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2002年,興隆村村委會因公務用錢緊張,打算將村集體所屬的10畝菜園對外承包。村民馬某聽說此事后,立即找到村委會提出承包要求。因村委會急著用錢,村干部在未向全體村民公開組織實施承包方案的情形下,當即與馬某簽訂了菜園承包合同,承包期限為10年。合同簽訂后,馬某對菜園精心管理,辛勤勞作,還專門投入了資金和人力用以平整土地、打井。2010年初,興隆村換屆選舉后,新上任的村干部感到當初承包費偏低,而且是在未向全體村民公開組織實施承包方案的情形下決定的,不符合法律規定。于是新任領導班子決定,將馬某所承包的菜園強行收回。
馬某與現任村干部協商不成,便一紙訴狀將村委會告上法庭,要求確認承包合同有效,并讓村委會賠償自己3萬元經濟損失。此間馬某自行委托本縣一家有資質的價格認證中心,對不能繼續履行合同后菜園2年可得利益進行了認證,確定損失為23000元。
法院經審理后認為,馬某與本村村委會雙方所簽訂的菜園承包合同違反了民主議定原則,屬于無效合同。法院在審理時,村委會不認可馬某私下委托的價格認證中心所做的鑒定認證,法庭委托有鑒定資格的認證機構重新予以認證,并在合理幅度內根據雙方的過錯責任予以分擔。最終法院判決,村委會在賠償馬某平整菜園土地、打井費用之外,要賠償馬某因不能繼續履行合同后2年的菜園可得利益損失。
檢察官點評:
人民法院的判決是公平公正的。依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第48條規定:“發包方將農村土地發包給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應當事先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2/3以上成員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因該爭議菜園承包未經過上述合法程序對外承包,該承包合同違反了法律規定,屬于無效合同。
那么,依照《合同法》第58條規定:“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后,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結合本案,合同無效,村委會要賠償馬某實際所遭受的直接經濟損失,同時,依據《合同法》第113條的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因此,村委會還應賠償相應的間接經濟損失即在承包年限內可預期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