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宜人的加勒比海地區一直是人們夢寐以求的旅游度假的理想去處。對于各大知名企業老板和國際金融家來說,加勒比海地區的英屬維爾京群島、巴哈馬、英屬開曼群島和百慕大群島等可謂赫赫有名。這個當年哥倫布首次美洲航行到達的地方,如今已然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離岸金融中心。
一、加勒比海地區離岸金融業的成就
位于該地區的巴哈馬,自1627年起一直是英國的殖民地。1964年開始實行自治,直到1973年才正式獨立。巴哈馬雖然只是一個國土面積僅有1.4萬平方公里、人口約30萬的島國,但如今已成為世界上重要的離岸金融中心之一。1994年,在巴哈馬登記注冊的國際商業公司已達28550家。來自美、英、加、瑞、法、日等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家銀行在此注冊,其中,180多家設立了分支機構,總資產高達3600億美元。截至2009年年底,巴哈馬離岸金融中心資產和負債總額達9415億美元,占全球離岸金融中心總資產184540億美元的5.1%,排在開曼群島(84000億美元)、英屬澤西島(20240億美元)、百慕大群島(15760億美元)、英屬根西島(10179億美元)之后,位居全球離岸金融中心資產第5位。
與巴哈馬相比,英屬維爾京群島、百慕大群島和開曼群島則更是“小字輩”——面積分別只有151平方公里、54平方公里和259平方公里,人口也分別只有2.7萬、6萬和4.4萬,以至人們稍有疏忽在地圖上都發現不了它們。
自17世紀英國殖民者從荷蘭殖民者手中奪得控制權以來,英屬維爾京群島一直是英國的殖民地和海外領地。自1984年重新發展離岸金融業務以來,英屬維爾京群島已成為世界最重要的離岸金融中心之一,尤其是在國際商業公司注冊方面。據統計,截至2004年年底,有54.4萬家國際商業公司在此注冊,有312家保險企業、2023家基金在運作,并且注冊有90家信托投資機構。金融業收入占英屬維爾京群島政府收入的一半,是其最重要的收入來源。英屬維爾京群島已經超過美、日、德、英、韓等國對中國的投資,成為中國吸引外資的第二大來源地,實際使用外資數額僅次于香港。
百慕大群島則是從1684年起淪為英國殖民地。也是英聯邦中最早的殖民地。1968年6月,百慕大實行自治,英國通過總督來控制百慕大的外交和內部治安。目前,百慕大的金融業已超過旅游業,成為其外匯收入最主要來源。其保險業相當發達,約占世界意外險種再投保量的1/3。截至1998年年底,在百慕大注冊的國際公司有10394家,其中大部分為保險公司。
開曼群島同樣也是英國的海外領地。這些島嶼原為牙買加的一個獨立部分,1962年牙買加獨立后,開曼群島才獲得H前的地位。到2004年時,已有317家銀行和信托機構在此注冊。開曼群島擁有世界上重要的醫療保險市場。開曼群島在共同基金方面的發展也異常迅速,目前已有4808家基金注冊,而1994年時只有868家。開曼群島于1997年成立了自己的證券交易所,并設立了半自治的貨幣管理機構。如今,開曼群島已成為繼紐約、倫敦、東京、香港之后的世界第五大金融中心,與同位于加勒比海地區的英屬維爾京群島、百慕大群島并列成為世界三大離岸企業注冊地。
二、加勒比海地區離岸金融業繁榮的原因
加勒比海上這些璀璨的世界金融中心有一個共性,它們都屬于避稅港型離岸金融市場。所謂避稅港型離岸金融市場,是指其本身并不經營投融資業務,只從事信貸投資等業務轉賬服務的離岸金融市場。在這里進行交易的公司,其目的只是逃避高額稅收或金融管制。不難發現,正是由于這些國家和地區穩定的政治環境以及實行避稅港型金融市場的配套政策,使離岸公司享受眾多優惠待遇,才使加勒比海等地成為國際上名聲大噪的離岸金融市場。世界離岸公司選擇這里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寬松開放的金融政策
加勒比海地區發展成為離岸金融中心,不僅受益于國際市場上的動蕩和不穩定,同時也受益于該地區金融業對國際資本的開放與對接。為了適應國際金融發展的要求,發展本地區的金融行業,加勒比海地區離岸金融業在金融服務監管方而采取了極為松散的監管政策。離岸公司通過離岸金融中心,可以成功繞過貿易壁壘。并且,通過離岸金融中心,它們可以逃避外匯管制,使資金轉移更加便利化。因此多年來,該地區通過金融服務領域的優越政策,使本地區銀行、信托、保險、離岸公司及其他離岸機構的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二)信息披露要求極少,保密規定相對嚴格
加勒比海地區的主要離岸金融中心,對在本地注冊的國際商業公司實行極為有利的保密規定。如允許發行不記名股票,不必登記股東信息,不必向公司登記負責人透露董事名字,不必擁有在本地活動記錄等。
這里極為寬松的法律環境以及對公司業務的高度保密性,使得國際離岸公司自身財務安全具備充分保障,并減少了各種風險因素。當地法院甚至曾經屢次阻止本地區注冊銀行向外國法院、政府提供受保護的相關客戶資料,給企業及實際控制人提供了極為隱蔽的條件。
(三)稅賦輕微且可以避免雙重征稅
加勒比海離岸金融中心向各類國際商業公司征收的稅賦極其輕微,幾乎該地區所有離岸金融中心都與主要經濟大國簽署了條約以避免雙重征稅。在英屬維爾京群島,非居民只需就來自本島的收入納稅,沒有資本利得稅,國際商業公司享受包括預提稅在內的稅收豁免;開曼群島不征收所得稅、資本利得稅、公司稅或遺產稅。
(四)公司治理要求寬松
離岸公司無須每年召開股東大會及董事會,或股東可任意選擇召開股東大會的地點。絕大多數離岸金融中心對國際離岸商業公司沒有最低資本金要求。如尼維斯島離岸公司的股東、董事和職員可以是任何國家公民并且住在任何地方,股東和董事可以不開會就采取一致行動,公司檔案和主要營業場所可以位于任何地方。
(五)注冊程序便利,維持成本低
離岸公司的注冊程序極為簡單,由專業的注冊代理機構代為完成;注冊人可網上注冊;注冊周期短,通常24小時內就可以完成。在西薩摩亞,商業公司注冊甚至可以在1小時內完成,其名稱可以在5分鐘內獲得批準。一些代理機構甚至采用類似裝配流水線的方式“制造”各種“規格”的注冊國際商業公司供客戶選擇。在巴巴多斯,注冊國際商業公司只需支付初始執照費10美元,另外,每年只需支付100美元管理費用。
三、加勒比海地區離岸金融業的發展趨勢
像世界其他避稅地一樣,加勒比海各國家和地區土地狹小、自然資源匱乏、經濟基礎薄弱。正因如此,這些國家或地區都以為離岸公司提供優惠措施、發展配套金融服務、放松管制來吸引外資。當然,由于資金轉移不受任何限制,該地區也成為國際洗錢活動最猖獗的地方,并逐漸引起國際社會密切關注。9·11事件后,包括塞舍爾、巴拿馬、百慕大等避稅地都被指責成為國際犯罪分子洗錢的庇護所,對該地區離岸金融市場的監管也多了一層反恐的色彩。因此,加勒比海地區在國際政治環境的壓力下可能會改變其延續多年的賬戶保密制度和離岸公司注冊制度。
隨著各國對離岸金融風險認識的逐步提高,對離岸金融業務的嚴格監管已成為國際離岸金融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1980年,國際清算銀行成立了銀行業監管離岸小組,協調各國對離岸業務的監管;1983年通過了突出綜合監管的巴塞爾協議,建議各個國密切關注國際銀行業務的風險狀況;1991年國際商業信貸銀行倒閉案之后,巴塞爾委員會再次強調各國應在管轄范圍內強化對外資銀行的監管。自2007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以來,國際社會金融監管改革的呼聲更加高漲。在這樣一種監管改革的浪潮下,加勒比海各個國家和地區必然會受此影響。一旦修改部分過于寬松的金融條款,其作為“避稅場所”的活力就會減弱,該地區離岸金融市場的優勢也會隨之下降。根據2010年IMF調查數據,國際離岸金融中心資產已超過主要國家如法、德、日的經濟總量,也是其他主要經濟體如中國GDP的數倍。這種情況一方面凸顯了國際離岸金融中心在全球資本投資流動動發揮的中間作用,但也使OECD及20國集團對國際離岸金融中心的管制要求進一步加強。
另外,由于市場的競爭機制,加勒比海地區離岸金融市場的優勢地位必然受到影響。一方面,隨著該地區內部各個國家及地區的離岸金融業的發展,以及對離岸公司客戶資源的相互競爭,會導致各自國內福利水平的下降,動搖個別離岸金融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其他新興地區的離岸金融業在政府的扶持政策出臺后將保持相對快的發展勢頭,這也給加勒比海地區的離岸金融業以沉重打擊。
隨著金融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在岸金融的進一步自由化無形中削弱了離岸金融中心金融制度的相對優勢。大部分小型離岸金融中心由于多為島國經濟,國內經濟規模小,不能吸引大規模金融業務到其管轄區內,更無法依靠國內金融市場孕育出規模巨大且市場流動性較強的證券、金融衍生品等能充分體現金融發展潮流的國際金融市場。
綜上所述,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國際離岸金融業的持續發展,加勒比海地區離岸金融中心的優勢地位岌岌可危。加勒比海上涌動的暗流何時來臨,值得我們進一步關注。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國際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