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這首古詩生動地描繪了牛郎織女隔河相望卻不能相偎相依的凄婉境遇。牛郎織女的故事是我國四大民間愛情故事之一,千百年來,口耳相傳,婦孺皆知。在夏秋之交晴朗的夜晚,你若仰望星空,總見一條浩瀚銀河橫亙蒼穹,東西兩岸相向閃爍的兩顆星,就是牛郎織女化作的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愁眉枉凝,相思無窮,星耀長河,成為永恒……
根據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的認定,魯山縣辛集鄉魯山坡一帶就是牛郎出生的地方,是牛郎織女文化的發祥地。因此,這里牛郎織女的故事比其他地方更具體,更生動,也更傳神。牛郎乳名孫小義,那里真的就有個孫義村,至今居住著1000多牛郎的后人,而且每年舉行幾次牛郎織女山歌會,孫氏家族還要到孫氏祠堂祭祀先人。至今,在魯山坡一帶,牛郎織女故事依附的所有元素件件遺存——織女潭、九女廟、瑞云觀、孫氏祠、牛郎洞、孫義墳……它們應該是牛郎織女文化的“根”,而牛郎織女的后裔,作為牛郎織女文化的正宗傳人,則是生于此根的“苗”,長于此根的“林”,正是由于他們把根留住,才創造并豐富了當地的農耕文化,使牛郎織女有了鮮活的“靈魂”。
那么,牛郎織女鮮活的靈魂又是什么呢?
故事并不遙遠
牛郎織女與白蛇傳、天仙配、孟姜女并稱我國四大民間愛情故事。說它遙遠,確實很遙遠。中國最古老的《詩經·大東》篇就已經記載了牛郎織女的故事:“維天有漢,監爾有光。跂(qǐ)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huǎn)彼牽牛,不以服箱。”說的是那天上的天河,用做鏡子也該有光。三角排列的織女星,一天到晚不停地擺動著梭子織布。然而織啊織啊,總不能織成紋章。而那明亮的牽牛星,也不能用來駕車廂。
說它不遠,真的就在眼前。每年七夕,牛郎故里——魯山辛集魯山坡的七月七牛郎織女山歌會都會準時開場,那古老的故事夾帶著新的內涵,又一次走到人們面前。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成了中國的“情人節”。這一天,癡男怨女,甚至就連多年的恩愛夫妻,也要聚首訴衷情,把酒對青天——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據傳,織女本是王母娘娘的第九個外孫女,織得一手好云錦。牛郎名叫孫守義,乳名小義,父母早逝,跟著哥哥孫守仁、嫂嫂蔡氏生活。小義是一個勤勞樸實的苦孩子,放牛為業,人稱牛郎。小義受盡嫂嫂蔡氏的虐待,被逼離家,住進魯山坡南邊的一個山洞里,與老牛相依為命。突然有一天,老牛說話了,告訴牛郎,某天仙女們要到湖里去洗澡,讓他去抱織女的那件紅衣裙,然后再還給她,向她求婚。就這樣牛郎織女組成了一個幸福的小家庭,男耕女織,生兒育女,一家人其樂融融。后來王母娘娘知道了此事,派天兵天將捉拿織女回天。牛郎聽從先前老牛的話,披上老牛死時留下的牛皮,擔著兩個孩子飛天追趕,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拔下發簪一劃,一條滔滔天河就活生生地把這一對恩愛夫妻分隔開來。天河雖寬,但割不斷牛郎織女依戀的心。他們隔河相泣,淚飛如雨,終于感動了王母娘娘,允許他們每年這日即農歷七月七日相會一次。這一天,地上的喜鵲都要飛到天上去,為這一對生死不渝的有情人搭橋鋪路。
織女被抓回天宮,整天愁眉不展,思念牛郎和兒女。牛郎拖兒帶女,苦不堪言。他們居住的地方離魯山坡頂南天門只有5里路,一雙兒女想念母親,時不時順山嶺走到南天門要“娘親”。南天門把門將軍同情他們的遭遇,就讓他們出出進進。玉皇大帝非常喜歡外孫,他們來來往往倒也稱心。王母娘娘逐漸放松了對織女的監管,兩家的關系也就慢慢融洽起來。
牛郎死后,葬于魯山坡南麓的牛郎墳,孫義村牛郎的后裔則稱自己為“牛郎孫”。他們繼承了牛郎的家產,并恪守孝訓,于每年臘八、春節、二月八、菜花節、三月三、七夕等節日“請牛郎織女回村過節”,以祭祀先人……
也說人與自然
牛郎織女化作星宿,就連他們的一雙兒女和功不可沒的老黃牛也都成了“移民”,永遠地駐守在天河洲頭。但神話故事里所有的元件并沒有帶走,也和牛郎織女的精神一樣,留在了魯山,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歸民間所有。
辛集鄉黨委書記邢春瑜在品評這個民間故事時,有三點很經典的看法:一是牛郎織女的故事謳歌了千古不變、生死不渝的男女愛情,即便是天上人間、陰陽兩界。二是牛郎織女的故事揭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所謂天地之道,其實是順乎民心向往的一種美好,天上人間結為眷屬,天人之間就有了往來的一條“綠色通道”。都知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只把憧憬寄凌霄罷了。三是牛郎織女的故事深刻地蘊含著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故事表現此意的地方有兩處最為突出,一處是對牛郎和老牛相濡以沫的描繪,一處是七夕之夜喜鵲天河搭橋的情節。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塊充滿神奇的地方,沿著當年牛郎織女活動的足跡,去找回我們曾經放飛的夢想。你也許會認為,邢書記以上這三個說法并不牽強。
魯山坡魯山縣城東9公里露峰山,俗稱魯山坡,平原起峻峰,“魯山”、“魯陽”之縣因此而得名,魯山坡處在魯山縣辛集鄉境內。當地民歌這樣唱道:“魯山有個魯山坡,■ (ru)到天里一半多。”魯山坡處在牛蘭水的環抱之中,山水靈秀,綠景四和,瑞云飛渡,生態蓬勃。“天上有銀河,地上魯山坡” 。天地相應,像這樣的牛郎織女遺址實體恐怕天下不多。
孫義村牛郎的故里。《魯山縣地名志》這樣記載:“孫莊,自然村。在辛集寨西南4.7公里,魯山坡西南山腳。孫義村委會獨轄該自然村。據傳,古時孫氏建村,故名。”《魯山文史資料》這樣說:20世紀80年代實行鄉、村行政建制時,定為“孫義村”。魯山有多個孫莊,唯有孫義村供奉牛郎、織女為祖宗。
牛郎洞牛郎居住并和織女成親的地方。明嘉靖《魯山縣志》記載:“牛郎峒,在瑞云觀下半山,面南,內立牛郎神,民間凡馬、牛生疾者,祈禱有應。”“峒”字后來習慣寫為“洞”字,意義無區別。清乾隆八年《魯山縣志》記載:“魯山,俗呼露山,孤高聳拔,山頂建元武塔。其山峰巒翠拱,若舉袖然。中有呂公洞,俗稱牛郎洞……下有中岳廟,東麓即三鴉街。”文中所提呂公,相傳為唐朝的呂洞賓,為八仙之一,常隱居終南山,后來此洞棲隱,故稱呂公洞,而魯山坡一帶村民口傳只有牛郎洞一說。魯山山高水險,林密洞多,但古縣志僅記 “牛郎洞”一穴。
九女潭又叫織女潭,是織女洗澡的地方。明嘉靖、清乾隆《魯山縣志》都有類似的記載:九女潭,在縣東北十八里魯山之下。潭旁有九女廟、龍王廟。潭不加深,歲旱祈雨立應。魯山雖多崇山秀水、懸瀑險潭,但均未入志書。九女潭深不足3米,闊不過40平方米,卻獨入志書,專立章節,正說明其影響之大。九女潭上通天界,下連地脈,育生萬物,與人關系密切。
牛郎墳牛郎墳在魯山坡南麓孫義村東1公里處,周圍盡是葡萄園。墳前為張莊,再前為大浪河,墳后為“水樓溝”,即“上天梯”,為層層自然石梯階。據說,牛郎就是從魯山陽坡處墳后沿天梯起而升仙的。牛郎墳前現有兩通墓碑,一通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所立,碑文為:
物本于天,人本于祖,有所自也。故周祖后稷,商祖契,禹祖黃帝,識所自矣。吾祖孫,忠誠樸實人也。世居山前,事農業,不尚浮華,忍讓以昌子孫。其后人,一以農事……
別樣農耕文化
魯山辛集一帶農耕文化特色突出,對牛的崇拜尤為突出。牛是魯山人農耕生產的重要工具,它把人從繁重、艱苦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與人們結下深厚的情緣。牛郎織女的傳說,正好反映出典型的男耕女織農耕生產特點。以牛郎為代表的“耕”和以織女為代表的“織”,是農耕經濟的兩種主要生產方式。地處八百里伏牛山東麓的魯山,民間普遍存在對牛的崇拜,這體現出牛在傳統農業生產中的重要地位。
魯山坡地勢平緩,水草茂盛,村民有悠久的養牛傳統。過去還有養牛、用牛、不殺牛、“牛死埋葬”的習慣。這反映了人們對耕牛尊崇和感恩的心理,表達了人和動物和諧相處的愿望。
魯山坡前種葡萄是這里多年的傳統。魯山山坡多,適合種植葡萄。而大規模種植葡萄,改良引進新品種,已形成當地農業產業化的一種業態,面積最大的要數“牛郎峒葡萄園”。孫氏后人為了表達對祖先牛郎孫守義永遠的思念之情,家家戶戶都在庭院里種上幾棵葡萄,每到七夕之夜,全家人都早早地坐在葡萄架下,或是老年人給孩子們講牛郎織女的奇異故事,或是專心聆聽牛郎織女會面時傾訴衷腸的切切細語。此時,每家都在葡萄架下用最大最亮的早熟葡萄來供奉祖先的神靈,也為家人乞巧祈福。
魯山坡遍地種油菜。油菜渾身是寶,第一年寒露下種,菜茵在春節前就能食用了。菜花又是一景,魯山坡半腰到山麓,層層梯田上開滿油菜花,“最喜春登魯山崗,和風十里有異香。村野田疇云影亂,一山菜花千頃黃”。據說,油菜是織女九姑娘所賜之圣物,在魯山坡,特別是孫義莊人把它看得非常珍貴,稱其為“姑娘花”。仲春時節舉行姑娘花會,對唱山歌。有《姑娘花》民歌唱道:“姑娘花呀姑娘花,姑娘今年十七八。姑娘菜呀正月青,青青菜芽撿回家……”這足見油菜在牛郎后裔心目中的位置。
魯山坡一帶自古就有山地養柞蠶的生活習慣。織女織錦的原料是蠶絲,當年織女教會了許多農家姑娘織羅絲綢,也帶動了當地柞蠶養殖業的發展,一直沿襲至今。魯山絲綢是我國重要的出口產品,1994年《魯山縣志》記載:“歷史上有名的魯山絲綢,質地優良,借魯山坡牛郎織女傳說,稱魯山綢為‘仙女織’……”當地有句農諺這樣講,“一季蠶,全年糧;能舍老婆娘,不舍蠶絲行”。
永遠根植民間
牛郎織女文化發源于民間,發展于民間,精神根植于民間。今天,牛郎織女文化的現實意義在豐富當地群眾文化生活、促進經濟發展、建設文明和諧新家園中日益彰顯。鑒于此,魯山縣委、縣政府以及辛集鄉黨委、政府把發掘、扶持牛郎織女文化作為實踐“三個代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
一是及時進行“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申報工作,并圍繞此項工作開展一系列活動。2009年2月18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式授予魯山“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稱號,這對于辛集鄉、魯山縣、平頂山乃至河南省都是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二是積極開展牛郎織女故里考察研討工作。從2007年開始,專門組成專業隊伍,對牛郎織女遺址進行發掘與考證。三是組織并協助春季秋季牛郎織女山歌會,把深藏于民間的樸實文化傳揚出去,對原汁原味的牛郎織女山歌進行適當整理和加工,利用視頻及紙媒載體保存和宣傳。四是推介、弘揚牛郎織女農耕文化。邀請專家到辛集魯山坡一帶進行調查,指導牛郎織女文化發掘工作。對養蠶、養牛、乞巧、葡萄種植、農田耕作等進行專題調研。國家郵政局于今年8月16日在牛郎故里舉行牛郎織女郵票首發式。五是對牛郎織女文化遺址強化保護,對有關文化項目進行立項并投資修復。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遙望魯山坡,不再泣如雨,人間勝天堂,何時回故里?
魯山縣委、縣政府以及辛集鄉黨委、政府組織并協助春季秋季牛郎織女山歌會,把深藏于民間的樸實文化傳揚出去,對原汁原味的牛郎織女山歌進行適當整理和加工,利用視頻及紙媒載體保存和宣傳。同時,推介、弘揚牛郎織女農耕文化。2009年2月18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式授予魯山“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稱號,這對于辛集鄉、魯山縣、平頂山乃至河南省都是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魯山坡具體方位及線路
魯山坡在魯山縣辛集鄉境內,西距魯山縣城9公里,位于平頂山新城區、魯山縣、寶豐縣二縣一區接壤處,豫231線、豫242線、鄭堯高速、焦柳鐵路均從境內穿過,鄭堯高速在辛集鄉境內設有出入口和服務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