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個人心思出發,討論有無大師,這樣的玩法已經很浮躁了,大獎也好、票房紀錄也好,所有的榮譽一經當事人放大、強調,都難逃了名利之徒的騷味兒。
最近文娛界的爭吵,一明一暗,有兩個。明的是馮小剛和賈樟柯關于“中國電影有沒有大師”的分歧;暗的是多位電視臺足球解說員,對內地現有足球解說水準的議論。兩個焦點話題貌似相隔萬里,卻多少流露出了知名從業者對本領域有無大師級人物的疑惑與焦灼。
兩位名導有關“中國電影有沒有大師”說白了,都是借話題自抒其懷,有“屁股決定腦袋”之嫌。難道馮小剛不想成電影大師?如果說二十年前,給電視劇當美工當編劇當副導演的馮小剛不想當大師,那很有可能。可自打擁有了十幾年的票房紀錄,又拍了《一聲嘆息》《天下無賊》《集結號》,誰要再說馮小剛不想當大師,那便實在是天真得沒譜兒了。還記得他當初為《夜宴》寫得那篇“抒情散文”嗎,那何嘗不是一個草根出身的非科班名導,對以“大師”身價轉戰票房片戰場的學院派大師們的一紙檄文。
別看在那些領獎臺上馮導對第五代們表現得那么謙恭,或許此人的內心深處,永遠涌動著太史公替劉邦說出的那句面對秦皇儀仗的感嘆:“彼可取而代之”。說“沒有大師”,不過是借討好俗眾的假相,抹去對手的先天優勢,然后以商業勝利者的俯瞰,來對精英表示一把輕蔑——馮導畢竟是內地培養出來的,你很難想象在好萊塢,斯皮爾伯格、卡梅隆或彼得·杰克遜,會對伍迪·艾倫或亞歷山大·佩內(那位導了《關于施密特》和《杯酒人生》的文藝導演)夾槍帶棒。
賈樟柯的發言則暗含了另一種乖巧:賈導是靠國際影展獲獎贏得江湖地位的,這決定了他跟陳凱歌、張藝謀有著天然的審美血緣。這類導演打心眼里認為自己是精英(別管身上有多少毛病,他們在內地目前也確實還是,雖說“先鋒”是沒戲了),你指著“精英”的牌匾甩閑話,人家當然不高興。可問題是現在賈導也想學第五代的前輩腳踩商業和文藝兩只船,那么馮導的價值觀,他便無法完全理直氣壯否認,于是索性投其內心所好,把馮也抬進陳、張的“大師”一黨,既表示了風度,也完成了小小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以個人心思出發,討論有無大師,這樣的玩法已經很浮躁了,所以對于目前的電影人群體,有沒有大師對于他們已經不重要,因為大師在美學上歷來都是執著、排他的,斷不會吃著碗里還望著別人的盤子。大獎也好、票房紀錄也好,所有的榮譽一經當事人放大、強調,都難逃了名利之徒的騷味兒。
同樣結論也可以送給電視足球解說員們。當自己的業務水平下滑,一再陷入娛樂大眾的討巧俗科時,他們會強調是觀眾水平進步了,以此逃避不務正業的尷尬;當自己處心積慮設計的喊叫遭致嘲笑、沒能掙來預期的喝彩時,他們又會反復強調自己是在做專業上的實驗……欲蓋彌彰,這又何苦!從這個角度講,媒體鼓噪一番“有無大師”的話題,又是很必要了,因為“大師”的稱謂本身,就包括了“心無旁鶩,執著于專業”這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