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好萊塢著名配樂大師漢斯·季默(Hans Zimmer)正式著手為克里斯托弗·諾蘭(Christopher Nolan)的最新科幻大片《盜夢空間》(Inception)做配樂之前,諾蘭對他說:“張開想象的翅膀,讓旋律飛翔吧!”于是,在漢斯·季默一番天馬行空般的想象之后,一篇揉合了現代電子元素和古典管弦樂并充滿探索意味的電影配樂就誕生了。乍一聽,甚至有些電影音樂之父埃尼奧·莫里康內(Ennio Morricone)的味道。9月2日,《盜夢空間》就將與內地觀眾見面。
漢斯·季默出生于德國,到英國后他碰到了恩師史丹利·梅爾,在梅爾的栽培下,季默正式走上電影配樂生涯。1988年,漢斯·季默運用非洲打擊樂器,為經典影片《雨人》(Rain Man)做出了風格獨特的配樂,并獲得當年的奧斯卡提名。1994年,他為經典動畫片《獅子王》(The Lion King)配樂,包攬當年的金球獎、格萊美獎和奧斯卡獎。至此,季默跨入好萊塢一流電影配樂大師行列。近些年來,從熱映全球的好萊塢大片《加勒比海盜》(Pirates of the Caribbean)系列和《蝙蝠俠前傳2: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到動畫片《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 Movie)、《功夫熊貓》(Kung Fu Panda),再到《對話尼克松》(Frost/Nixon)、《大偵探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等,漢斯·季默在一部部題材風格多樣的電影中,奉上了同樣精彩的音樂盛宴。最近他又憑借備受矚目的電視劇《血戰太平洋》(The Pacific)的配樂,獲得艾美獎提名。
《好萊塢報道》:你的工作流程是怎樣的?有沒有固定的作息時間?
漢斯·季默:沒有。起床——到工作室——開始工作,就這么簡單。不過我習慣對一切充滿懷疑,這可能是天性使然。所以,當其他人都說“已經夠好了”的時候,我還是會不停修修改改,這是我最苦惱的事情。
《好萊塢報道》:你依然會對作品感到擔心或者煩惱嗎?
漢斯·季默:經常是這樣。之前我只和《加勒比海盜》的導演戈爾·維賓斯基(Gore Verbinski)聊過這個問題。戈爾當時問我:“你如今已經功成名就了,為什么還老為工作困擾?”我回答道:“大家都這樣說,只有我自己不相信這一點。”
《好萊塢報道》:你為《血戰太平洋》配出了長達10個小時的音樂。這任務十分艱巨吧?
漢斯·季默:相當艱巨,難以想象。不過,我的兩個合作伙伴布萊克·尼利(Blake Neely)和杰夫·扎內利(Geoff Zanelli)也功不可沒,這份榮譽也屬于他們。
《好萊塢報道》:你第一次讀完《盜夢空間》的劇本之后,腦子里產生了哪些影像?
漢斯·季默:《盜夢空間》里有好幾場戲都是在法國巴黎拍攝的。我對導演克里斯托弗說,巴黎能賦予影片一些浪漫的氣息。所以,我就把《盜夢空間》看作是一個熱烈奔放卻非常嚴肅的愛情故事。克里斯托弗每次在去取景拍攝之前都對我說:“你去寫音樂,我去拍攝剪片。”我們倆在兩條平行的軌道上,我的音樂和他的電影是同時進行的。這正如《盜夢空間》中所展現的那樣,影片主人公游走于夢境和現實兩個平行的世界。
《好萊塢報道》:這么說,在沒有看到成片之前,你就開始為影片配樂了?
漢斯·季默:是的。關于這個問題,我們討論了很長時間。我看了所有的設計和場景規劃,和每一個演員交談,還到片場查看布景。可以說我的腦子里已經有了這部電影的初步影像。而且,克里斯托弗沒有給我任何限定,能夠讓我的想象力盡情發揮。
《好萊塢報道》:你平常會鉆研些什么課題?
漢斯·季默: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道格拉斯·霍夫斯達德(Douglass Hofstadter)的作品《哥德爾、埃舍爾和巴赫——集異璧之大成》(Godel, Escher, 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以前,每句話要讀五遍以上,才能明白表達的是什么意思。作者把數學、繪畫和音樂這三個截然不同的領域奇妙地聯系在了一起,發人深省。
《好萊塢報道》:你經常在數學和科學領域尋找音樂靈感嗎?
漢斯·季默:我對時空概念和如何穿越時空非常感興趣。克里斯托弗的過人之處就在于,他成功地拍攝了這部穿越時空的影片,并賦予影片深刻內涵。實際上《盜夢空間》是一部很簡單的影片,但不少人認為這是一部非常“聰明”的影片,有著“錯綜復雜的敘事情節,把人帶入了一個潛意識的迷宮”。其實不是,《盜夢空間》就是一段科幻夢境之旅,誰都會做夢,這再平常不過了。
《好萊塢報道》:你有過在夢中產生一些音樂靈感的經歷嗎?
漢斯·季默:當然了,我的夢里總是余音繞梁,夜夜不絕。可惡的是夢里的音樂那么美妙,可是早上一睜開眼,我連一個音符都記不起來,只知道剛剛夢見一段非常美妙的音樂,我常常想自己要是能記得這些旋律該多好,這樣作曲不就變得很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