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治理蘊含著農民日常生產生活及農村集體經濟等多方面的內容。筆者在多年的農村工作中發現,當前村莊治理面臨著幾個難題。這些難題如不及時解決,必將影響農村的社會穩定、經濟發展、農民合法權利的保障及農村現代化的進程。
土地拋荒現象普遍
現在農村土地拋荒現象比較普遍,據調查,H省某縣農村田地拋荒面積達20%~30%。
原因:一是種田很辛苦,但目前投入與產出并不成正比。同時,農業靠天吃飯,一遇上旱澇災害,可能會血本無歸,遠不如外出打工收入多且保險。二是因為我國農村人均耕地僅一畝多,難以發展成家庭農場,不能承載農民致富的夢想。很多農民種糧食主要用于自己家吃,所以不愿把承包地全部種上,一家的勞動力多數外出打工。三是土地流轉機制不活。一些人想發展一定規模的小型農場,但因為缺乏土地發展不起來。結果想發展規模農業生產的人沒有土地,有土地的人不愿種,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拋荒的現象。
對策:土地流轉是一種有效的辦法。建議通過立法改變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為土地使用權,所有權依然屬于村、組集體,使用權限可延長至70年。明確農民對土地有出租、轉讓的權利。用土地流轉的辦法來解決土地拋荒的問題,從而可解決發展現代農業所需要的土地,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社會治安維護難度增大
當前部分農村社會治安維護難度增大,主要表現在:部分村莊缺乏公益型的精英人物而導致村莊內部不穩定,村民之間的隔閡愈來愈深;宗族、家族勢力抬頭;地痞地霸增多,小偷小摸現象頻發;群體性事件增多。如在宗族勢力挑起下的村莊械斗、因為利益沖突引起的集體上訪等事件。
原因:一是處于轉型期的農村,各種問題、矛盾層出不窮,村民之間、村民與村干部之間、村集體之間利益沖突日益增多。二是少數村民崇尚暴力文化。三是電視、影碟中的暴力情節對農村青少年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對策:一是加強法制教育,不斷提高村民法律意識。二是嚴厲打擊違法犯罪分子。三是嚴管影視節目,抵制宣揚暴力文化的節目。
集體經濟管理與監督難
集體經濟管理與監督難,是當前農村治理中的一個“老大難”問題。有的地方,村集體經濟成了村干部個人的“小金庫”。因管理與監督難,一些居心不良的人認為有利可圖,紛紛通過賄選等方式擠進村干部隊伍。
“農村集體收入有些不入賬,假如上級給撥款15萬元,村干部花7萬~8萬元來辦事情,剩下的就裝進村干部自己腰包。縣里來檢查財務公開時,村干部才臨時寫上貼出來,同時寫得非常簡單。等檢查人員一走,村干部就撕掉了。村賬98%都是白條,村干部想怎么寫就怎么寫。有的民主理財小組都是村干部定的,起不到監督作用。”一位鄉經管員說。
村民人數多,卻是一盤散沙,敢于出頭的人少,整體處于弱勢地位。同時村干部大多由村里強勢的人員擔任,且往往容易結成利益集團,村民難以也不敢監督村干部。
對策:一是建立多方位、多層次的監督體系,加強對村集體經濟監督。如繼續推行村賬鄉管,發揮鄉鎮經管站對村集體經濟的監督作用。把村里民主理財小組建設好,真正發揮監督作用,做到一事一議、民主理財。二是探求村集體經濟管理與監督的新模式。筆者在調查中發現一種新的有效模式:股份制。把村里重要的資源如林場、礦山分成若干股份,分給或者出售給本村村民,留出村集體的辦公經費外,大家按股份分紅。這樣,全體村民都會盯著(監督),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村莊思想文化重建任重道遠
一是農村優秀的傳統文化道德面臨繼承危機。以前,農村道德輿論具有非常強的控制作用,誰若是違背公認的道德標準,在輿論的壓力下往往會回歸正道,有效維護了農村社會的秩序。而現在,一些農村強人、惡人當道,普通村民不敢評說他們的所作所為,道德輿論起不到應有的作用。還有一些人為了錢,可以不擇手段,不惜損害他人的、集體的利益。二是沒有及時隨著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建立起新的思想道德文化,培育新農民。
原因:主要是隨著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農村人不再以種地為主,經濟來源多是外出打工、經商,種田成為副業,農村傳統文化在農村現代化進程中支離破碎,難以為繼。
對策:伴隨著農耕、鄉土而產生的農村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把繼承與弘揚農村優秀的傳統文化作為一項重要的政策,給予必要的財力扶持。二是宣傳符合時代要求的新文化、新道德。具體來說,可以拍攝放映此類電影電視節目宣傳教育,通過農村老齡協會發揮老人的作用,開展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