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搜狐視頻、搜狐娛樂與《綜藝報》共同主辦的“搜狐電視劇新媒體夏季論壇”7月28日下午在京舉行。50余位來自各個電視劇制作機構、電視臺、運營商、互聯網企業、產業研究學者及媒體人士,以“新變化、新機遇、新挑戰”為議題,特別對“電視劇版權與價格”進行了交鋒與探討。首都廣播電視節目制作業協會秘書長王鵬舉簡要介紹了2010行業三大新變,“2010是中國電視劇產業發展最關鍵的一年,也是話題最多最‘熱鬧’的一年。”而在業內看來,最為熱鬧的,莫過于成直線飛漲的電視劇價格——早在一個多月前,就有人獲悉《潛伏》導演姜偉的新作《借槍》已經賣出了200多萬元一集,總價超過千萬元。縱然導演與制片人目前否認了這個說法,但依然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這不是“空穴來風”。
另據統計,2008年至今,熱播劇網絡版權價格漲了50余倍。
電視劇市場:
衛視競爭致價格上漲
2009年1月開始,《我的團長我的團》的價格率先晉級百萬,之后電視劇價格飛速上漲。不過王鵬舉表示,電視劇單集價格飆升,隨之而來的是更嘆為觀止的成本增加。
“《我的團長我的團》的價格讓我感到了溫暖,但這‘溫暖’還未暖及心房時……”王鵬舉言及此,嘆口氣道:“我們的編劇、導演、演員的身價也成10倍乃至20倍地增長了。”他說,一位演員年初1萬7000元一集,年底就變為12萬元一集,而另一位“名角”三個月前12萬元一集,三個月后則升到30萬元一集。“因此使得制作業又不堪重負。”
王鵬舉表示,演員、導演的價格過高,緣于購買方對劇本根本不屑一顧,而是更看重制作班底的名氣。“由于競爭,電視臺爭相購買好劇,合同提前,減少了我們的風險。另一方面,由于電視臺要預購劇集,為了保險,他們會更在意是否是名編、名導、名演員。一集電視劇有1萬5000字,每年我國大概生產1萬2000集電視劇,相當于每年有約1億8000萬字的劇本,但有多少人來讀呢?目前這種‘籬笆式的、農莊式的’工作方式,使得低成本的劇面臨更大的風險。現在的電視劇市場,只要你拍完了還沒賣出去,那你就別賣了。”
據悉,央視成立電視劇節目采購中心,每年的購劇預算將提升至16億元,而此前該項預算大約為10億元。與此同時,省級衛視增加電視劇投入,視頻網站對熱播劇的采購,也促使電視劇價格幾十倍的增長,一個又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單集報價被曝光。
國人對電視劇的需求,真具備了如此大的市場容量?這究竟是電視劇市場供求關系的正常發力,還是惡性通脹所帶來的新一輪泡沫?
與會人士認為,影響電視劇價格的因素有很多,之所以價格飆升,與衛視互相間的競爭有密切關系。《紅樓夢》發行方華錄百納老總羅立平認為,未來價格仍有上漲空間,并且不存在通貨膨脹的現象:“市場會繼續發展,電視臺差異化增加、競爭加劇,價格中應該沒有泡沫,對好的劇還有需求,還有增長空間。”
新媒體的劇集價格仍舊伴隨著版權話題。新媒體代表認為,正因視頻正版版權得到提倡,才使得電視劇的網絡售價從此前的零成本盜播,到今天動輒15-20萬元/集的價格——也使得新媒體播出平臺越來越感到吃力。但是制片方代表仍認為價格還未到頂點。羅立平以美國的《血戰太平洋》為例,該劇1集售價合幾千萬元人民幣,目前國內200萬元一集的“天花板價”與之相比,仍顯得較為“低廉”。
自制劇沖擊:
制播“融合”與“分離”
近期,電視臺紛紛成立各種制作公司,自制劇風起云涌,電視臺也可利用媒體資源優勢對其進行宣傳。2009年以來,越來越多的電視臺選擇了自制劇、定制劇等“自產自銷”的方式,湖南、浙江、上海、江蘇等主流電視臺都將自制劇放在了工作重點中,進入2010年,視頻網站也開始染指“自制劇”,自制劇大潮已經不可避免地成為現在電視劇發展的一大趨勢。
其中,湖南衛視1986年以《烏龍山剿匪記》初涉自制劇,1997年以《還珠格格》引發收視狂潮,2000年后接連拍出《又見一簾幽夢》《恰同學少年》《血色湘西》《微笑在我心》《丑女無敵》《一起來看流星雨》《八百里洞庭我的家》等自制劇目。東方衛視的自制作品包括《加油!優雅》《青春進行時》《杜拉拉升職記》《加油!網球王子》等。安徽衛視2009年7月接連開拍《幸福一定強》《就想愛著你》《包青天之七俠五義》,江蘇衛視則把自制劇的矛頭指向海巖劇的重拍。浙江衛視成立“藍巨星國際傳媒公司”,負責自制電視劇和做藝人經紀,投資8000萬元拍攝4部自制劇:《歌舞青春》《我的野戀女友》《愛上女主播》和《我愛記歌詞》#8943;#8943;
而即將到來的8月電視劇大戰中,《無懈可擊》《流星雨2》《就想愛著你》也都屬于自制劇范疇,狂潮將再度來襲。但是,長久以來,自制劇也與“山寨”劃上了等號,受到不少業內人士詬病,電視臺代表對此大聲喊冤:“你們怎么就斷定,自制劇一定沒有民營公司做的劇質量好?”
在天津衛視頻道總監、天視衛星傳媒總經理孔令泉看來,自制劇狂潮的來襲,恰恰反映了制播平臺更為緊密的融合趨勢:“以前電視劇的制作并不是為了某個特定的播出平臺,而是面向眾多平臺提供內容服務,也就是說,電視劇的平臺特征是比較弱的,與播出平臺的關聯度較低,但與觀眾的關聯較高。電視臺與制作公司,不應該是‘反哺’,而應該是更密切的合作關系,譬如獨播劇、定制劇、自制劇。如今,制播兩個平臺已經在融合,超越了甲方、乙方的單純關系。”
不過,制片方并不完全贊同此觀點,他們認為,電視臺涉足電視劇制作領域,恰恰與廣電改革“制播分離”相背離 ,也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制片公司的生存空間。北京中聯華盟、執行董事兼總裁劉曉霖表示,“電視臺如果想要獨播劇、定制劇,可以提供題材和標底,將競標和拍攝權交給社會,將電視劇變成真正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