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大學生的自我意識、情緒和動機三個方面來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的作用。并倡導一種實現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理念和策略。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一、從自我意識、情緒和動機三方面探討心理健康教育與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之間的關系
(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視的大學生自我意識、情緒和動機問題
1.大學生在自我意識的分化整合過程中面臨考驗。自我意識的重要心理功能之一就是決定個體行為的持續性與目標性。個體怎樣理解自己和自己與周圍環境的關系,是保證個體如何行為及以何種方式行為的重要前提。因此自我意識對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有多重的作用。從大學生自我意識的整合結果上來看,它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積極自我的建立即自我肯定:二是消極自我的建立即自我否定;三是自我沖突。表現為自我評價始終在真實自我上下徘徊,自我認知或高或低,自我體驗或好或壞,自我控制時強時弱。心理發展極不平衡。
2.大學生情緒狀態對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產生重要的影響。情緒由刺激所引發,情緒產生時,個體在心理、生理、行為等幾個層面都有表現??梢?,情緒是影響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一個重要因素。大學生的情緒有如下幾個特征:沖動性與復雜性,搖擺性和彌散性,壓抑性與高情感性。情緒的社會一文化性。由于這些情緒特點的存在,使得大學生容易產生一些常見的情緒困擾,如焦慮,易怒,抑郁,自卑。人際交往障礙等。情緒困擾的直接后果是導致行為問題和社會適應不良,因為消極情緒會干擾人的理性判斷。國內有研究表明我國大學生在不良情緒產生時,大部分能采取積極的態度,以正確的途徑釋放或調整自己的情緒。但還有相當一部分的大學生,是通過不合理的途徑釋放情緒,甚至采取封閉自己的辦法壓抑情緒,也由此產生很多行為問題。這些由情緒引起的錯誤的理性判斷和行為反應直接影響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水平。
3.大學生的動機水平對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產生影響。動機是指激發和維持個體活動。使活動朝向一定目標的內部動力。動機本身不屬于行為活動,它是行為的原因。不是行為的結果。動機對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行為有三種功能;一是激活功能。即引發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行動產生某種活動:二是指向功能,即在動機的作用下,引導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行動向一定的目標進行;三是強化功能,動機可以維持和調整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行動。
根據動機的期待價值理論可知,個體把達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目標的期待作為行為的決定因素。幫助個體獲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標。依據動機的自我功效論可認為大學生對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行為的決策是主動的。大學生的認知變量如期待、注意和評價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行為決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期待分為結果期待和效果期待。結果期待是指個體對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行為結果的估計:效果期待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來完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行為的推測和判斷。這種推測和判斷形成了個體的自我效能感。依據動機的成就目標理論可認為不同個體對自己的能力有不同的看法。這種對能力的潛在認識會直接影響到個體對成就目標的選擇。
綜上這些理論無疑表明,大學生的動機水平能夠對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產生影響。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水平的關系
1.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水平的提高離不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由于大學生自我意識、情緒和動機對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水平有重要影響。因此要提高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水平,就必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因為大學生積極自我意識的培養,積極情緒的管理,正確行為動機的形成,正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
2.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之一。教育部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是: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講授心理健康知識,開展輔導或咨詢活動,幫助大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幫助他們處理好環境適應、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進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梢姡髮W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之一。
3.心理健康教育和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體大致相同。心理健康教育和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教育者一方主要是輔導員和班主任,受教育者一方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教育主體的一致性為兩者教育資源的整合提供了方便條件,也為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應用提供了契機。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的作用
(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培養積極的自我意識,提高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水平
大學生自我意識形成的信息來源有四個方面,分別是他人的反饋、反射性評價、自己的行為判斷和社會比較。當他人的反饋中否定性評價過多時,大學生通常會產生“習得性無助”,感到自己對環境失去了控制,不能從環境中逃脫出來,也放棄了改變或脫離環境的努力?!傲暤眯詿o助”是一種嚴重的自我意識障礙,它抑制了大學生改造與影響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環境的能力。與此同時,在生活中個體獲得的反射性評價也對大學生自我意識的形成產生影響,大學生可以從那些與他們生活無關緊要的人的態度與反應中來了解自己。此外,大學生還可以依據外在行為來推斷自己的特征,也常常依據內部線索如想法、情緒來了解自己。心理學家費斯廷格提出了著名的社會比較理論認為。人們非常想準確地認識自我、評估自我,為此,在缺乏明確標準時,人們常常和自己相似的人做比較。大學生正處于人生重要的發展時期,他們的人生目標、職業理想、生活態度等都在形成之中,社會比較為大學生提供了認識自我、了解自我和發展自我的重要標尺。沒有社會比較,就沒有自我的進一步優化。當然,社會比較并不總是向著積極的方向。它又分為向上比較、向下比較與相似比較。當個體的目的與動機不同時,采用的社會比較策略也不相同,不同的策略也會影響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形成。
(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大學生掌握管理情緒的方法,擁有積極的情緒,以激發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行為的產生
情緒對其它心理活動具有組織的作用,它表現在,積極的情緒對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活動起著協調和促進的作用,消極的情緒則對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活動起著瓦解和破壞的作用。這種作用的大小還和情緒的強度有關。一般來說,中等強度的愉快情緒有利于大學生的認識活動和操作的效果;痛苦、恐懼這樣的負性情緒則降低操作的效果,而且強度越大,效果越差。情緒對行為的影響表現在,當大學生處于積極的情緒狀態時,他們容易注意事物美好的一面,態度變得和善,也樂于助人,勇于承擔重任。表現出更多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行為。在消極情緒狀態下,大學生看問題容易悲觀,懶于追求,減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行為,甚至產生攻擊性行為。情緒對大學生行為目標的影響表現在,當體驗到的是積極的情緒,如感到高興、親切、安全、平靜,大學生的行為目標也往往是積極、生動的,對新經驗的接受和開放、對周圍人的尊重和理解、對價值和長遠目標的獻身精神、對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目標的認同等。都有明顯增強;當體驗到的是痛苦、憤怒、緊張或受威脅等消極情緒時,一部分大學生的社會興趣下降,反社會行為增加。對新經驗持審慎、甚至閉鎖的態度,對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目標不屑一顧甚至背離。另一部分大學生的行為并沒有向消極方面轉化,他們汲取經驗教訓,準備再干。心理學家埃普斯頓的實驗結果表明:積極的情緒體驗與積極的行為變化總是有一致的關系,因此。要幫助大學生盡可能多地締造這種關系,引導積極情緒和積極行為。
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給大學生管理情緒的方法。積極主張對大學生的情緒進行科學指導,適用的方法有:平心靜氣法、冷靜處理法、暫離現場法、轉移注意力、運動法、自我暗示法、情緒升華法等。當然,在上述方法都失效的情況下,心理健康教育還提供心理輔導,由專業的心理教師指導和幫助學生克服不良情緒,擁有積極情緒,以提高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水平。
(三)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大學生形成有利于成長成才的動機,從而幫助大學生進行科學的決策。產生有效的行為,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大學生形成積極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動機,對提高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水平具有實際意義。如何促進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動機形成呢?第一。提供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充分理由。應該做而且能夠做好一件事的理由越充分,去做這件事的動機就越容易形成;第二,指向鮮明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標。人們的角色目標、工作目標越明確、越具體,越利于形成積極動機:第三,給予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行為的強化。一種新的動機在最初形成時,常常比較弱小無力,而當新的動機付諸行動時,由此行動引發的大量新的認識、新的情感體驗,特別是行動結果構成物,會使這一新動機得到支持和鞏固,使之變得穩定而持久;第四,盡量使新的動機具有改進自我形象的意義。由于大學生總是愿意去做那些可以提升自我形象的事,因此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動機和行為結果對自我形象的提升有利,他們就會樂于接受這樣的動機。反之,形成動機則較為困難。第五,顯示出理想的社會效果。使動機與理想、信念相聯系,并盡量體現自我管理者自我教育行動的社會價值,使大學生認識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行為的社會效果是理想的、積極的,動機的力量就會得到加強。第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動機形成過程中人際關系的推動。動機的改變,積極動機的形成,與人際關系狀況有密切的關系。一般來說,在團結友愛、融洽和諧的集體中,多數人更容易傾向于集體目標,產生積極的工作動機,而人際關系緊張的集體則相反。因而,在教育工作中,注意形成集體中的良好的人際關系氣氛,也有助于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行為動機的形成。第七,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動機形成過程中注意運用參照者的影響。同—個參照組的成員(同學之間),其觀點、情感、需要、愿望、態度乃至行為方式大體上趨向一致。因而對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動機具有較大影響力。如果動機來自參照組中其他成員的暗示,則較容易形成和持久。第八。不斷記錄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目標的進程。這樣可以使動機得到加強和維持。
三、通過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實現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一)在高校實行全員、全過程,分階段、有重點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性和發展性
全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師、管理人員,后勤服務人員廣泛參與,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教師的責任。需要全員的協調配合;全過程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學生從大一到大四不間斷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分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依據學生不同年級的心理特點開展工作:有重點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對不同年級、不同性別、不同專業的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應有針對性和側重點。
(二)培養一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意識的輔導員隊伍。構建心理健康教育組織文化,從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度,同時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的作用
組建專業、穩定的輔導員隊伍。加大對輔導員和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培訓力度。幫助他們提高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能力。幫助他們用心理學的理論和實踐指導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完善輔導員隊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工作的激勵機制,增強輔導員隊伍的凝聚力。激勵輔導員更好地開展工作。
加強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體系建設,促進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與自我提高。真正發揮學生在心理健康自我教育中的主體作用。
(三)加強課程建設與理論研究,建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研兜文化,探索將心理健康教育運用到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工作中的新途徑
根據不同高校、不同專業的學生培養計劃。設計心理學相關課程。對于非心理學專業的學生,開設必修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幫助學生獲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心理能力。
開設心理健康系列選修課程,如《發展心理學》、《學習心理學》、《成功心理學》、《創新人格教育與大學生成才》、《大學生心理素質訓練》等課程,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增強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識。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工作,為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的應用提供更多的理論支持。
(四)營造良好氛圍,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
學校是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要場所。教師對學生人格和動機的發展具有指導作用,教師的人格特征、行為模式與思維方式、教師的公平公正性都會對學生人格和動機產生巨大影響。同伴群體對學生的情緒和行為具有重要的影響;班集體是學校的基本組織結構,班集體的特點、要求、輿論和評價對于學生行為的選擇具有導向作用。后勤服務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生活條件和心理狀態。由此可見,營造良好氛圍有助于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的作用。
(五)做好學生的心理測評工作,建立學生心理檔案
心理測評工作特別是大學新生的心理測評是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環節。它有利于及早發現心理異常的學生,發現自我意識、情緒、動機等方面存在問題的學生,以便及時給予他們指導和幫助。心理檔案的建立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夠實現個性化的教育指導。使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的同時,能夠擁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真正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六)廣泛開展大學生心理行為訓練活動。使學生在心理行為訓練活動中獲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行為能力
對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起到積極推動作用的心理行為訓練項目有:耐挫折訓練。自我認識訓練、情緒管理訓練、學習能力訓練,領導能力訓練等,塑造大學生的健康心理,以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水平。
(七)對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出現困難的學生。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給予幫助
學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大致有三個方面:認識上的困難、情緒和動機上的困擾,行為和控制上的困難。心理訪談可以解決學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過程中出現的認識上的困難;心理輔導可以解決學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過程中出現的情緒和動機上的困擾:心理行為訓練可以解決學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過程中出現的行為和控制上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