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過程中,許多學者試圖探索其表現形態的創新。當文化哲學被引入馬克思主義哲學?;蝰R克思主義哲學中的文化哲學品味被發掘出來以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解釋體系得到了豐富和完善。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市民社會理論與文化哲學存在兩點契合,這促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表現形態上被賦予了文化哲學的韻味。
關鍵詞:文化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市民社會
圍繞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解釋體系。學人進行了不懈探索,既要突破傳統的蘇聯解釋模式。又要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原形態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在這一努力過程中,以文化哲學為著力點來構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形態成為當下正在興起并迅速發展的一個趨勢。
一、理論背曩:文化哲學認識論與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
自18世紀維科、赫爾德等人在繼承文藝復興開展的理性主義批判傳統以來,文化哲學就向世人呈現出一種反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和哲學世界觀。文化哲學代表人物眾多,盡管其內部呈現出一定的認識差異。但基本上具有共同的理論傾向。同時這種傾向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有著內在的理論關聯。
文化哲學首先以反對近代主體形而上學為起點,這種理論基調決定了其對笛卡爾的批判。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原則預先設定一個主觀與客觀的對立,然后以“我”為首要確定性的存在來試圖彌合這對立的兩者,從而建構起了主體形而上學。維科批判了這一點。并試圖打破這種傳統的二元論體系。維科從觀念與事物的關系角度對傳統形而上學展開批判。他認為傳統的形而上學側重于關注主客體的關系以及認識的真理性問題。但我們的認識應該進入到更深遠廣闊的領域。在《新科學》中,維科借助于所謂“詩性智慧”來論述人類世界的產生,即由激情和沖動所生發出來的創造實踐,從而“人類世界是由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通過這種批判,一種歷史主義的傾向在維科那里散發出來。在這種認識論的基礎上,維科建構起了他的歷史哲學,其宗旨是揭示出人類社會是由人們自己創造這個事實,并具體描繪出“每個民族在出生、進展、成熟、衰微和滅亡過程的歷史,也就是在時間上經歷過的一種理想的永恒的歷史”,噠就意味著他研究的是整個人類社會,不但包括各民族的興衰史,而且包括揭示社會的本質。在文化哲學看來,哲學是人類的理性事業,它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和普適性特征,但是,不同的哲學也總是帶有一定的地域或民族特征,這些特征正是哲學的某種文化內涵。
之后,赫爾德則直接從歷史學層面來研究文化,其關于歷史是文化規律的理論主張,開辟了研究歷史的歷史學與人類學思路。然后,新康德主義的納托爾普主張思維的自主性,認為它是思維運動的一種直觀,是對傳統哲學二元論的對立的消除,從而以文化創造的批判方法來反對黑格爾封閉式循環的認識規律體系。在馬堡學派的卡西爾那里,文化與人的生命存在則得到強調,卡西爾在(人論>中積極探討了人的本質,提出人的本質的兩個特點:第一,人不僅僅具有單個的本質,而是整體世界。世界在人的生活、生命世界上是直接、現實的世界,這是一個系統:而在人與自然關系上,世界只是一個中介性的世界,人同外部世界的關系要受到已有關系的影響。第二。人的本質著眼于人的創造和未來,探討人的自由、解放和發展,這些都是人的本性問題。
由此,文化哲學在認識論和歷史哲學方面所做出的變革性努力,可歸結為兩點,一是人的本質是一個過程。在此特定指一個文化生命的過程;二是人的自由和發展寓于自主性和創造性之中。正是這兩點。構成了它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互通的重要內容,只是后者具體用人的存在和勞動實踐來加以統攝。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立論基礎上是具有文化哲學性質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批判地繼承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哲學基礎上產生,之后突破了舊哲學的本體論和認識論范式,而把哲學的重心轉向了人的社會歷史領域。將哲學的旨趣定位于現實的人及其活動。首先,馬克思主張用實踐的觀點理解人的本質、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歷史。其次,馬克思通過剖析人的對象化實踐活動揭示了人的生存狀況和歷史發展。這種哲學分析實質上是一種文化哲學方法。馬克思主義哲學終結了近代西方傳統形而上學體系,它絕非指向那種離開了人的自然界和絕對的觀念世界,而從現實的人及其活動作為出發點。他說,“我們的研究起點應該是這些動物開始以人的方式來思維的時候”?!皩嶋H上就是從人與自然最早的實踐性關系開始。而這才是文化最本質的方面,反映了文化的本來面目,后來馬克思的文化本質理念也是由此出發的。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誠然,動物也生產……動物只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生產,而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支配也進行生產,并且只有不受這種需要的支配時才進行真正的生產;動物只生產自身,而人則生產整個自然界;動物的產品直接同它的肉體相聯系,而人則自由地對待自己的產品”。人通過文化的方式“生產”人的世界,不斷超越自然對人的限制和制約,獲得越來越大的自由。這里,馬克思指出了人的實踐活動就是文化創造活動。
因此,盡管馬克思沒有直接使用過文化哲學的概念。但身處西方文化傳統的思想氛圍,馬克思仍然自覺不自覺地運用了文化哲學的相關理論,其中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市民社會理論對人的自由、異化的關注和人的歷史性生成。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指出以往哲學家對哲學理解的局限,明確提出自己對哲學及其使命的理解:“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實踐是人的類本質,是人通過自由自覺的對象化活動來確認自己的根本存在方式。而文化是人歷史地凝結成的穩定的生存模式。它是實踐的一個核心層面。歷史的生成過程本身就是文化的生成過程。以實踐作為起點。馬克思的哲學體系從自我意識、市民社會與歷史規律三個向度體現出文化哲學的韻味。就市民社會理論這一維度。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文化哲學之間存在著兩點契合,即通過實踐與異化論述人的歷史性生成,以及市民社會對人的自由的歷史呈現。
二、契臺之一:市民社會中人的歷史性存在
文化哲學作為一種哲學研究范式,它強調哲學的時代性、民族性和批判性。關注人的生活世界和人的現實生存。力求給人的活動提供生存智慧和現實關懷。與文化哲學一樣,馬克思主義哲學促使哲學轉向了現實社會生活中的人及其身處的世界,二者都強調人的現實生活以及充分發揮人的創造性。因此,對于人的歷史性存在這個主題在文化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得到了貫通,而這個貫通的橋梁就是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在產生和逐漸確立的過程中。對人的實踐與異化勞動的分析,指向了市民社會及其人的歷史性存在。
馬克思在從唯心主義轉向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轉向共產主義的過程中。所做的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對黑格爾唯心主義的國家觀進行批判,市民社會理論在其中同時也經歷了從萌芽到成熟的發展過程。依循思想發展的內在邏輯,馬克思對“市民社會”概念的把握首先是從“資產階級社會”和“生產關系”這兩個前后相承的層面上展開的。
一方面,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和“德法年鑒”中,對“市民社會決定國家”這一理論原則做出初步闡發,指出作為“國家的公民”與作為“市民社會成員的公民”所具有的、分裂的雙重身份。市民要成為真正政治意義上的公民,就“必須脫離市民社會,脫離自己固有的、真正的、經驗的現實性”。在《論猶太人問題》以及在《神圣家族》中,針對布·鮑威爾對猶太人應放棄宗教才能獲得自由的主張,馬克思在深入分析宗教異化與政治異化的關系時予以了批駁。馬克思認為。宗教只是國家異化的外在表現形式,宗教異化源于政治異化。同樣,人在當時資產階級的金錢政治統治下也發生了異化,這導致市民社會中的人與政治共同體中的人存在著不一致性。消除異化就是要消除金錢對人的統治。在此意義上,馬克思用“市民社會”指稱“資產階級社會”。從而將批判市民社會與進行共產主義革命結合起來。
另一方面,馬克思經過對費爾巴哈人的本質進行批判后,在<德意志意識形態>里又將市民社會理解為“在過去一切歷史階段上受生產力制約、同時也制約生產力的交往形式”。曲比,市民社會已不僅僅指“資產階級社會”。而且還進一步指向生產關系。但同時我們看到,馬克思當時仍然沒有制定出科學的生產關系概念,仍交叉使用市民社會、交往形式和生產關系這三個概念。后來在與蒲魯東論戰的《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才進一步將市民社會的意涵通過“生產關系”這一概念精確表達出來,系統闡述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運動。最終闡發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則。馬克思對市民社會的探討,植根于物質的經濟關系中,而不是抽象的概念推演,市民社會概念在他的政治經濟學中最終得以明確表達——物質的生活關系的總和。隨著馬克思逐漸擺脫了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影響,市民社會研究也通過政治經濟學批判而提升到了哲學原則的高度。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指出法的關系根源于物質的生活關系,“這種物質的生活關系的總和,黑格爾按照18世紀的英國人和法國人的先例,概括為‘市民社會’,而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求?!痹谶@一個層面上,文化哲學家們所倡導的歷史科學逐漸得以展開。
在馬克思對市民社會認識的兩步跨越中。人在市民社會中通過實踐來擺脫異化勞動對人的統治,從而突顯了人自身存在的歷史性。他指出,“現實的人”成為人格化的物,在商品拜物教觀念的作用下,社會生產關系被物化了,即“把人們的社會生產關系和受這些關系支配的物所獲得的規定性看作物的自然屬性,這種粗俗的唯物主義,是一種同樣粗俗的唯心主義,甚至是一種拜物教,它把社會關系作為物的內在規定歸之于物,從而使物神秘化”。月特定社會關系的物化。以商品、貨幣、資本等為載體對人實行抽象統治,將人的一切個性和“作為人的關系”都量化為抽象的、同質性的貨幣數量關系,帶來人們彼此的冷漠。物化社會關系構成貨幣對人的統治的前提,它集中體現在貨幣關系和資本關系中。馬克思指出:“隨著生產的社會性的發展,貨幣的權力也在同一程度上發展,也就是說,交換關系固定為一種對生產者來說是外在的、不依賴于生產的權力,最初作為促進生產力手段出現的東西。成了一種對生產者來說是異己的關系?!≌钦J識到物化的社會關系,馬克思揭示出蘊含在市民社會中“本質的矛盾”。即每個人以物的形式占有社會權利,人與人的關系顛倒地表現為物與物的對象性關系。人對物的占有所構成的社會關系,其實質是人自己創造出來的“物”和。關系”反過來奴役人,人只有奮起打破這種奴役狀態才能解放自身。
這樣,馬克思將人類自己創造歷史的命題放在資本主義機器生產時代,闡發了現代工業為主要特征的文化哲學。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通過揭露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片面性和歷史暫時性,給無產階級提出了變革生產關系的歷史任務,開辟了把生產關系理論與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相結合的明確路向。馬克思從政治經濟學批判出發,提出勞動是人與動物的區別所在,共產主義是人的解放的復原。從文化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市民社會理論這一契合點上,可以看出馬克思文化哲學的性質,即將實踐看成是人的存在方式。
三、契合之二:市民社會對人的自由的歷史呈現
人的文化性生命集中體現在自由性與創造性上。這也是新康德主義對黑格爾認識規律所提出的批判方法。在人如何從異化狀態走向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過程中,勞動具有關鍵性,文化哲學指向了人類對自由的追求。與文化哲學比較起來,馬克思側重于從工業和理性出發,同時將分析的視角具體規定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在那里工業是人創造活動的感性基礎。馬克思通過研究資本主義社會形態,將工業作為基本文化形式,強調工業以否定土地的形式將資本與土地、人與自然分開。故此時工業才能稱為人的文化形式,工業不僅僅是經濟活動。而應定義為人的普遺存在和本質,工業本身是批判的。其自身的有用性生產表現為人的異化,以對象化的活動創造人的本身。
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市民社會與政治社會(即國家)的分離將隨著資本主義的滅亡而消失。而在共產主義社會。政治國家從市民社會中奪走的全部權力都將返回社會,國家將與社會走向統一。
在維護現實中的人的自由上,市民社會是集建構性與批判性于一身的。作為私人利益的代表和象征,市民社會不僅通過自身合理的政治、經濟訴求來影響國家政治權力的行使方向,而且通過型塑自身的市民文化。即一種市民精神來與國家保持一定的張力。在集權的政治體制下,市民社會的政治參與能有效防止政治權力滑向獨裁與專制。存在一定量的杜團組織(市民社會的要素)是政治參與的重要條件,法國史學家托克維爾認為。市民社會是社會整合和人的自由之最重要的領域,“在貴族制度國家。貴族社團是制止濫用職權的天然社團,在沒有這種社團的國家,如果人們之間不能隨時仿造出來類似的社團,我看不出有任何可以防止暴政的堤壩。”在馬克思所處的社會條件,人的自由主要是因為生產方式所帶來的勞動異化,而當下人的市民社會與政治權力之間的溝通與聯系則在于公民在各個層次上的政治參與,這種政治參與是從下往上的,它與從上而下的政治社會化形成互動,有效的強化了政治權力和市民社會的聯系。在民主的治理模式得到踐行的情況下,市民社會又得到了復興。它在一步步收復自身權力的同時,也最終為馬克思的國家消亡理論找到了現實的立足點。實現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文化理想、終極旨歸,也是文化哲學對人的終極關懷。
文化哲學另辟蹊徑的這種研究范式,是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在當代的重要表現形態,也是實踐哲學的一種新的出場方式。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生命力。也需要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中不斷顯現出來。當下我們在探索馬克思主義哲學新的解釋體系時,市民社會理論在溝通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文化哲學中的作用不容忽視。這亟需我們多角度推進馬克恩主義的文化哲學研究。使其在新的社會實踐中走向深入,從而彰顯出豐富的時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