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在科學實踐觀的基礎上創立了唯物史觀,揭示了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先決條件,論證了社會實踐是人與自然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闡述了“現實的個人”是唯物史現考察社會歷史的出發點和前提,揭示了人的實踐活動的物質動因是社會的基本矛盾,分析了社會歷史發展和個人全面發展相統一的過程。馬克思為我們科學地認識社會歷史現象、分析和研究社會的基本矛盾及運動規律性提供了可靠的哲學依據。
關鍵詞:馬克思;唯物史觀;實踐;社會歷史;人的發展
馬克思在科學實踐觀的基礎上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科學理論體系。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一生中的兩個偉大發現之一,它第一次把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貫徹到社會歷史領域,將唯心主義從最后的避難所驅逐了出去,實現了人類思想發展史上的偉大革命。它為我們科學地認識社會歷史現象、分析和研究社會的基本矛盾和運動規律提供了可靠的哲學根據和方法論基礎。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正是在科學實踐觀的基礎上,馬克思創立了唯物史觀,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對社會歷史研究所具有的獨特理解方式。馬克思在創立唯物史觀之前經歷了一個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革命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的轉變過程,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馬克思逐步形成了自己科學的實踐觀點并為揭示社會歷史的本質和規律開辟了道路。本文通過馬克思有關文本的研究,以探討和分析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發展思想。
一、物質生產活動是人的生存和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礎和先決條件
在馬克思看來,社會歷史的發展是從人的實踐活動開始的。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在這里,馬克思主要批判了宗教創世說,認為社會歷史不是神和上帝創造的歷史,而是人通過物質實踐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人的實踐活動創造的結果,是人們交往活動的產物,而且社會歷史的最終目的,是要達到人的自主活動,實現個人自由全面的發展。正是在這種意義上,馬克思指出,必須使歷史觀注意物質生產實踐活動對社會歷史發展的全部意義。
在科學實踐觀的基礎上,馬克思對社會歷史的研究首先是以破除關于社會歷史的實體化觀念為前提。馬克思指出,“應當避免把‘社會’當作抽象的東西同個體對立起來。個體是社會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現,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現這種直接形式,也是社會生活的表現和確證。”在馬克思看來。人的實踐活動構成了社會得以存在的真正基礎。“正像社會本身生產作為人的人一樣,社會也是由人生產的。活動和享受,無論就其內容或是存在方式來說,都是社會的活動和社會的享受。”馬克思肯定了人與社會在其現實性上的相互生產關系,也就是說,人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生產出社會這種組織形式,而只有在社會中,人才能通過實踐活動生產出自己。很顯然,馬克思立足于人的實踐活動所理解的社會,并不是一個獨立于人之外而存在的實體。它是屬于人的,是人展開自己生命活動的存在方式。
馬克思認為,社會歷史的發展是在人的能動性的實踐活動中展開的,它并不是存在于人的實踐活動之外的某種支配人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的外在的實體化力量,而是蘊含在人的實踐活動之中表現為人的實踐活動的發展。社會歷史的規律性具有實踐的性質,它蘊含在人的主體能動性的實踐過程之中,是在人的實踐過程之中所具有的一種內在的必然性。
在馬克思看來,人創造社會歷史是依賴他們的各種活動,尤其是物質生產實踐活動,正是人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構成了人類社會的歷史,促進著人類社會的不斷前進發展。馬克思指出:“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時候。這一步是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人們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同時間接地生產著自己的物質生活本身。…正是有了人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才會有人的生存和社會的產生。由于物質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它基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而人類的需要總是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因此,物質生產活動必然為其他活動如政治活動、文化活動、交往活動等提供物質條件,由此便推動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并帶動社會關系、社會制度和社會意識形態的不斷變化,從而促進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的不斷進步。
二、社會實踐是人與自然的完成了的本質統一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質只有對社會的人來說才是存在的;因為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對人來說才是人與人聯系的紐帶,才是他為別人的存在和別人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礎,才是人的現實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會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對他來說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對他來說才成為人。因此,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馬克思認為,只有在人的社會實踐中,自然界才真正與人發生聯系,自然界才真正成為人的存在的基礎。馬克思這里講的社會實際上是指“社會實踐”,馬克思表明了社會實踐不僅是人與自然聯系的紐帶,還是人與人聯系的現實紐帶。人在社會實踐中以社會的形式所建立的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把人與人之間聯系在一起,使人超越了孤立的個體性存在,使人的存在獲得了社會性的形式,這種社會形式作為人的本質力量的放大,它使人滿足自己的生存發展具有了現實的可能性。在社會實踐中,人與人之間實現著自身本質的交換,通過本質的交換擴大和增強著自己的本質力量,從而不斷突破和超越現有的存在狀態,向更高的層次發展。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人依靠與自然的聯系、人與人的聯系。突破了自己存在的抽象性和孤立性。把自己建構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由于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由于社會實踐中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的存在,人與自然界才實現了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
當人通過生產勞動的實踐產生了社會之后。在現實的人與自然、人與物的關系中。自然界、物是被當作從屬于人的。自然界既從屬于人,人就可以借助于自己的本質力量,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實踐,將統一的自然界分化成“自在自然”與“人化自然”,把自然對象化,使自然界成為人的對象,成為表現人的本質力量、實現人的個性的確證,從而形成真正的、人類學的自然界。形成人的現實的自然界,即形成社會、構成歷史。這樣,人類歷史就是人通過實踐作用于自然界。通過物質生產活動形成自然界的歷史。人類的發展、社會的發展、人所作用的自然界的發展,在人的實踐過程中實現著。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人成為社會的人,成為歷史發展著的人。“在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過程中”。“在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質的同一”過程中,人能動地表現自己,對自然界不斷輸入自己的價值要求,使自然界按人的需求和目的發生變化,從而也內在地規定了社會歷史的價值屬性。
因而,在馬克思看來,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是對象性的存在物,他有著強烈的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這種本質力量是人從自然界中提升出來的,也是人和動物的一個本質區別。人對自然界的作用,也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其結果就是使自然界獲得了人的本質,自然界人化了。在自然界的人化即自然界獲得人的本質的同時,人也自然化了,即人獲取了自然界的本質。人通過自己的本質力量作用于自然,使自然界加入人類歷史的同時,人們也在不斷地掌握和同化自然力,自然界的規律和自然界的力量不斷納入人自身,成為人自身的一部分,使得人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地用各種各樣的自然本質豐富和充實人自身的生命活動。使自然的屬性日益轉化為人的主體能力。當然這種相互作用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也不是一個外在于社會的過程,相反,它是一個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歷史過程,是一個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逐漸逼近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通過社會并在社會中實現的過程。
三、現實的個人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考察了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把對社會歷史發展過程的研究建立在徹底的唯物主義的基礎上。馬克思分析批判了黑格爾的歷史觀和費爾巴哈的歷史觀。指出他們的歷史觀由于沒有研究人的實踐活動和人生活于其中的現實世界,沒有尋找人的實踐活動背后的物質基礎和物質動因,沒有從人的實踐活動中揭示出現實的本質聯系及其發展規律,所以在社會歷史領域都陷入了唯心主義。
馬克思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垃種有生命的個人是指“現實的個人”,是唯物史觀考察社會歷史的出發點、前提。因為“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現實的個人是真正科學抽象意義上的人,是人和自然、個人和類之間最基本、最本質關系的規定。而生產實踐是人最基本的活動,人們在生產實踐中所發生的交往關系是最基本的社會關系,因此只有從社會實踐出發,從從事實踐活動的“現實的個人”出發才能真正把握社會歷史的本質及其客觀規律。
黑格爾的歷史觀與馬克思對社會歷史的研究方式完全相反。他雖然把社會歷史的發展理解為人的自我創造過程,克服了那種靜態的自然觀和歷史觀,但這種社會歷史的發展觀是在把人與自然精神化、神秘化之后才達到的。黑格爾所理解的歷史只是思維的歷史,是脫離人、脫離自然、脫離人與自然關系的抽象的歷史,一句話,是沒有自然的歷史。而費爾巴哈的歷史觀雖然也承認自然界的發展,強調要從“人”出發,但他對“人”的理解是抽象的,他所理解的人不是現實的歷史的人。這是因為費爾巴哈不了解人的實踐活動的意義,不能正確理解人的本質,因此他在考察社會歷史時,只是把自然界當作直觀和感覺的客體,而不是作為人的活動和實踐的客體,他沒有把人與自然的關系,沒有把以自然為對象的物質生產實踐作為歷史的現實基礎,因而他就把人對自然的關系從歷史中排除出去了,從而造成了自然和歷史的對立。正如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的,費爾巴哈“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在費爾巴哈那里,我們看到的是與人分離的自然界,看到的是沒有歷史的自然,這就決定了他無法把自然和人、自然和歷史內在地統一起來。費爾巴哈從抽象的人出發去考察社會歷史,根本不可能唯物主義地揭示社會歷史的本質和規律,只能是—個唯心主義者。“當費爾巴哈是一個唯物主義者的時候,歷史在他的視野之外:當他去探討歷史的時候,他不是唯物主義者。在他那里,唯物主義和歷史是彼此完全脫離的。”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概括性地指出:“迄今為止的一切歷史觀不是完全忽視了歷史的這一現實基礎,就是把它僅僅看成與歷史過程沒有任何聯系的附帶因素。因此,歷史總是遵照在它之外的某種尺度來編寫的;現實的生活生產被看成是某種非歷史的東西,而歷史的東西則被看成是脫離日常生活的東西,某種處于世界之外和超乎世界之上的東西。這樣就把人對自然界的關系從歷史中排除出去了,因而造成了自然界和歷史之間的對立。”把人的歷史描述成處于世界之外和超乎世界之上的東西的支配過程,這就是傳統的本體論哲學對社會歷史的抽象化理解,這種把社會歷史的發展歸結為某種外在于人的神圣本體的觀點,就是歷史唯心主義的觀點。
在馬克思看來,人既是社會歷史活動的前提、起點,也是社會歷史活動的目的。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正是人的實踐活動的能動的展開過程。只要從人的現實的實踐活動出發,就會發現,“歷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還是抽象的經驗論者所認為的那樣,是一些僵死的事實的搜集。也不再像唯心主義者所認為的那樣,是想象的主體的想象的活動。”按照馬克思對社會歷史的理解:“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現實的自然界本身就是人的實踐活動的產物,它既是人類活動的對象。又是人類活動的結果,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公開的展示,因而人與自然的統一和人與社會的統一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建立,只有在人以實踐的態度對待自然界的前提下才是可能的,而自然的屬人的本質也只有對社會的人而言才是存在的。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對人桌說才成為人與人之間聯系的紐帶。所有這些都充分表明現實的自然界或人類社會都是人類實踐活動的成果表現。一句話,是人類的實踐活動不斷拓展的過程。這就使得現實的自然界的發展、人類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歷史的進步都在人的實踐的基礎上得到了深刻而一致的說明。
四、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
在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創立之前,所有對于社會歷史研究的歷史觀都認為,一切歷史變動的最終原因,都應當到人們變動著的思想中去尋求,并且,在一切歷史變動中,最重要的、決定全部歷史的是政治變動。包括青年黑格爾派和費爾巴哈在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上都顛倒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相互關系,因此,這也就決定了他們考察社會歷史的方法是根本錯誤的。他們從意識出發來考察社會歷史,把意識看成是社會歷史的發源地和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性的力量,并且企圖用改變思想、觀念的方法來改變世界,這只能導致把社會歷史看作思想、觀念即意識創造歷史的唯心史觀。馬克思指出:“思想、觀念、意識的產生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㈣馬克思在科學實踐觀的基礎上,從現實的從事實踐活動的人出發,通過考察人們的客觀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過程,考察包括道德、宗教等在內的全部社會意識形式的本質和發展過程,進而發現意識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是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而變化的。“發展著的自己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人們在改變自己的這個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則進一步明確指出:“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根本區別就在于此,馬克思的這一命題不僅是唯物史觀的立足點和出發點,而且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具獨創性的特征。馬克思第一次把唯物主義推廣到人類社會歷史領域,宣告了數千年在社會歷史領域中占據統治地位的唯心主義歷史觀在理論上的徹底破產。
馬克思在對人的實踐活動的歷史發展過程的研究中,不僅找到了其背后的物質基礎和物質動因,而且揭示了其中的現實的本質聯系及其發展規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內在矛盾運動。馬克思認為,人們之所以有歷史,是因為他們必須生產自己的生活,因而要使歷史觀注意物質生產活動的全部意義:物質生產是歷史的發源地,在任何情況下都應當根據經驗來揭示生產結構和政治結構同生產的聯系,應從勞動發展史中找到理解全部社會史的鑰匙,只要描繪出人的實踐活動的現實過程,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就必然被揭示出來。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在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也就是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馬克思的這一論述深刻地說明,生產關系是由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決定的,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狀況。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了社會的經濟結構,即經濟基礎。在客觀的經濟基礎上必然有與之相適應的法律的、政治的和意識的上層建筑。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筑得以產生和存在的物質基礎,上層建筑則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并為經濟基礎服務。因此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筑的性質,經濟基礎的變革決定上層建筑的變革。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正是馬克思所揭示的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
五、社會歷史的發展與個人的全面發展是有機統一的過程
馬克思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認為社會歷史的發展與個人的全面發展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并且把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確立為社會歷史發展的最高目標和價值標準。馬克思認為,個人的全面發展是與社會歷史發展相統一的過程,由于社會實踐和歷史條件的制約,人對自然、社會和自身的認識要經歷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同樣,人的物質和精神各方面的需要、人的能力的發展和個性豐富化、人的交往的社會化、人的實踐的深度和廣度也是與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經濟、政治、文化相適應的。這就決定了個人的發展要經歷許多個社會歷史階段的發展,才能最后達到個人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指出:“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界,人證明自已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這種生產是人的能動的類生活。通過這種生產,自然界才表現為他的作品和他的現實”㈣馬克思正是把實踐理解為通過人并為了人的客觀物質活動。把人理解為不斷進行實踐創造的主體性存在,才科學地說明了社會歷史的發展正是人的實踐深化的結果,是人在實踐中的自我完善過程,是人的主體性的實現過程。這也正是個人全面發展的實現,“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總體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
我們知道,馬克思關于個人全面發展的理念是在他的著名的“三大社會形態”理論的框架內提出來的。在<1857_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這樣寫道:“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在這種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條件。”在這段重要的論述中,馬克思提出了“三大社會形態”理論:一是以“人的依賴關系”為基礎的社會形態,即傳統的、前商品經濟(自然經濟)的社會形態;二是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社會形態,即以商品經濟為主導的社會形態;三是以“個人全面發展”為基礎的社會形態,即以產品經濟為特征的、未來共產主義的社會形態。正是在“三大社會形態”理論的基礎上,馬克思提出了“個人全面發展”的理念。馬克思認為按社會勞動交換方式的不同,人類社會可劃分為自然經濟、商品經濟、產品經濟三種形態,而個人的發展階段也就必然與這三種形態相適應,個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貫穿在社會形態發展中的歷史過程。
馬克思關于社會發展的三種形態學說,把握了人從“人的依賴關系”到“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再到“人的自由個性”的歷史發展過程,這一過程其實就是人的主體地位不斷得以建構、人的本質不斷得以完善的過程。
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一階段是人的依賴關系占統治地位的階段。這一階段與人類社會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的社會關系相適應。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前資本主義時期,人類作為獨立的主體開始面對自然和社會。但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限制,自然因素在人的活動中仍占優勢,加上人對客觀世界認識的局限性,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難以得到全面和充分的發展,人對人普遍地存在依賴關系。這種依賴關系表現為兩個特點:一方面,社會聯系具有直接性。由于生產力極端低下,個體的生存能力和生產能力都極其有限,因而個人沒有獨立性,必須直接依附于一定的共同體。人們在共同體中協作勞動,在勞動中人們雖然未建立起全社會的勞動協作關系,但在孤立的地點和狹窄的范圍內,個人勞動和社會勞動是直接統一的,即個別勞動直接表現為適應一定經濟共同體所需要的勞動和由一定經濟共同體所組織的勞動。這種個別勞動具有直接社會性質,使勞動者在總體上能直接支配自己的勞動行為和勞動產品。從這一意義上說,勞動者具有主體性。另一方面,每個人都是一定狹隘群體的附屬物。在這種群體依附關系中,群體內每個人都要依賴于其他人,同樣每一個人又是被依賴的對象,離開了這種依賴關系,誰都無法生存和發展。個體失去了獨立性,個體缺乏自由,無論個人還是社會都不能想象會有自由而充分的發展。這時的主體只是消極的主體,人的本質力量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這時的社會有機體雖然也在發展,但發展速度則極其緩慢。
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二階段是以物的依賴關系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這一階段,是以商品經濟占主導地位所造成的人與人的普遍的交往關系為基礎的,是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隨著人類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使原來個人交往受到限制的血緣關系和等級差別被徹底打破,資本主義杜會形成的普遍的商品貨幣交換原則,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中,人對物的依賴關系取代了人對人的依賴關系,使人成為普遍意義上的獨立的個體。在這一階段。由于人類實踐活動的發展,特別是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生產力獲得了巨大飛躍,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日趨復雜化,同時也創造了人與自然之間的普遍聯系和人與人之間的普遍聯系,創造了一個需要和能力充分發展的體系。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物質財富的增加,使得個人關系和個人能力必須通過勞動產品的交換來證實和實現,造成了人對物的關系的全面依賴。這種依賴關系也表現為兩個特點:一方面,個人獲得了形式上的獨立性。社會中的每個人擺脫了各種自然發生的社會聯系,擺脫了對經濟共同體的依賴,獲得了形式上的獨立性,在這種形式上平等和自由的基礎上,個性獲得了獨立,個人成為社會生活的中心,從這一意義上說,人被提到了首位,個人的獨立性、人的主體性得到了社會的承認,因而人能作為積極的主體從事社會歷史的創造活動。另一方面,人的物化傾向嚴重。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個人仍然處在他自身創造的物的社會關系的控制下,還不能自覺有效地控制整個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過程,個人仍受物化的社會關系的擺布和支配,物的王國將人全面物化。同時。由于受人的物化的影響和支配,人們的追求往往局限于作為肉體存在物所呈現的物質欲望和官能的滿足上,而使得人的精神追求處于從屬地位。這一階段盡管為人的獨立、自由和平等提供了一定的現實基礎,人的主體地位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個人與社會相分離,個人同社會的矛盾、自由同必然的矛盾并沒有真正解決,因而個人并沒有實現真正的獨立。在這一階段。人不可能以一種全面的形式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質,人不可能自由地獲得全面發展。人也不能真正成為自由主體。
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三階段是以“個人全面發展”為基礎的階段,即馬克思所展望的以產品經濟為特征的、未來共產主義的社會形態。馬克思認為。只有經過了前面兩個階段,才能達到“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的階段。在這個階段,社會通過高度發展生產力,創造極其豐富的物質財富,消滅私有制和舊式的社會分工,人不是在某一規定性上再生產自己,而是生產出他的全面性,個人得到全面發展,自由地發展其個性,發揮其主體性。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所描述的“于是,人在一定意義上最終地脫離了動物界,從動物的生存條件進入真正人的生存條件。人們周圍的、至今統治著人們的生活條件,現在受人們的支配和控制,人們第一次成為自然界和社會的主人,因為他們已經成為自身的社會結合的主人了。……只是從這時起,人們才完全自覺地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只是從這時起,由人們使之起作用的社會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來越多地達到他們所預期的結果。這是人類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飛躍。”這時,社會關系不再作為異己的力量支配人,而是置于人們的共同控制之下。人才成為真正的主體,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自覺地創造歷史。這時,人和自然物質變換的過程,人們改造社會關系的過程才真正成為人的自我創造過程,人也正是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過程中,實現了自己的自由意志,因而才成為真正自由的主體。這時的社會才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展望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人們將在豐富、全面的社會關系中獲得自由、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