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危機爆發(fā)后,鄰居“山姆大叔”陷入衰退泥潭中難以自拔,加拿大樓市卻在經(jīng)歷了短短半年的調整后旋即掉頭向上。自去年夏天以來,加拿大樓市走出了一波與中國樓市頗為相似的行情:成交量與房價連續(xù)數(shù)月屢創(chuàng)新高。今年第一季度,多倫多、溫哥華等大城市的房價相比去年同期上漲幅度達到20%,市場上爭搶Offer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
加拿大政府一直在密切關注該國樓市的走向,并最終選擇出手為火熱的樓市降溫。今年2月中旬,加拿大財政部宣布自4月19日起,政府將收緊房屋貸款按揭條件。
財政部調控樓市的三項新政正式生效后,炙手可熱的加拿大樓市現(xiàn)冷卻跡象,5月份成交量和房價出現(xiàn)了“雙降”。
實際上,在西方一些發(fā)達國家,政府也會在必要時出手對樓市進行調控。但是,如何調控市場卻是一門藝術。對比加拿大與中國的樓市調控,會發(fā)現(xiàn)兩國政府的做法存在巨大差異。
首先,在調控政策出臺之前,加拿大政府會對房價上漲過快所帶來的潛在風險進行反復提示,并對即將出臺的政策發(fā)出明確信號。自去年年底以來,加拿大央行行長馬克·卡尼(Mark Carney)和財政部部長吉姆·弗拉赫蒂(Jim Flaherty)曾多次接受媒體采訪,表示“對加拿大樓市過熱的擔憂”。
卡尼去年12月就開始發(fā)出預警:“目前極低的利率,正在吸引加拿大人借貸太多錢,銀行則大幅度增加放款,或許他們將來都會追悔莫及,因為央行遲早要提升利率。”而弗拉赫蒂也幾次提醒消費者,如果必要,財政部會考慮出臺一些措施為房屋市場降溫,如考慮收緊購房者申請政府擔保的貸款條件。
部長級官員多次暗示要收緊按揭貸款,目的是為避免部分購房者看不清形勢,從而令個人財務狀況陷入危險境地。由于信息透明、預期明確,在加拿大,幾乎沒有媒體和公眾為即將出臺什么政策、還有多少只靴子要落下而爭論不休。
而在中國,不少政策出臺前會玩“躲貓貓”和“猜猜看”游戲。筆者認為,中國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個“童話王國”,但回到童年玩游戲的人卻需要很高的智商,不然會對很多與自身息息相關的事情作出錯誤的理解和判斷。
調控政策除應明確預期外,還應“未雨綢繆”,而不是“亡羊補牢”。在2月中旬宣布“房貸新政”的同時,弗拉赫蒂特別強調:“盡管并無確切證據(jù)表明加拿大房地產市場已出現(xiàn)泡沫,但政府需要未雨綢繆。”
實際上,加拿大部分城市的房價只是最近一年來在某種程度上被高估,并不存在泡沫。數(shù)據(jù)顯示,從1996年到2008年,多倫多房地產市場年平均增長僅為6%左右,房價收入比、租售比等都屬合理范圍。但加拿大政府顯然很清楚一點:房地產泡沫一旦形成,再去刺破為時已晚,屆時整個國家會付出巨大的代價。
中國政府實際上從2005年就開始進行宏觀調控,但遺憾的是,本輪調控之前,管理層在近5年時間里3次出手調控樓市,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房價也在這5年內上漲了整整3倍。如今,患有泡沫依賴癥的中國經(jīng)濟,仍然很難講能否擺脫房地產這個支柱性行業(yè),現(xiàn)在調控,已有“亡羊補牢”之意。
此外,加拿大政府很少對房地產市場進行直接干預,即使需要這樣做,也會采用市場化手段。你不可能在加拿大看到限制外地人購房、買房查驗結婚證這樣的調控手段。這與中國房地產市場本質上是個“政策市”有很大不同。
更為重要的是,在對待每一項可能影響市場的調控政策,加拿大政府都會以謹慎的態(tài)度反復論證。此前弗拉赫蒂曾表示,加拿大財政部考慮出臺的調整按揭貸款計劃,可能會包括“縮短現(xiàn)行35年的最長抵押貸款期限,或上調現(xiàn)行5%的最低首付比例”,但最終出臺的政策并沒有縮短貸款年限,提高首付款也僅限于投資型物業(yè)。
相對而言,中國政府針對房地產的政策隨意性較大,一項不行再出一項,房地產行業(yè)成為名副其實的政策“實驗場”。而且,部分政策由于不遵循市場規(guī)律,甚至起到了助推房價上漲的相反作用。
盡管加拿大政府調控樓市的“組合拳”力度遠沒有中國大,但卻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其在樓市調控上的經(jīng)驗或許可為中國提供一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