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2日,《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在眾議院以微弱優勢獲得通過。該法案中一個稱為“邊境調節稅”的特別關稅條款引起世人關注,其主要內容是美國將在2020年對未達到美國碳排放標準的外國產品征收高額關稅,即所謂的“碳關稅”。上述政策立即招致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堅決反對。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2009年12月17日指出:“中國堅決反對使用碳關稅來限制貿易發展。因為它忽視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在歷史上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也是完全不一樣的,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減排技術水平還需要改進的過程?!卑ㄖ袊趦鹊陌l展中國家認為碳關稅違反了WTO規則,而美國政府及其部分學者則也在WTO框架下尋找碳關稅的合法性依據。WTO與聯合國環境規劃暑在2009年6月25日共同出臺的一份題為《貿易與氣候變化》的報告中也措辭謹慎地認為,碳關稅可以符合WTO規則。雖然,該報告并非具有約束力的法律文件,但也會對WTO的政策制定和爭議裁決產生一定影響。顯然,碳關稅措施是否符合現行國際法規則,是合法措施還是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尚存分歧。
一、碳關稅的法理邏輯:邊境調節措施
全球變暖所引起的氣候變化成為備受國際社會關注的議題,如何減少大氣層中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含量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一個極其嚴峻的課題。國際社會先后于1988年和1997年達成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等國際條約?;谡l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對于增加大氣層溫室氣體濃度負有主要責任的工業化國家,應當承擔主要的減排責任,既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依據該原則,公約要求工業化國家在承諾期內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從1990年的排放水平平均降低大約5.2%,而發展中國家暫時不承擔減排份額。然而,《京都議定書》存在著諸多嚴重缺陷,許多承諾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都遠遠不能完成任務。作為溫室氣體最大排放國之一的美國拒絕簽署,不愿意承擔減少排放額度的義務。
簡而言之,發達國家一方面不愿意承擔減排義務,另一方面又總是試圖模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碳關稅正是在此訴求下炮制出來的,他們所謂的法理邏輯是:一些企業或個人在其經濟活動中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導致氣候變化,引起嚴重的環境問題,但這些企業或個人并沒有對此進行補償。為了糾正這種經濟上的負外部性,需要內化這些環境成本,按照“污染者付費”的原則采取一些措施,促使環境破壞者為自己行為造成的后果負責,將環境成本內化到其經濟活動中去。發達國家主要采取了溫室氣體排放的國內稅收機制,對國內碳密集型產業征收“碳稅”。國內稅收機制的運用將會增加發達國家國內碳密集型產業的生產成本,但如果發展中國家不采取類似措施,那么發達國家的相關產業在國際貿易中將處于劣勢。因此,為了給國內碳密集型產業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并防止這些產業轉移到沒有采取減排措施的國家,造成“碳泄露”,發達國家會選擇在邊境采取貿易措施,對進口產品,根據其含有的二氧化碳或產品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比例征稅;同時,對其本國出口的含有二氧化碳的產品,進行免稅或退稅。這種邊境貿易措施即為碳關稅。所以,碳關稅本質上不是關稅,而是一種邊境調節稅。他們的法理邏輯是美國國內產品既然征收了“碳稅”,就有必要對來自未承擔溫室氣體減排責任國家的進口產品在邊境采取貿易措施,通過“碳關稅”增加一層成本,為其本國國內相似產品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
由上可知,邊境調節稅是對進口產品征收的一種費用,等于國內相似產品承擔的稅收,是進口國對進口產品施加的國內稅的一種調整。應當承認,邊境調節稅措施本身是符合WTO體制的。GATr第2.2(a)條規定:一國可以征收“對于同類國內產品或對于用于制造或生產進口產品的全部或部分的產品所征收的,與第3.2條的規定相一致且等于一國內稅的費用”。由此可見,GATr允許締約方在不違背國民待遇的基礎上對進口產品征收與其國內稅等值的費用。但是,GATr法規并未說明何種國內稅可以實施邊境稅調整。一般說來,國內稅可分為兩種類型:對產品征稅(間接稅)和對生產者征稅(直接稅)。從GATr第2條、第3條和第6條的規定及VcTO工作組報告看,直接對產品征收的稅適用邊境調節稅,包括特定消費稅、營業稅、周轉稅和增值稅等。一些不直接對產品征收的稅不適用調節稅.例如雇主雇員的社會保障費和工資稅等。因為間接稅能夠反映在產品的價格中,最終轉嫁給消費者負擔。對間接稅進行邊境稅調整可以體現一種公平競爭,使出口產品和進口產品能夠處于平等地位。
二、碳關稅的法理邏輯批判
那么,美國的“碳稅”屬于邊境調節稅的范疇嗎?這方面問題最典型的案例是“美國超級基金案”。美國超級基金稅并不是針對進口產品本身征稅,而是對該進口產品的某種化學組成成分征稅。歐盟對美國的這一稅收措施不滿,認為美國的超級基金稅不應在邊境調節稅范圍內。wro專家組在該案的報告中指出,美國就特定物質(生產特定化學制品過程中使用的材料)征收的,直接施加于產品之上的稅收是有資格適用邊境調節稅的,而進口產品在生產或加工過程中使用了屬于被征對象的化學原料,所以,在國民待遇基礎上對這種化學原料征收的稅可以在最終產品進口時進行邊境稅調整。專家組最終認為,美國沒有違反GATr的規定。然而,本案的專家組對被征稅的化學原料是否必須包含在進口的最終產品中或最終產品是否含有被征稅的化學原料,以及有關化學原料在生產過程中已經耗盡并沒有成為最終產品中的物質是否也可以進行邊境稅調整,沒有做出進一步解釋。
沒有轉化或合并到最終產品中的原材料所征收的間接稅是否可以進行邊境稅調整,我們可以通過研究GATT其他法律文件尋求合理解釋。1979年《補貼與反補貼措施法》附件(h)規定:可以免征或退補對于出口品生產的物品或勞務所征收的有限分期累進間接稅,但免征或退補間接稅范圍限于構成最終制成品全部或一部分的投入物。1994年的《補貼和反補貼措施協議》對1979年的《補貼與反補貼措施法》附件(h)項范圍進行了擴大,不僅允許成員方對出口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投入所征的稅進行邊境稅調整,而且對出口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消耗掉的原材料、能源、輔料等所征的稅也可以進行邊境稅調整。1994年的《補貼和反補貼措施協議》附件2的消費指南對生產過程中投入的解釋是,為了得到出口產品而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已合并到最終產品中的原材料、燃料、生產過程中使用的石油以及催化劑。所以,可以進行邊境稅調整的是對那些已經轉化到了最終產品的原材料、消耗的能源、燃料、石油、催化劑征收的間接稅,而對那些沒有轉化或合并到最終產品中的原材料所征收的間接稅是不能進行邊境稅調整的?!疤级悺钡亩惢腔剂先紵嗅尫诺亩趸技爱a品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并沒有轉化或合并到最終產品中去。簡而言之,碳關稅是針對美國國內產品征收的“碳稅”進行邊境稅調整的規定,而其國內的“碳稅”并不涵蓋在WTO的邊境稅調整范圍內。“碳關稅”的法理邏輯不能成立。
三、結語
基于上文分析,我們認為,《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中有關的“碳關稅”措施是以環保為名,行貿易保護之實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通過外交方式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減排秩序,使美國取消“碳關稅”是中美“碳關稅”之爭最為理想的解決方式,但在外交方式未果時,在WTO體制內否定“碳關稅”的合法性也是一種有效的反制手段?!疤缄P稅”法理邏輯是針對美國國內產品征收的“碳稅”進行的邊境調節稅,而其國內的“碳稅”并不涵蓋在WrO的邊境稅調整范圍內?!疤缄P稅”的法理邏輯是不能成立的。
(作者單位:浙江工業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