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人才是根本
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2009年銷售收入超過500億元,村級可用財力超過3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8萬元。華西村幾十年“長盛不衰”的奧妙是因為華西村培養和凝聚了大量的現代化科技人才。現在,華西村平均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近100位大學畢業生,這樣的“人才密度”,在全國農村,幾乎惟一。
華西村老書記吳仁寶總結華西村的用人之道時說:“小才大用,基本有用;大才小用,一般沒用;外才我用,關鍵在用。” 正是華西村這種“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做法,使得很多在外人看來并不出色的人在華西村找到了施展才華的舞臺。
趙荷芬是一個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女性,先是到塑紡廠當擋車工,其后多次變換工種和工作崗位。勤勞的趙荷芬干一行,愛一行,兢兢業業。吳仁寶決定給她壓擔子,1988年,任命趙荷芬擔任了瀕臨虧損的漆包線廠廠長。她上任后狠抓質量,帶領供銷人員西去南京,東進上海,南下蘇杭,以質量、信譽開拓市場,贏得了客戶。漆包線廠當年一炮打響,實現可用資金80萬元,使漆包線廠走上快速發展之路。
趙荷芬在擔任申華線材廠廠長時,趕上國家宏觀調控,市場形勢很嚴峻,但她堅持以質量占市場、以管理增效益、以安全促生產、以信譽求發展的治廠思想,從加強培訓、完善制度、提高職工整體素質入手,全面實行“四定一考核”責任制,將產量、質量、消耗、安全與職工的工資獎金掛鉤,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企業增加了品種,增添了后勁,拓展了市場,提高了產銷率、綜合成材率和資金周轉率。如今,趙荷芬已從華西村一位普通的女性,成長為華西村的黨委副書記。
包麗君放棄了城鎮戶口與薪酬優厚的工作嫁到華西村。工作后不久,又攻讀了南京大學商學院財務管理研究生課程,成長為了一名高級會計師。由于包麗君工作踏實、勤于學習,且具有一定的財務管理經驗,尤其是她選準選聘的一位金融人才,將華西村資本經營帶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現在,包麗君擔任華西村黨委副書記,集團公司副董事長、副總經理、財務公司經理,華士鎮婦聯副主席等職務。
華西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成功,實質上是吳仁寶統籌并發揮了村內外、國內外能為其所用的各類人才的作用。華西經濟實質上也是“人才經濟”!“人才經濟”是以人才為基礎的經濟。大力發展“人才經濟”,將人才資源及其派生的其他非物質資源作為第一生產要素,替代物質資源,不僅是解決經濟發展悖論的方法,更是科學發展、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
華西村為發展“人才經濟”,十分注重對永久性人才的培養。堅持培養和引進相結合,利用國內外智力資源,建設以經濟創新領軍人才為核心的創新團隊、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人才隊伍。實施高技能人才培訓工程,進行校企合作,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依托高等院校,建設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從1990年代起,華西村就在村內開辦了冶金班、外語班、管理班等大專班,請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專家教授講課,把優秀青年送到中央黨校培訓,送到國外深造,加大對員工培訓的投入,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崗位練兵和職業技能競賽,培養了一支高技能的人才隊伍。
一個村三個“人才委員會”
華西村始終堅持一視同仁,不分內外,人盡其才。愈來愈多的大中專畢業生踴躍來華西村創業,華西國際貿易公司的職工95%以上為大學畢業生。全村聘用了6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高端人才,55位具有高級職稱的技術人才,聘請了數十位外國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專家顧問。
新當選的村黨委副書記秦宏是包麗君2005年從華夏銀行引進的金融人才,他負責華西村向金融投資領域的開拓。原來華西村的金融服務一直停留在擔保、典當上,秦宏應聘到華西村后,將華西村帶上了現代金融服務之路,投資參股了5家銀行、2家證券公司、10家擬上市公司。這個僅有40人的公司,通過資本經營,年實現效益5億元。
湖南人龍晉2004年在南京大學電子信息系畢業后,隨女友來到了華西村,成為了華西人的女婿。他在華西村做過外貿,現執掌華西海洋工程服務有限公司,成長為了華西村黨委副書記,揮灑自如地施展著自己的才華。
華西村分管對外宣傳工作的黨委副書記孫海燕也是外地人。他原籍江蘇鹽城,1992年到華西村打工,從華西毛紡廠擦機、掃地的清潔工干起,1997年被吸納為華西新村民。現在他還擔任華西集團公司副董事長、副總經理,精神文明開發公司的經理。
一般來講,一個單位、一個企業的人才庫架構,應該分為三個層次:高層人才庫、中層人才庫、基層人才庫。除此之外,有的企業還需要專門構建專業技術型人才庫和儲備人才庫。為了建設人才庫,完善人才架構,培養人才的接班人,華西村成立了3個“人才委員會”。
一是“后備人才委員會”。凡是在一線實踐中做出優秀成績的青年,都被吸納進“后備人才委員會”,脫穎而出者,被吸納進入后備干部隊伍,參加村委會領導班子的一些重要會議,進行傳幫帶式的接班人培養。
二是“3450人才委員會”。哪些人容易產生嫉妒與爭斗?一是同年齡段有才能的人,二是同一個單位或相互熟悉的人,這是人際關系處理中的難題。華西村勇對矛盾,另辟蹊徑,解決了這一難題。其成功經驗就是建立了“3450人才委員會”。把30~40歲、40~50歲這些年齡段有知識、有技術、有才能的人集中在一起,勤奮學習、探討切磋、集思廣益、開展科研、解決難題、創新發展,使同年代、同單位的人由容易互不服氣變成了比學習、比才智、比貢獻,并在苦戰攻關中增強了團結,建立了深厚感情,結下了深厚情誼。
三是“國內外回村人才‘三創’委員會”。華西村20多位到美、日、韓等10多個國家留學深造的年輕人,現在都已回村工作,其中16名海歸進入了華西村的核心決策層,徹底改變了華西村核心決策層的人才、智力和年齡結構。2010年2月28日,華西村專門成立了“國內外回村人才‘三創’委員會”,放手讓這些永久性的人才干事業,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促使青年一代成長為華西村發展的中堅力量,做到“人創高素質,地創高產出”,使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才智與源泉充分涌流,激發出科學發展的創造力。
賽馬選才,人才一代勝一代
發展人才經濟,育才引才只是第一步,更大的智慧是用好人才。華西黨組織為更好地適應日趨激烈的市場形勢,實施了賽馬選才,制定了“5個表率”的標準,即共產主義信念堅定、無私奉獻的表率,心系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表率,實事求是、開拓創新、實績突出的表率,作風民主、團結協調、一呼百應的表率,艱苦奮斗、戒驕戒躁的表率。只要符合“5個表率”標準的人,就能被選進黨委、村委和企業的領導班子。
吳協恩就是賽出來的“千里馬”。
1985年底,吳協恩從部隊復員回到華西村,先被分配到華西汽車修理廠當了修理工。因他會開車,不久便成為了華西村運輸隊的一匹“千里馬”。
1986年4月,吳協恩看到當時華西村最苦的是供銷員,便主動要求跑供銷。吳協恩邊跑供銷,邊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撿垃圾的農民,研究起“垃圾經濟學”。他想:為什么有的撿成了萬元戶,有的撿了幾年卻還在受窮呢?1990年,吳協恩從鋁制品廠的供銷員當上了廠長,當年創出了全村最高的增幅!從那時起,吳協恩開始琢磨,怎樣用智力賺錢,“華西村”這三個字怎樣才能從無形資產變成現實的財富。1994年,吳協恩開始運作這件事。
華西村黨委討論在黑龍江省建設華西村時,吳協恩第一個報了名。吳協恩等人經過考察,確定在黑龍江省肇東市五站鎮南小山屯安營扎寨,并在當天辦妥了建村的批復,領取了農工商公司營業執照,一星期內就組織了4000多名民工、10多臺推土機和拖拉機開進原始荒原墾荒造田,10天內就開墾土地1200畝,筑路造渠5.8萬立方米。
寒冬臘月,黑土地上重現了華西人1960~1970年代重造山河的場景。村民張起哲的妻子,被車撞傷,無錢醫治,吳協恩從自己積蓄中取出1.5萬元,送到了張起哲手里。吳協恩等華西人白手起家,一心為民的優良作風和奉獻精神感動了當地群眾,凝聚了人心。資不抵債,關閉了一年多的國有肇東電纜制造廠,被吳協恩、趙志初等人救活,并新辦了電工鋁和無氧銅廠,增加了建設“黑龍江華西村”的資金投入。
1998年,“黑龍江華西村”從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猛增到4000元,并成為無迷信活動、無賭博、無刑事犯罪的“三無村”!
1996年6月,吳協恩出任華西集團寶昌公司總經理。他和淮陰卷煙廠、四川五糧液酒廠合作,開發出“華西村”牌煙、酒系列。不建工廠,不占地,僅靠“華西村”這三個字,每年為華西人凈賺純利潤3000萬元。標志著華西人已經跨進了靠智力賺錢,既運營有形資本,又運營無形資本的階段。
1999年春,吳協恩代表華西人,把已經建設好的“黑龍江華西村”移交給了地方政府。吳協恩等人離開時,為了不驚動村民,特意早起準備悄然出發,誰知村民們早就排成長隊,含著感激的熱淚歡送他們,并由衷地呼喊:“共產黨萬歲!”
吳協恩回到華西后,吳仁寶第一次夸獎了吳協恩:“你不愧為一個共產黨員,不愧是我吳仁寶的兒子!”
吳協恩多年來積聚的知識能量充分釋放了出來,他把寶昌公司創辦成了華西經濟新的增長點、新的“孵化器”。短短幾年,寶昌公司的經營范圍,從最初的煙酒批發銷售,擴展到金屬加工、五金裝潢、物資儲運等領域,擁有了化纖總廠等十幾家企業,他負責的企業為華西人創造了3個多億的財富。
在華西發展和賽馬選才的歷程中,華西人把希望漸漸寄托在吳協恩等新一代年輕人身上。1998年2月3日,在華西村第四次全村黨員代表大會上,吳協恩全票當選為村黨委委員。2000年1月24日,吳協恩當選為華西村黨委副書記。2002年11月,吳協恩任華西集團公司總經理。2003年7月5日,在華西村第六次全村黨員代表大會上,吳仁寶言明退意,175名黨代表無記名投票“海選”,吳協恩全票當選為華西村黨委書記。
吳協恩之所以能被“海選”為華西村黨委書記,關鍵是華西村黨委一貫以發展論英雄、以績效論位子的用人機制以及能力、素質、水平至上的人才理念與政策的正確導向。
從2003年7月到2006年6月這3年間,華西村先后實現了“100億元村、200億元村、300億元村”,2009年實現了銷售收入“500億元村”,不僅創造了華西村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而且創出了中國農村發展史上的奇跡。這些業績的取得充分證明吳協恩是一個合格的接班人,華西村黨委是一個堅強的領導班子。
和吳協恩相比,楊永昌更是華西村黨委推行賽馬選才、績效為本,不拘一格選人才的用人制度的一個范例。
1997年2月,楊永昌從江陰市陸橋鎮帶著50多萬元的高利率貸款來到華西村,創辦了金屬軟管廠。由于他頭腦靈活,善于經營,產銷兩旺,企業效益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長。然而,2002年1月,楊永昌做出了一個令人驚詫不已的決定——花10萬元購買了華西村戶口,并強烈要求將自己辛苦創造的價值數百萬元的私營企業轉制為華西村的股份制集體企業。他說:“華西村所走的共同富裕之路令我非常感動,‘經濟有價,人才無價’的人才理念,對我舍棄個人財產,成為一名真正的華西人產生了重要影響。”實踐證明,楊永昌的抉擇沒錯。2003年7月5日,在華西村第六次全村代表大會上,楊永昌當選為華西村黨委副書記。
華西村黨委的賽馬選才,不分親疏,不分地域,唯才是舉。華西村黨委有正副黨委書記41位,47%以上來自華西村外。
人才經濟,“海歸新銳”挑大梁
1999年,從日本留學后回村工作的孫云南,利用特長,創辦了國內第一家村級外貿公司。2003年,他成立江蘇華西國際貿易公司,注冊資金1億元,接通信息高速公路,建立網站,設立華西村網頁,將華西村58家企業,近萬種產品全部上網,使華西村經濟一舉躍上了網絡和電子商務經濟的高平臺,和50多個國家進行網上交易,通過網絡把“華西制造”源源不斷地銷往世界各地,外貿成交額以年年翻番的高速度激增,為華西人帶來了滾滾財源。短短幾年時間,孫云南就為華西村創造了10億元的高效益。在華西賽馬選才的比武中,孫云南憑自己的才學實力,高票當選為華西村黨委副書記、華西村股份公司董事長。
華西村黨委書記吳協恩對筆者說:“引才要大膽,育才要舍得,用才要放開。對于有本事、求上進的人才,華西村獎勵房子、車子、票子、位子和面子。”為發展“人才經濟”,華西村設立了“科技創新獎”,對有科技創新成果的技術人才予以重獎,累計已發放獎金近億元。
華西旅游,火爆全國,從新西蘭留學回村的周麗功不可沒。她借鑒外國的成功經驗,把華西村土氣的單語介紹牌全部換成了漢語與英語并列的“升級版”,旅游手冊換成了漢語與英語的雙語介紹,并為華西旅游注入了時尚的國際元素。2009年,華西村策劃的“千人游臺灣”,轟動全國;2010年,華西村迎來了“臺灣萬人游華西”,轟動世界。華西旅行社一舉拿下出境組團的資格,把組團出境旅游開發得紅紅火火。僅華西旅游業,一年就能凈賺幾個億。如今,周麗已經當選為華西村黨委副書記、旅游服務公司總經理。
吳仁寶看著人才經濟給華西旅游產業帶來的碩果,高興地說:“什么叫國際化?讓外國人來華西花錢就是國際化;什么叫城市化?讓城里人到華西花錢就是城市化。”
其實,周麗并不能算是土生土長的華西人,她是從華西周邊村嫁到華西來的。像她這樣生活在華西村周圍地區的孩子,幾乎從上幼兒園開始,就對華西村充滿了向往和景仰之情。這種情結在她的心里生根發芽,以致于當她從國外學成歸來后,毅然放棄留在大城市的機會而選擇嫁到了華西村。
孫喜耀是個“85后”,2008年從澳大利亞留學歸來,2009年底,被華西村委會委以重任,主持創建了江陰市華茂計算機技術有限公司。在吳仁寶老書記鼓勵下,孫喜耀帶領一幫人,在互聯網娛樂、物聯網、移動電子閱讀等創意產業領域施展身手,僅半年時間,公司的主打產品易博士電子書就超越日本索尼的有關產品,坐上了國內電子書市場的第二把交椅,公司自主研發的一款動漫游戲在2010年7月推向市場。公司還將在蘇州工業園區建立華茂創意產業園,構筑創意產業基地。孫喜耀告訴筆者,華西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讓年輕人可以放開手腳、施展才華。
孫云南、周麗、孫喜耀、吳倩、趙宇凱、吳思思……這些華西的“海歸新銳人才”正如一棵棵雨后春筍,在華西大地上茁壯成長,肩挑起華西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