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社會發(fā)展變化真快!
記得十幾年前,不少縣市時興賣戶口。你想“農轉非”嗎?行!交幾千元錢,給你個“藍卡”,然后回家等著吧,“有機會了”給你安排工作。結果呢?不少想跳出農門的農民被忽悠了。
現(xiàn)在呢,又興起讓農民進城住。把你的地征了,房拆了,讓你在城里買房子,吃社保,以后你就由農民提拔為市民了。
以前盯的是農民掖在褲腰里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錢,現(xiàn)在盯的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幾畝地,由“初級階段”進入了“高級階段”。雖說名目換了,但看中的還是農民的“錢”,異曲同工,殊途同歸。
2006年中央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10年提出城鎮(zhèn)化建設,都明確農民是主體,要依照農民的意愿,穩(wěn)步、有序地推進。中央提出的方針是戰(zhàn)略性的,方向性的,但卻被演繹成了地方版的大躍進式的農民城市化,讓農民用承包地換城市社保,用宅基地+住房換小區(qū)安居房。在這場雙置換運動中,農地名義上還是集體的,但是以“流轉”的名義集中到了縣市級政府的融資平臺,農民卻永遠失去了承包權,而且農民以承包權“長久不變”的承包地換取的城市社保,是不能“永久不變”的,后人是無法繼承和享受的。是這些地方的政府對中央政策的理解上有偏差,還是借機通過征收農民的土地和宅基地斂財?況且,這些農民都簽字畫押表決同意嗎?不能一方面推廣四議兩公開的好經(jīng)驗,一方面不理睬農民的意愿搞強權。個別地方出現(xiàn)的強征強拆、當事人自焚的事件多少能說明一些問題。更重要的是,讓這些農民住進了城里,都能找下糊口的生計嗎?即使有的現(xiàn)在找下,能保證不失業(yè)嗎?前兩年發(fā)生的世界性金融危機,工廠沒了訂單,大量農民工返鄉(xiāng),有土地種,就有飯吃,就有錢花,可誰能保證從今往后不會再有金融危機發(fā)生呢?是金子總會花光的。如果到那時,這些失地農民可該往哪里返呢?哪里是他們的歸宿,他們的根呢?這的確是一個嚴肅的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政治問題。
本來,為進城的農民工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務,是城市的責任,可眼下,在這些地方,農民要想獲得這樣的服務,必須要靠出賣自己的承包地和宅基地來贖買。
城鄉(xiāng)統(tǒng)籌,千萬不能變成農民統(tǒng)籌。引導提倡,也千萬不能變成“閹割”。
對農民來說,糧比金貴,地比天大。
不合法的征地,可比作刨農民的祖墳,砸農民的飯鍋,斷農民的后路。
城里有村里人的夢想,村里有城里人的爹娘。
流行的不一定都是時尚的。流感好嗎?
倒是有的地方做得不錯。比如土地折價入股,村民憑股權證定期分紅。我認識的一位村官曾介紹過他們村探索的“集體資產換股份”的經(jīng)濟發(fā)展模式。盡管地處市(縣級)區(qū),但多年來他們沒有出賣過一分土地,沒有讓農民的利益受到一絲侵害。
落實中央精神,應該有所創(chuàng)新,但不能誤讀,更不能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