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消費者自己維權的確是勉為其難。所以應該發揮行政機關行政保護的作用,法院也應對這類案件快立案、快審理、快判決、快執行,處理好執行難和審理難的問題。”
銀行一直是讓老百姓感到最值得信任的機構。一直以來存在著一個普遍的慣性認知:只要是在銀行交易,基本都安全。
銀行理財產品誕生以后,理財糾紛不斷發生,這種慣性認知不斷經受著考驗,客戶逐漸惶惑起來,銀行理財產品也時時面臨信任危機。
銀行理財關涉到客戶的財產安全,投資者該如何有效保護自己的財產安全,在發生糾紛時,如何面對強勢的銀行維護自己的權益?記者專訪了中國消費者協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
事先維權
“其實如果客戶在選擇理財產品時睜大眼睛,有些糾紛完全可以避免。”劉俊海表示,尤其是對客戶經理的宣傳引導,不要全聽全信。一定要保持理性投資的心態,自己仔細閱讀產品說明書。
投資者在工作和生活中經常與銀行打交道,就會因為與某家銀行比較熟悉而產生信任。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將這種信任也應用于此,聽完客戶經理介紹并不會產生懷疑,通常也不會細讀產品說明書,為以后的糾紛埋下隱患。
還有一部分相對細心的投資者會看產品說明書,卻采取“不求甚解”的態度,自己看不明白的地方也不追問,“但事實上,越是看不懂的地方,越是容易起糾紛”。
比如銀行理財產品中經常會提到的年化利率,這不代表產品期限就是一年。但很多普通投資者并不明白。因此建議投資者,對于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中具體事項等看不懂的,一定要讓客戶經理解釋清楚,或請懂行的人講解明白。
此外,投資者容易犯的另一個毛病就是對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風險、法律風險注意不夠,“一聽產品收益高,就心花怒放,立刻簽約購買”。這也是因為普通投資者很多投資理念尚不具備,以為錢只要放在銀行,就不可能發生虧損。但實際情形是,銀行理財產品和其他類別理財產品一樣,收益和風險都是對等的。
“能事先識破銀行過分的承諾、夸張性的廣告、誤導性的陳述,這才是最大的維權,即事先維權。”
看清合同
7月28日,記者接觸到一位女士,她也希望能夠維權,但她內心卻是對銀行強勢的妥協。首先其咨詢了銀行理財產品糾紛如何解決一事,在了解如何取證、如何判斷責任后,她有了信心去維權,但最后掛電話的瞬間又猶豫起來:“人家(指銀行)太強大了,我還是算了吧!”
像這位女士一樣,認為銀行過于強大,客戶難以維權的心態非常普遍。之所以這樣,一方面有客戶的原因,中國人的維權意識和海外成熟法治化國家相比還有差距,一提起要起訴什么事情,腦海里第一閃現的就是“秋菊打官司”一幕。
另一個也是最主要的方面,銀行的確很“強大”。“個人和銀行鬧官司,沒幾個能贏的。”多位律師如是表示。
劉認為,隨著中國法治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銀行客戶的權利也會越來越多地受到維護。前不久,記者也采訪到廈門的一位投資者,在與某家銀行因理財合同發生糾紛后,他的做法是及時找到律師協助,并積極尋找證據。目前該案經過二次庭審后正在靜待法院判決。
“購買了理財產品后,如果出現糾紛,先不要亂了陣腳,要翻出合同仔細查看。”劉認為首先要查是否存在霸王合同、霸王條款。“比如大量瑣碎的免責條款,使之看不出來誰是責任人,就屬于霸王條款”。
所謂霸王條款,就是一些經營者單方面制定的逃避法定義務、減免自身責任的不平等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和店堂告示或者行業慣例等,限制消費者權利,嚴重侵害消費者利益。霸王條款之所以遭到痛恨,是因為制定者利用信息不對稱、供求關系不平衡等,將不平等的消費條款強加給消費者。很多時候,由于消費者是以個人面對集體形式的商家,存在心理弱勢,往往不得不自認倒霉,造成花了冤枉錢還得受窩囊氣。
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最后部分,通常會是很大一部分字體小、排列緊密的免責條款,眼神不好的投資者可能很難看清楚都有哪些內容被列為免責部分,眼神好的也少有耐心讀完。“往往在讀完免責條款后,發現銀行和其他參與管理的機構都無需擔負任何責任。”
不過,單是找到霸王條款只是充分條件,而非充要條件,消費者還必須證明自己的損失存在。“兩相結合就可以向消協或法院提出訴求。”劉表示。
先知情再投資
與基金比較,銀行理財產品多個方面都還有些不規范。定義不明確、產品說明書過于復雜、信息不透明等,都成為銀行理財產品之弊病。
如“本金”,看似很簡單一詞,但在銀行理財產品中玄機很大。很多保本型理財產品都會保證產品到期時至少返還“本金”,但這個“本金”是初始投資的本,還是扣除了管理費后的本,幾乎無明確定義。
風險高的理財產品說明書被設計得如“天書”般復雜的現象普遍存在,這類產品說明書莫說普通投資者看不懂,有時連專業人士都看不明白。
“如果是由于產品說明書中存在定義不明確、產品說明書復雜引起的糾紛,根據《合同法》的規定,應該做對投資者有利的解釋。”劉表示。
但是,對于銀行理財產品信息不透明的問題,產生糾紛時比較棘手。由于目前監管部門并未嚴格要求銀行一定及時公布理財產品信息,使得一些銀行借機規避責任。
然而,從市場投資的權利義務關系來講,投資人對自己所投資的理財產品應當享有充分的知情權,其中包括可能的收益及與之對應的風險;而銀行,則有義務將相關產品的風險向投資者充分提示。
在此過程中,如果理財機構有明顯出于自身私利目的,有任何擴大收益與隱瞞風險的行為存在,可以說在性質上應該屬于一種侵犯投資者權利的行為。投資者有權依照有關民事法律法規,向有關監管機關與司法機關提出投訴與控告。
“總而言之,對銀行的理財產品既要鼓勵創新,又要提高他們維護投資者權益的社會責任,即安全與創新并舉、規范與發展同步。”劉建議銀監會及其他監管部門能及時發布投資警示,引導投資者理性投資;同時加大對銀行理財產品監管和審查的力度,增強銀行理財產品的透明度。
“讓消費者自己維權的確是勉為其難。所以應該發揮行政機關行政保護的作用,法院也應對這類案件快立案、快審理、快判決、快執行,處理好執行難和審理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