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植入式廣告已經有泛濫趨勢,自從趙本山拎著兩瓶“國窖1573”走上春晚,植入式廣告以前所未有的趨勢沖刷著今年的銀幕和熒屏。《唐山大地震》里的“劍南春”和“中國人壽”赤裸裸的表現(xiàn),再次引來眾多口水。
作為一個植入式廣告的呼吁者,我不得不審視自己多年的態(tài)度。從商業(yè)考量,在影視劇中塞進這些玩意沒有什么不對,就像是你自己家的地,本來是種玉米的,你多種幾棵西紅柿,無非是想多掙個仨瓜兩棗。但我想對制片方說,玩植入式廣告是很能體現(xiàn)你們水平的一件事,沒能力的,最好別玩,省的在這么多人面前暴露你們的智商。
看似簡單的幾句臺詞幾個鏡頭,但對劇情設計能力要求卻非常高。必須從劇本階段就開始著手,但廣告主是沒有能力來做這件事的,他們只會扔鈔票,劇本和創(chuàng)意的工作得導演和制片方來做。那廣告主和制片方之間,怎么溝通呢?
合潤傳媒的總裁王一飛曾經拿《阿凡達》打過一個比方。他說,廣告主就像是片中的地球人,唯利是圖,簡單粗暴,都是赤裸裸的商業(yè)追求,而影視制作方就像是納威人,沉迷于藝術審美中。兩種人之間的交流基本上屬于雞同鴨講,所以需要阿凡達來溝通,也就是做植入式廣告的部門和機構。這種“阿凡達”既流著廣告主的血液、但對影視制作行當又相當門兒清,可以一邊和廣告客戶談商業(yè)訴求,一邊對制片方談創(chuàng)作。
可惜的是,這樣的“阿凡達”太少。國內運作植入式廣告的公司和團隊數(shù)得上的有多少?《綜藝報》從2005年就開始報道植入式廣告,這么多年來,做出名堂的公司零零散散也就那么幾家,不用掰指頭就能數(shù)過來,其中又有一些還是作坊式的,業(yè)務有一單沒一單。
早期,廣告主贊助劇組幾輛車,送幾箱酒,就算是植入,議價也基本靠喝酒拉關系,遑論效果評估。但今天影視劇中的植入式廣告越來越多,但價格體系,評估體系,甚至相關產業(yè)政策條例都還是空白。但有空白就有商機,植入式廣告也應該進入一個專業(yè)階段了,從而誕生一批“阿凡達”,和一個新的商業(yè)鏈條。
植入式廣告市場還很脆弱,觀眾的反感很容易產生,廣告主的不滿也隨時會爆發(fā),所以目前制作方最可貴的品質是,不要輕易被廣告主扔在面前的鈔票沖昏頭腦。但,有多少公司有這種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