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視臺如何看待收視率“被污染”?收視率在不同電視臺的節目考核體系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綜藝報》特此綜合整理、采訪了部分電視臺的相關負責人的觀點。
央視:央視節目評估體系中,
收視率權重僅占約40%
7月16日,在CSM的相關座談會上,央視總編室副主任王建宏表示:“關于收視率污染這個事,反思一下,這里面應該是有一些利益驅使因素的。”針對收視率污染問題,王建宏認為電視臺應該加強行業自律,尊重科學準確的市場調查成果,共同維護好收視率的真實性、有效性和純潔性。
王建宏表示,央視承擔的播放主旋律題材的節目任務較多,收視率因此會受一些影響,加上其他因素,因此在央視的節目評估體系中,收視率這一指標的權重僅約為40%,“而且不是所有節目都靠收視率支持營收,比如央視二套的收視率排名并不高,但其廣告收入在央視排名第二,二套不是單靠收視率來實現廣告收入的”。
東方衛視:只是冰山一角
“這個事情(收視率造假)如果發生在BBC,或是MTV,我認為這個臺都要倒掉了。如果是某一個制作人出了這樣的問題,比如American Ido,這個欄目或這個制作人從此就在這個行業消失。而我們現在的收視率作假是一千億(整個廣電系統的廣告盤子)的金融問題,沒有監督沒有問責。是否司法需要介入?我們沒法查。”東方衛視副總監徐向東早些時候在接受《南方都市報》采訪時對收視率造假氣憤不已。
徐向東還認為,“事情露出的只是冰山一角,”“《人民日報》寫出來只是個青春痘的意思。”
湖南衛視:呼吁第三方出現
湖南衛視總編室主任李浩表示,CSM為湖南衛視提供的不是單純的收視率數據,而是一套軟件、一個框架,具體的數據仍需要電視臺采取不同的計算方式得出。“其他臺都會有這樣的處理。”他認為我國的收視率市場總的來講是正常發展的,湖南衛視使用由索福瑞提供的收視率數據已經很多年了,一直都沒有什么大問題。
李浩同時呼吁第三方的出現,“要防止這類污染造假事件再次發生,獲得純凈的收視率數據,不僅需要不斷完善收視率調查體系,還應適當開辟一個舉報造假的渠道或者經由第三方來監管數據。”
說到具體的數據應用,李浩表示,湖南衛視從來沒有專門在節目評估體系中為收視率制定一個具體比重,而是經常會根據頻道在某一階段的需要來對節目構成進行調整。即湖南衛視考核節目不是依據簡單的收視率末尾淘汰制。湖南衛視每半年或一年會有一個節目滿意度調查,這個調查目前還局限在湖南省范圍內。臺里的宣管辦會組織專門的報告會來討論一個節目的去留,而不會單純以收視率的高低來定一個節目的“生死”。“收視率一直以來是湖南衛視評估節目的一個重要指標,但不是惟一指標。我們追求綠色收視率,一種有社會責任感的收視率。收視率對電視行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它本身并沒有什么錯誤,要看我們怎么去使用它、怎么去對待它。”
江蘇衛視:
確立節目評估體系統一標準是當務之急
江蘇臺總編室在接受采訪時間,首先對CSM表示了肯定:“一直以來,江蘇臺認為其提供的數據是科學、真實、可信的。對于偶爾出現的數據異常,江蘇臺通常會向索福瑞方面提出疑問,而對方每次都能認真對待,及時回復調查分析報告,一一釋疑。”
江蘇臺認為,首先,確立一套科學公正、合理全面的電視節目評估體系的統一標準是業內的當務之急,節目評估體系不應該僅僅局限于狹義的收視率,還應當加入觀眾滿意度、專家評價指數、網絡影響力等評估指標,及當前傳播環境下的新媒體影響力指標等。其次,單純從收視率調查看,無論是數據的發布方還是使用方,都應該加大自律,共同維護好市場的競爭秩序。同時通過相關主管部門加強行業監管,多方努力,共同營造“綠色收視,科學評估”的良好氛圍。
具體到本臺的節目評估體系,江蘇臺總編室給出如下回復:江蘇臺的節目評估涵蓋了播前和播后兩個階段。播前評估主要是指對于即將播出的電視節目或電視劇,建立日常的審看評估機制,并適時組織觀眾看片會,多渠道收集、整理各方對節目的意見和建議,從而促進節目的創新創優;播后評估階段,逐步建立健全了“收視評估+影響力評估+專家評估”的“多維度的節目評估體系”。其中,收視評估更看中的是通過收視率數值所反映出的受眾結構、競爭環境、相比同類節目的競爭力等對提升節目品質有指導意義的指標。同時,收視率在江蘇臺節目考核體系中所占比重并非固定值,對于不同類型,不同頻道、不同時段播出的節目,會根據具體情況對考核體系中的收視率指標所占比重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