……就是這一切豐滿了那個時代的那個故事。對電影沒有太高要求的我,未必要在電影院或哭或笑,只要看到妥帖真實如自個過往的生活,令人有如見到久違的朋友般的會意與舒心,這,也是我觀影的幸福感受。
這就是一部電影的可貴之處,它把一個故事講牢實了,讓它接了地氣。大概所有的投資方都要吹捧自己的導演,譬如張偉平吹捧張藝謀,王中磊也要吹捧馮小剛,他吹捧馮小剛是“國民導演”,這一回,投資方對導演的吹捧總算不會讓人太臉紅。
應該說,電影后半部分不如前半部,三十二年的人生要濃縮,的確很難表現得很豐滿,后半部難免有趕故事之嫌。特別到了汶川大地震,這種說教戲簡直是一大敗筆。
據說電影跟小說最大不同在于,小說里的養父對養女有性騷擾,而電影中的養父就相當干凈。人性在小說和電影里徹底分了岔。未必小說這么處理對人性的挖掘就更深刻,但是電影這種溫情的處理無疑削弱了它的思想和藝術性。《唐山大地震》不過在所有人都能理解和想象到的人性范疇內,講述了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從這個角度而言,《唐山大地震》不可能成為多么優秀的藝術作品,在“眼淚不等于感動,更不等于震撼”的基本藝術標準下,它也只能算是一部平庸之作。
可是,我覺得,我花上兩小時和八十塊走進電影院,雖然已不指望看到震撼靈魂之作,但是亦不會叫你罵娘或者昏昏欲睡,我在看電影的時候還會有一些感動,還能看到一個實實在在的故事,這一切,在今天,已經算是難能可貴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