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勞資關系總體上是健康穩定的,但也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矛盾和問題,由此引發了私營企業勞資矛盾頻發,勞工權益受侵害的現象日益增多。本文試圖通過對私營企業勞資關系問題進行分析,找出癥結之所在,進一步提出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一、私營企業勞資關系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一)私營企業勞資關系權力不平衡導致地位不平等
我國現階段私營企業的勞資關系是以剩余價值的追逐為目的而形成的一種以資方為主導的不平衡的雇傭勞動關系。“資本短缺、勞動力過剩”,這就使資方在勞資關系中處于強勢地位,勞方處于弱勢地位。作為工業化進程中不可避免的階段,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資本短缺、勞動力過剩尤為嚴重。勞動和資本的嚴重不對稱、不平等,導致的直接后果是“勞動從屬于資本”、勞資雙方地位不平等。在私營企業里,資方擁有絕對的控制權,包括工資、福利在內的勞動價格、勞動條件、勞動時間、勞動保護等都由資方決定。部分管理人員雖然擁有較高的薪水或部分股權;但仍然不擁有對企業的控制權,一些職工雖然持有企業的部分股份,但企業的控制權仍掌握在企業的主要投資者手中。一些私營企業雖然建立了黨支部、工會、職工代表大會等組織,但對企業的經營管理影響很小,無力改變職工的弱勢地位。而私營企業的勞動者大部分是農民工或失業、下崗工人,是社會的弱勢群體,勞資關系不平衡性突出。
(二)勞資雙方利益集團組織尚未有效建立
工會的基本職能是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我國的工會組織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其獨立性和職能的完整性均受到很大的削弱,工會領導成員已被納入國家行政干部序列之中。工會的職能僅限于一些事務處理,如在特定節日為勞動者提供福利補貼或參與死亡勞動者的事后處理等,工會最主要的職能——談判、維權的能力極度弱化。有些私營企業的工會主席由雇主安排,工會缺乏獨立性,非但沒有成為維護員工利益的組織,反而成為資方幫助企業提高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的工具,依靠這樣的工會組織維護雇工的合法權益根本不可能。
(三)私營企業勞資關系被政府“扶持”與“控制”
政府本應在勞資關系中起到協調或裁判的作用,幫助社會公共利益的實現。在勞資地位嚴重不平等的狀況下,政府應作為勞方的“后盾”,保護勞動者權益。而現階段政府的管理理念和行為與社會公共利益的實現目標相偏離,其態度也在勞動者與私營企業主之間徘徊。首先,長期以來,中國各級地方政府把單純追求經濟增長作為行政管理的重要目標,基本上是靠以廉價的勞動力為代價驅動經濟增長,因而在解決勞資關系矛盾問題上存在認識上的誤區。為保證經濟增長,實現經濟指標,吸引投資,地方政府往往主動降低門檻,對私營企業的侵權行為采取不作為或作為不足。本應該發揮政府在調節勞資矛盾方面的主導作用,由于地方政府的自利行為,更加助長了勞資關系中雇主一方的主導作用。其次,政府在處理勞資問題時,采取特殊性的臨時行政措施,而不是法律手段。勞動執法監察力度薄弱,目前政府勞動行政部門投入勞動監察的力量相當不足,以致勞動監察作用發揮不夠,有效的法律法規很難實行。
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要的和諧因素之一應是勞資關系的和諧。當前只有形成政府、雇主和勞工的三方對話格局,才能建立一個公正、穩定和平衡的勞資關系,才會使我國的勞資關系運行方式逐漸發展成一種有序的組織行為。如何協調私營企業勞資關系,是亟須解決的問題。
二、構建新時期私營企業勞資關系的協調機制
(一)加強私營企業的工會組織建設
把加強私營企業工會組織建設作為推動勞資平等協商、合作博弈的重要舉措。應按照《工會法》和《工會章程》的規定和要求,堅持哪里有職工哪里就建立工會組織的原則,督促私營企業建立和健全工會組織。
建立作用強大的工會組織,可以改變單個勞工在勞資關系中處于明顯不利地位的局面。針對中國一些私營企業經營規模小、工人人數少、外來務工人員流動性大、工會維權作用弱化等問題,可選擇建立區域工會、行業工會、聯合工會等多種工會組織形式。加大宣傳力度,由于我國目前工人大部分是外來務工農民,權利意識薄弱,需要加大媒體社會等方面宣傳力度。采取民主選舉制度及自我推薦制度相結合的方式,決定工會組織的形成。政府應培育工會的獨立性、工作效率、集體談判能力,進行工會干部培訓等,使工會在雇工工資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勞動爭議的處理等方面發揮維護工會會員利益的作用。
(二)強化政府在協調私營企業勞資關系中的責任
1、轉變政府管理理念。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國新時期發展的目標。政府績效考核也應從單純的經濟發展輻射到社會的各個方面,這就要求政府轉變經濟發展觀和政績觀,把建立和諧的勞資關系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強調私營企業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2、完善勞動法律體系,健全相關勞動制度。盡快出臺與《勞動法》相配套的《就業促進法》、《工資法》等法律法規,使勞動關系的種種矛盾都能依法規范,進一步明確企業在勞動合同、勞動報酬、工作時間、勞動安全衛生、社會保障方面負有的責任,在法律中對各種企業違法行為盡可能詳細地規定相應的法律責任和經濟責任,同時通過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
全面推行勞動合同制度,勞動合同內容不僅要明確勞資雙方的權益、勞資雙方的責任,更要明確勞動工時、勞動條件、勞動工資標準等事關員工重大權益的條款。當前,推進勞動合同制度需要勞動行政部門與相關監察部門加強勞動監察和執法力度,督促企業用工必須嚴格按《勞動合同法》規定的程序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監督企業是否履行了勞動合同。
3、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把私營企業納入社會保障體系是發展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任務,也是保障私營企業員工權益的必由之路。私營企業社會保障制度的缺失既有雇主法律觀念淡薄、雇員自我保障意識差、社會保障政策缺乏等原因,也有企業資金困難、力不從心等原因,這些是影響私營企業社會保障制度實現,造成勞資關系不和諧的音符,是勞動者權益保護的“絆腳石”。針對目前私營企業參保面窄的現狀,必須加大社會保險的力度。可以按照“先工傷,后醫療,再養老”的保險順序,探索更加符合實際的社會保障措施。同時,在財政上對參保的私營企業應給予適當的補貼,如在稅收上給予一定的優惠、補貼,適當地給予融資政策傾斜,以此來輔助我國私營企業穩步、快速發展,進而保證私營企業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順利進行。
目前,中國私營企業的數量和經營規模還在擴大之中.私營企業的發展對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穩定起著積極的作用。然而,在充分肯定私營企業發展所起的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必須看到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勞資關系問題。勞資關系解決的好壞,直接影響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穩定,如何有效解決私營企業勞資關系問題仍需進一步探討。
(作者單位:內蒙古國電能源投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