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世界屋脊”上的抗戰物資跨國大運輸

2010-12-31 00:00:00張百順
文史春秋 2010年8期

這是發生在抗戰后期一段鮮為人知的悲壯歷程,這是人類歷史上海拔最高、規模最大的一次挑戰生命極限的壯舉,這是以新疆少數民族群眾為主體的一場最艱辛的跨國大運輸,這是抗日戰爭中一曲高亢的頌歌。為了轉運盟國援華抗日的物資,2300多名中華兒女臨危受命,依靠4500多匹馬、500多峰駱駝,組成浩蕩的“馱運大隊”,跋涉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之巔”,轉運盟國援華抗日的物資。巍峨冰山見證了他們對國家、民族的忠誠,藍天白云傳誦著他們不畏艱險的壯舉,亙古高原回蕩著他們天籟般的吆喝和吶喊,雪域世界留下了他們不朽的印跡。

國家利益重如山邊疆激蕩中華魂

背景:1941年12月之后,隨著日軍對整個東南亞的占領,美、英盟國援華抗日的陸空通道嚴重受阻。1942年3月,美國副總統威爾基來到重慶,向蔣介石建言,開辟一條經印度、伊朗、蘇聯到中國新疆的陸地通道,轉運盟國援華抗日的物資。7月交通部“印伊運輸處”成立。1943年9月10日,援華物資從印度運抵伊朗靠近蘇聯軍事禁區的麥什特,蘇駐麥什特領事轉達了蘇聯政府“此事礙難照辦”的意見。1944年4月,“印伊運輸處”致函交通部建議開辟新印高山運輸線,“馱運”援華物資回國并獲批準。1944年5月底,盟國援華物資被運到印度列城。1944年6月初,新疆省政府主席盛世才親自到新疆南部和田、莎車、喀什,部署馱運大隊組建工作。

1944年6月,對新疆南部和田、莎車、喀什的少數民族群眾來說,是值得回憶的一個難忘歲月,“接運援華抗日物資回國”的消息,讓這些遠離祖國腹地的少數民族群眾處于極度興奮之中。在抗戰初期最艱難的歲月,以新疆為主干道的“西北國際大通道”(阿拉木圖―伊犁―烏魯木齊―吐魯番―哈密―蘭州),成為中華民族得以維繼的重要“補給線”,成為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惟一暢通的外援“生命線”。新疆人民曾經為保障這條“大通道”的暢通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但是,由于這條“大通道”主要經過的地方是在新疆的北部和東部,不少南疆地區的少數民族群眾都有一種有勁使不上的遺憾和失落。那些年,一些不愿置身于國家和民族利益之外的維吾爾、塔吉克、柯爾克孜等少數民族群眾,自費跋涉1000多公里,來到“大通道”的沿線,成為默默無聞的“抗日義工”。

如今,當“運送援華抗日物資回國”的重任壓在他們肩上的時候,這些憨厚、樸實而又具有強烈國家和民族認同感的少數民族群眾的愛國主義情感閘門一下子被打開了。

和田,這個以盛產美玉而享譽世界的地方,這里的人民也像白玉一樣堅韌、純潔。接到中央和新疆地方政府籌組馱運大隊的指示后,這些長年與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抗爭的維吾爾、塔吉克、柯爾克孜群眾,表現出少有的激情與活力。和田最大的6家地毯廠聯手進行了5天義賣活動,用所得的款項購買了40匹馬、35峰駱駝,全部捐獻給了馱運大隊。

和田地區的于田縣,家境相對寬裕的玉素褔·艾合買提一家,賣掉了家中300多只羊和上千畝草場,買來了100多匹上好的馬,非要馱運大隊收下。馱運大隊認真研究后認為,艾合買提精神可嘉,但沒有給自己和家人留有任何后路,日后生活會很艱難,需要慎重處理。在象征性地收取他捐獻的3匹馬后,馱運大隊又協助當地政府為艾合買提一家贖回了牧場和200多只羊。為此,這位善良的維吾爾族男子竟然大病不起,眼看捐獻的截止日期就要到了,他非要家人抬著他去和負責捐獻工作的人員論理。1985年,在抗戰勝利40周年的時候,74歲的艾合買提應邀到一些中小學校作報告,講述危難關頭之時,中華民族所展現出來的強大凝聚力。

和田地區的墨玉縣,至今還流傳著一個賣掉嫁妝支援馱運大隊的少數民族女孩的故事。家境殷實的19歲維吾爾族姑娘阿依古麗(維語月亮花的意思),在出嫁的前3天,突然向自己的家人和男方的家人提出賣掉所有嫁妝,去買幾峰駱駝的要求,并且以此作為完婚的先決條件。雙方家人還以為姑娘在為日后創業盤算,私下里頗為高興。經過雙方家長反復協商后,古麗家人痛快賣掉了給女兒的所有陪嫁物品,又拿出100多塊大洋,購買了4峰駱駝。婚禮上,新娘當著家人和眾多賀喜的鄉親宣布,她和新婚的丈夫已經決定,將4峰駱駝全部捐獻給接轉抗日物資的馱運大隊。驚愕茫然的家人不知所措,怎么也沒有想到會出現這種情況,不停地嘀咕:“賣掉好好的嫁妝,搞什么捐獻?還有什么比婚姻家庭更重要?嫁妝都沒有了,這算結的什么婚、成的什么家?”看到雙方家人無奈和失望的樣子,新郎、新娘沒有氣餒,他們主動上前去做雙方家人的工作,講述組建馱運大隊的意義和義務捐獻的責任。聽了兩位新人反復解釋后,親人們最終都表示認同:“孩子的選擇是對的,人什么時候都不能只顧自己,要知道感恩報國,要多為社會和國家著想。”古麗在婚禮上有一句充滿深情的話:“嫁妝沒有了可以再買,國家沒有了我們都會成為乞丐。”這句話成為墨玉人廣為流傳的一句格言。

2010年清明節,阿依古麗帶著30多個兒孫,來到當年給了自己最大理解和支持并參加了馱運大隊的丈夫墓前。她滿含熱淚說:“老伴啊,我這一輩子最大的遺憾,就是當年沒有和你一起參加馱運大隊,沒有到高原上走一趟,沒有親眼看看你們馱運的那些打鬼子的東西!”

喀什,古“絲綢之路”上一顆耀眼的明珠。一向商賈云集的繁華鬧市區,進入1944年6月中旬后,連續數日出現了長達數百米的、要求報名參加馱運大隊的少數民族群眾。他們中有世代生活在城里的漢族、回族、維吾爾族小伙子,也有從鄰近的阿圖什、伽師、阿克陶、英吉沙、巴楚、麥蓋提、疏勒等縣,以及從地處帕米爾高原的塔什庫爾干趕來的柯爾克孜、塔吉克、烏孜別克等少數民族青年。其中,有不少人是在全家人的陪同下報名的。

3位來自帕米爾高原的柯爾克孜族青年,趕著自己家里的3至5峰駱駝,艱難跋涉了10多天來到了喀什,并且都被馱運大隊選中。慕士塔格冰峰下,兩位帶著妻兒的塔吉克族青年是前來報名人員中態度最堅決的,離開冰山雪原的時候,他們就做好了遠征的一切準備。在馱運大隊報名的地點,他們搭起了自己帶來的活動氈房,同馱運大隊籌組人員形影不離,不管同意不同意,他們都要隨隊伍一起出發,一副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樣子,讓工作人員哭笑不得。

那個如火的6月,喀什“區立女子學校”300多名少數民族女青年,成了整個馱運大隊籌建工作中最強勁的推動力,有報名人員的地方就有她們的歌舞。在市區最繁華的幾個地段,她們宣傳馱運抗戰物資的演講常常引來一波波圍觀人群的歡呼。當時在喀什檢查和指導馱運大隊組建工作的新疆省政府主席盛世才,贊揚這些少數民族女青年是“國家之希望,民族之棟梁,邊疆之魂靈,未來新生活之主人”。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馱運大隊2300多名人員中,來自喀什地區的就有1100多人;擔負運輸的4500多匹馬和駱駝中,喀什地區籌措捐獻的就有1500多匹;整個馱運行動中遇難的230多人中,喀什地區的有120人。

莎車,南疆人口最多的一個地區(當時屬于地級建制的專區,解放后建縣,隸屬喀什地區)。七七事變后,有著愛國主義傳統的莎車各族人民,曾經一次性向國家捐獻了3萬多塊大洋,平均每兩個莎車人就捐獻了1塊大洋,捐獻之多在當時的整個中國都是不多見的。當時,聽說組建馱運大隊轉運援華抗日的物資,邊遠的莎車又一次沸騰了。縣城6家較大的商鋪,從6月10日起,將一個星期2000多塊大洋的純利潤全部捐獻給了馱運大隊;莎車13所民族學校的師生們,從并不寬裕的伙食中擠了一部分出來,為馱運大隊籌措了30袋干馕;在全疆各地小有名氣的20多位莎車籍的商人,相約回到故鄉為義賣活動拉臺造勢,帶頭用他們義賣的錢財購買了50多匹馬,捐獻給了馱運大隊;莎車文化藝術界一些知名的人士,采取義賣、義演的方式,為馱運大隊籌措了200多套防寒的衣被。整個6月,為了支援馱運大隊轉運抗日物資,盡快打敗日本侵略者,數以萬計的莎車人將所有能夠變賣的東西,幾乎全都兌換成了大洋、糧食、衣物,無償地捐獻給了馱運大隊。俠義豪爽的莎車人,共為馱運大隊捐獻了500匹馬、100多峰駱駝。

葉城,這個以盛產稻谷、小麥、棉花和石榴、無花果、白杏、葡萄、西瓜而聞名的昆侖山下的“小江南”,1944年的6月顯得分外的妖嬈。作為馱運大隊最后的集結地和出發地,葉城付出的更多、奉獻的更多。根據一些當事者回憶,每支馱運小隊出發和返回的時候,葉城人民都傾城出動,舉行歡送、歡迎儀式,一袋袋干馕,一包包干果,一雙雙棉鞋,一條條棉巾,一面面揮動的紙旗,一張張激動而又誠懇的笑容,一句句不知重復了多少遍的囑托,特別是那一個個留著一小撮頭發、光著屁股,使勁向馱運人員拋撒糖果、食品的孩童,真實反映了那個特殊歲月葉城人的純真、熱情、坦蕩、豁達。為了全力保障馱運人員能夠吃飽吃好,葉城人傾盡了家里所有的糧食,自己則以野菜、草糠、樹皮充饑。馱運行動結束后,葉城縣的人口減少了4300多人,他們中只有少數逃荒到了外地,大多數人(主要是婦女、小孩)是在饑寒交迫中死去的。一位叫熱合曼的維吾爾族老人,在執意將全家7口人僅有的3麻袋小麥全部捐獻給馱運組織而被拒絕后,又將這些小麥全部磨成面粉,打成干馕、烙成烤餅、蒸成饃饃,贈送給馱運人員,后來熱合曼年僅8歲的女兒和不到3歲的小兒子相繼餓死。但善良純樸的葉城人,沒有因為這種犧牲責難和埋怨任何人。

阿克蘇、庫爾勒(當時隸屬焉耆專區),兩個與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毗鄰而居的地區,雖然不在這次馱運大隊組建征集的范圍內,但同樣的愛國熱情也使得這兩個地區的各族群眾心潮澎湃。兩個地區都分別開展了各種募捐活動,并分別派出了60多人和40多人的慰問團,帶著各種物品來到喀什、和田,表達對馱運大隊的支持。其中,阿克蘇地區23人、庫爾勒地區8人,后來成了馱運大隊的成員。

1944年6月下旬,馱運大隊所需的4500匹馬、500峰駱駝,全部征集到位。7月上旬,由漢、回、維吾爾、塔吉克、柯爾克孜、烏孜別克等13個民族、2300多人構成的馱運大隊組建完畢,并編成15個小隊進行遠征前的適應性訓練。

8月5日,馱運大隊第一分隊145人、270多匹馬、30多峰駱駝,從南疆重鎮葉城浩蕩出發,后續14個分隊依次間隔5-10天的時間,相繼開拔,向列城進發。中華民族歷史上一次艱難、悲壯的高原征戰自此打響。

喀喇昆侖聳云霄大愛無語泣鬼神

背景:從葉城到列城,要翻越13個海拔4500米以上的冰雪大板,其中海拔5000米以上的就有6個,沿線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空氣中的含氧量不到平原地區的一半。人在這樣高海拔的地區行走,即便任何東西不帶,也等于負重40公斤。20世紀初,瑞典人斯文·赫定曾經帶領探險隊從印度經這條線路到達我國南疆,但在翻越喀喇昆侖山脈時,損兵折將達三分之二以上,到達和田時只剩下包括赫定在內的5人,赫定將這一地區定義為“生命禁區”。1998年7月,5位將軍帶著100多只“和平鴿”來到這一地區,到海拔5380米的世界最高的哨所神仙灣,看望和慰問官兵。放飛的鴿子,不到兩分鐘全都從空中掉了下來,沒有一只幸存。

如此大規模的高原集群遠征,對當時的中國政府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考驗。雖說馱運人員大都是百里挑一的、身體健壯的中青年,每個馱運小隊也都盡可能安排一些去過列城或者長年生活在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和帕米爾高原上的少數民族群眾作為主力。但是,對于大部分第一次遠征高原的人來說,還是面臨著4個最現實的威脅:

一是嚴重的缺氧使人全身乏力,特別是對于長年生活在城里的漢族群眾來說,這種情況就更加嚴重。15個小隊中,因缺氧而不適者總共有400多人,其中漢族同志就有350人。馱運行動的主要組織者、解放后一直在廣州外語學院任教的陸振軒回憶:“從葉城出發后的頭一個星期,不少漢族同志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馬背上和駝背上昏睡度過的,一個星期后情況才逐步好轉起來。這個時候,個別少數民族同志又開始出現嚴重的嘔吐。所有參與馱運行動的人員都經受了生理上、心理上的極限考驗,但不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他們中沒有人叫苦叫累,沒有人打退堂鼓,沒有人擅自行動,沒有人提出非分的要求,沒有人因為異常的艱苦而討價還價。

二是常見的高原疾病的折磨,沿途中最讓大家揪心的是看到一些同志因為感冒而痛苦萬分的樣子。與山下不同,高原上的感冒往往引發肺水腫、肺結核、腦瘤等次生病癥,如果救治不及時就可能喪失生命。好在上山時,每個小隊都在葉城購買了一些大蒜和生姜,就餐時多吃大蒜,感冒發燒后多喝姜湯。即便這樣,離開葉城后的前5天,咳嗽、打噴嚏和身體明顯不適者還是占到了馱運人員總數的30%以上。馱運行動中有6位同志,因為感冒引發其它疾病沒有到達列城,他們的生命停歇在了人跡罕至的雪域高原。

三是超負荷行進對身體的摧殘,特別是前面的5個小隊,攜帶著整個大隊往返需要的大量糧秣,工作量更大。全程參與第一小隊馱運任務的王香川老人,在20世紀80年代的回憶文章中講到:最難的是勘察選點,既要考慮后續梯隊能夠按時趕到,還要考慮大雪覆蓋后能夠找到,更要保證儲存的物資尤其是食品的安全。經常是大多數人都走不動了,點還沒有選好。“雖然吃了不少苦頭,但現在看來,當初大部分點位的選擇還是比較科學的。首先,后續梯隊基本上都能按時到達點位;其次,遇到風雪天氣,這些點位都發揮了遮風御寒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儲存在這些點位的糧秣大都完好無損,從而保障了整個馱運行動的順利進行。有30多位病重的患者,就是在這些點位留下來,臨時調養幾天,待身體明顯好轉后,跟隨后續梯隊返回的。”王老特別贊揚隊伍中的少數民族同志,說他們體力好、有經驗、肯吃苦,經常幫助和協助我們這些漢族同志,在隊伍中發揮了主心骨的作用。

四是漫漫長夜的心理煎熬,夜晚的昆侖山、喀喇昆侖山,風在吼、馬在叫、狼在嚎,遇到雨雪天氣,還要加上“頭在搖”。休息的時候,要始終防著山上動物的襲擾,不能將頭全部蒙上,這樣一旦下起雪來,不時要搖頭清理積雪。早晨起來的時候,經常是人在雪中,雪幾乎漫過人身,只有一個個沾滿雪花的頭部依稀可見,構成了馱運大隊一道獨特的景觀。不少當年的親歷者過了半個多世紀后依然感嘆:“沒有基本的御寒設施,沒有保暖的衣褲,沒有任何減弱紫外線照射的防護,沒有保存體力必須的新鮮熟食,沒有可以使用的照明工具,沒有可以借鑒的任何經驗,高原的生活真是難熬啊!”

一望無際的馬隊、駱駝隊,沿著祖國最西部的冰雪高原,向著印度的列城逶迤行進。彌漫的風雪中,人們牽著馬和駱駝艱難跋涉。一個個險峻而又光滑的冰達板上,緊緊抓著馬和駱駝的尾巴緩慢通過的馱運大軍,構成了一幅悲壯雄渾的、讓世代中華兒女為之贊嘆的歷史畫卷。

對絕大部分初涉高原的馱運者來說,最大的危險是大雪過后無跡可循的道路和不少人畜勉強可通過的懸崖峭壁,稍不留神就會發生人畜失足傷亡的情況。第一小隊離開葉城兩個星期到達喀喇昆侖山口時,趕上了連續3天的大雪,有4匹馬和1峰駱駝相繼掉進了溝壑,3名馱運隊員死亡。其中年齡最大的35歲,是祖籍湖南的喀什漢族青年;最小的17歲,是烏孜別克族的小伙子。20世紀90年代初,在喀喇昆侖山口,我邊防官兵還看到記載3人姓名的墓志碑。

由于當時新疆地方政府規定是以死亡的馬匹和駱駝的尾巴為依據進行相關補償的,有些馱運人員就是在下到溝里割取馬尾巴和駱駝尾巴時摔死的。第八小隊的馱運者熱合買提回憶:僅他們這個小隊就有4人遇難,其中兩人是下到溝里割取馬和駱駝的尾巴時,再也沒有上來。當時新疆地方政府規定的遇難人員撫恤標準是:每個家庭可以得到10袋小麥的補償;損失1匹馬和1峰駱駝的,則分別以3只和2只羊的標準核銷。

馱運大軍中,還有少數的家庭隨營。他們是那場悲壯跋涉的歷史長河中泛起的溫馨浪花,是中華民族固有家庭觀念的絢麗折射。雖然每個小隊出發時,都有嚴格的要求和進行必要的人員清點,但由于種種原因,特別是受親情、愛情、真情的左右,馱運大軍中還是出現了全家老小齊上陣的特殊現象。

當年第十五小隊負責人買買提·艾山50多年后講到全家人參加大馱運的經歷時,還是一副款款深情的樣子:時年23歲的他,是和妻子、孩子一起,從北疆的伊犁來到喀什投奔姑姑的。沒有想到他們來到喀什后的第二年,姑姑就因病去世了,姑父不久重新組建了家庭。買買提·艾山一家3口舉目無親,硬是靠著誠實、堅韌、頑強,在喀什扎下了根,開了間染房,擁有了一個屬于他們自己的小天地。得知馱運抗日物資的消息后,買買提·艾山不僅報了名,還被指定為最后一個梯隊的負責人。“妻子和孩子知道我要上山到國外去,而且一去就是兩個多月,說什么也要一起走。再說,我也擔心這兩個月她們會發生什么意外,舍不得把她們留下。離開葉城的時候,我就告訴隊友,她們是到沿途的山里去看望一個親戚的。可出發后沒有幾天,娘倆就和大伙兒混熟了,休息的時候給大伙兒燒水做飯,遇到感冒發燒的隊友,就主動熬一些姜湯讓他們喝,后來大家說什么也不讓她們去看望親戚,她們也就逐漸擁有了正式隊員的身份。”

談到當年列城之行,買買提·艾山還難得地流露出維吾爾族商人特有的精明:“我們不僅運回了亟需的抗日物資,還買回了4麻袋的染料,足足用了3年。”

根據一些原始史料和不同當事人的回憶,比較確定的是:最少有5戶維吾爾族、2戶塔吉克族、1戶柯爾克孜族全家出動,參與了當年馱運抗日物資的壯舉。而且,這些家庭全都完整無損地返回到了祖國的邊陲重鎮葉城,他們是那場創造了無數奇跡的“大馱運”中又一個不可思議的壯舉!

列城笑迎遠方客中華文明醉高原

背景:列城是中世紀活躍在克什米爾一帶的拉達克王國的首府,是古印度文明和中華文明、西方文明重要的“交融點”,也是東亞、南亞、中亞貿易的一個重要驛站,印度教、藏傳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在這里錯落分布并和諧相處。歷史上的列城,作為商埠要地一直保持著相對的繁榮,我國漢代將軍李廣利、唐代高僧玄奘法師都曾在這里駐足。夏秋季節,我國新疆、西藏的一些少數民族群眾,時常三五成隊地乘馬、駱駝和牦牛來到這里進行易貨貿易,換取一些茶磚、鹽塊、火柴、各種顏色的染料等日常生活用品。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后,根據國民政府指示,新疆、西藏均進行了全面封邊,列城也因此而逐步變得蕭條和荒蕪。

藍天下飄過的朵朵白云優美而典雅,總是讓過往的行人凝目眺望;清澈見底的印度河河谷,寒帶、溫帶、亞熱帶的植物在這里共生共榮,讓人不得不贊嘆大自然的博大和包容;充盈著魚兒、鳥兒的湖泊濕地生機盎然,特別是那些長相各異、大小懸殊,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雜居和嬉戲的鳥兒,給人躍躍欲試的遐想;花比人高、人在花中的章拉山挺秀而峻拔,爛漫中使人有一種自然之子的強烈意念;穿著西服、長袍、喇嘛服的男子和蒙著面紗的婦女祥瑞而恬靜,使每一個初來乍到的人都有一種少有的和諧和大美的心靈震撼。這就是一個高原山城的真實景觀,這就是1944年夏秋之交的列城。

作為南亞、中亞和東亞的重要商埠,住在列城的人是不會放過任何商機的,善于經商的列城人總會把每一次商機把握得恰如其分,發揮得淋漓盡致。

1943年的10月,得知援華抗日的物資在伊、蘇邊境受阻的消息后,列城商界一些主要頭面人物,便紛紛相約來到新德里,分頭做當地華人和僑領的工作,力陳從列城轉運的可行性、可靠行,并誠懇希望僑領們多多通融。取得初步進展后,他們又通過這些僑領或通過僑領牽線,直接面見正在新德里具體負責此項工作的中方人員。

1944年1月中旬后,由當地僑領介紹的列城商人,一波接一波地來到新德里的我國“印伊運輸處”,探尋開通“列城―葉城”馱運商路的確切消息。據當時我方工作人員回憶,“整個春節都是在緊張接待中度過的,常常是這批列城的商人還沒有送走,又一批的新來者就已經在門外等候了。而且這些列城商人個個能言善辯,非要你給一個明確答復才肯離開,這就加大了接待的難度,使得每一批商談的時間都很長。”執著的列城人,硬是以這種熱情和真誠鋪就了自己的商貿坦途。

1944年3月,當中方人員開始正式研究和規劃由列城轉運抗戰物資的時候,還在新德里的列城商人便采取接力式“烽火驛站”的方法,馬上與他們在錫金、不丹、尼泊爾、阿富汗和印度國內其它地方的商戶聯系,要求他們帶上最多、最好的商品,迅速趕赴列城集結。

由于當時通訊條件限制,還發生了這樣一件有趣的事:列城商人賈亞拉南發電報通知加德滿都的商戶宰普辛格,辛格又以電報通知新疆喀什的商人尼亞孜。最終當尼亞孜隨著駝隊來到列城并見到辛格和賈亞拉南的時候,3人都會心地笑了,因為電報里講的只是需要的商品,沒有講清商品準備賣給誰,好在尼亞孜心里有數,這才避免了一場更大的誤會發生。

1944年5月,在我國“印伊運輸處”工作人員和所有馱運物資到達的時候,春寒料峭的列城已經是云集八方來客,人潮涌動,商機滿滿。錫金的干果、茶磚、鹽塊,不丹的藥材、手工編織品,尼泊爾的皮貨、毛貨、風干肉,阿富汗和中亞一些國家的土布、圍巾、服飾、面料,以及來自印度各地的咖啡、米面、糖果、染料、手表、鬧鐘等,都在小小的列城開戶設店。英國駐列城的“專員府”還把存放已久的世界各地的名煙、名酒、各類化妝品、金銀手飾這樣一些高檔商品投放市場。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平時常住人口只有5000多人的列城,由于迅速涌入的流動人口,已經達到飽和的24000多人。

1944年8月和9月,沉寂蕭條了7年之久的列城煥然一新。市中心東西走向的兩邊商業街,各自向外擴展了500多米。新崛起的店鋪和原有的老店鋪,都用中國人喜歡的紅色和綠色進行了粉刷。列城最重要的標志“王宮”(完全是拉薩布達拉宮的“微縮”,“王宮”的最高掌權者叫“土王”,當時的“土王”和列城所有喇嘛都信奉黃教——藏傳佛教的一種,敬仰班禪大師),用金粉、銀灰進行了精心的修飾,宮內的藝人把重新彩繪的歷代班禪大師的畫像,莊重地懸掛在宮內的正中央。自元朝以來歷代中國中央政府對“土王”的封印和賞賜,沿著歷代班禪大師畫像呈圓形分布,金碧輝煌和琳瑯滿目,給初到“王宮”的國人深深的震撼。

有意思的是,當時英國駐列城“專員府”的大門前,也貼上了中國人的對聯:“國難當頭華夏兒女勇敢擔當,抗戰救國炎黃子孫責無旁貸”,橫批是:“列城笑迎遠方客”。

“專員府”對面的廣場上,掛起了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紅燈籠,不少燈籠上還貼著中國人熟悉的一些格言條幅,像“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等,都是一語多關,給你無盡的遐想。

移居列城的中國人(以藏族居多,也有少量的維吾爾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和漢族)更是欣喜若狂,激情中亦不乏周到和縝密。20多家華人商鋪里,米、面、油和各種副食品全都是8折優惠后的統一價格,10多個堆積如山的飼料、草料供應處更是打出了5折優惠的橫幅。

先期到達列城的“印伊運輸處”的工作人員回憶,進入9月份后,陳積多年的麥草、玉米干和各種豆類柴禾,都被列城的華人搶購一空,“克隆”成一包包、一捆捆、一袋袋、一筐筐等量齊觀的現成飼料。華人居住較為集中的“喀什巷”,僅露天的烤馕、烤餅店就新增了好幾個,專門為馱運人員新開的拌面館、抓飯廳也有七八家。而且這些店、館、廳,都順帶銷售一些糖果、香煙、火柴等日雜百貨。這時的列城,可以說已經是“萬事齊備,只待馱運人員光顧了”。

1944年9月23日,首批馱運隊伍到達的當天,2萬多人的列城(大部分都是臨時經商的流動人口)鼓樂齊鳴,歌舞激蕩,彩旗飄飄。在象征著神圣、莊嚴的列城“王宮”前廣場,1萬多名熱情奔放的列城人、商人和移居當地的華人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

首先是英國專員、“土王”和200多位喇嘛一起,以藏傳佛教的最高禮儀,為遠道而來的中國客人祈福;緊接著,專員、“土王”和此次馱運的中方負責人先后登臺講話。專員著重講了中英、中印都是同盟關系,唇寒齒亡,需要相互理解、幫扶和支持。“土王”則對列城作為此次大馱運的中繼站感到光榮和自豪,他特別希望中國政府和新疆、西藏地方當局不要輕易“封邊禁商”。因為商興國強,商衰國亡;商通一通百通,商衰一衰百衰。新疆納入祖國版圖2000多年的歷史,充分印證了“土王”這些話語的哲理性、正確性。漢唐時期,由于當時世界上最長的、縱貫歐亞的商道“絲綢之路”(漢朝和唐朝最為繁榮的時期)的推動,整個西域大小36國,個個國富民強。后來當海上貿易逐漸取代了“絲綢之路”這個陸地通商樞紐的地位后,這些國家也大都消亡了。同樣,“絲綢之路”塑造了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兩個發展時期“大漢”和“盛唐”。我方由陸振軒(馱運行動總負責人)發言致謝,他主要是感謝印度政府、感謝英國駐印軍事當局,特別是感謝列城各族人民群眾對我方這次大規模馱運行動的支持。陸振軒還即興吟誦了一首詩《永遠不會忘記》:

“我們來自龍的故鄉,

相聚在一處風光秀美的高原天堂,

熱情的列城人喲,

給了我們勇氣和力量;

我們來自龍的故鄉,

走進一個陌生而又熟悉的地方,

真誠的列城人喲,

是我們魂牽夢繞的心靈海洋;

我們來自龍的故鄉,

融入一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土壤,

豪邁的列城人喲,

讓我們今生今世永遠難忘。”

歡迎儀式結束后,開始了絢麗多彩的文藝演出。世代生活在列城的拉達克人(講烏爾都語,信奉伊斯蘭教),以輕捷明快而又略顯幽默滑稽的獨舞,引得在場的所有人員、包括征塵未洗的馱運人員發出陣陣歡笑;已經融入當地生活的藏胞,則以沉雄剛健的集體舞,表現出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中的那種特有的大團結韻律,讓馱運人員激動得熱淚盈眶;來自周邊國家的商人,也都情不自禁走上舞臺,以異域民族特有的文化節律,在馱運人員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跡;我方的一些少數民族群眾也即興進行了歌舞表演。

整個歡迎儀式從下午4點持續到深夜,馱運人員和當地群眾都是邊啃干糧、邊喝水,參加完了整個活動。歡迎儀式結束后,馱運人員按照5―7人一個簡易帳篷,來到印度河畔依次安營扎寨。那個晚上,不少馱運人員是在一種難以言狀的極度亢奮中,度過在列城第一個不眠之夜的。

第二天,天還沒有亮,馱運人員整齊規范的帳篷前,就聚集了大批好奇的列城人。簡單的噓寒問暖之后,一些商販便開始采取“游擊式”行銷方法,出沒于一個個帳篷之間,我方人員雖然都很累,有些甚至還在被窩里,但聽著商販的介紹,看著自己過去從未見過的東西,好奇、驚喜和愜意全都寫在了臉上。不少馱運人員把為數不多的銀圓甚至隨身攜帶的衣物,全都購買和兌換成了日用百貨。少數有錢者,更是大包、小包地購買一些緊俏和奇缺的商品。

列城人和遠道而來列城的他國商人,終于得到了他們憧憬已久的豐厚回報。在新疆南部的一些地方,直到二十世紀的五六十年代,這次大馱運附帶的一些國外商品,還充斥于民間店鋪。

根據馱運組織者的要求,每一批裝載好抗戰物資的馱運人員都要列隊來到“王宮”前的廣場,舉行“中國式”的告別活動。首先,由本批次的領隊代表所有中方人員向列城各界表達謝意,并向專員、“土王”和列城各界的代表獻上潔白的哈達。其次,我方馱運人員集體朗誦誓詞,大意是:外敵入侵,國家危難;我等男兒,誓死報國;馱運物資,強我軍隊;驅逐日寇,復我河山。

馱運行動主要組織者劉宗堂老人回憶:“雖說參加馱運的人員絕大多數人目不識丁,但大家都把誓詞背誦得朗朗上口,每次朗誦時,總有一些人哽咽落淚,表現出對國家和民族的深深熱愛。”不少當年的親歷者都講到,為了背誦誓詞,馱運行動的組織者想了好多辦法,比如集體領背、分組教背、結對幫背、飯前飯后練背,更多的則是晚上休息后大家以帳篷為單位默背和群背。有時已經是深夜一兩點了,不少帳篷還是傳出朗朗的背誦聲以及由此引發的歡笑聲。

最后,是參與馱運的所有人員,分別以本民族的最高禮儀展開各種活動,其中漢族的祭天,藏族的跪拜和維吾爾、塔吉克、柯爾克孜幾個主要少數民族的禱告尤為壯觀。雖然形式各異,但都有期盼平安回家的本意。

到第三批馱運人員進行告別活動時,看似繁榮的列城已經很難找到哈達了,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馱運活動結束。第五批以后的告別活動的所有哈達都是由馱運人員直接從新疆攜帶。

由于告別活動具有厚重的文明、文化成分,著迷的列城人越來越多地參與進來,每次當我方不同民族的隊員依次開展活動時,總有一些熱情的列城民眾頂禮膜拜地跟在后面效仿。越到后期參與的列城民眾就越多,常常是只看見虔誠用心的民眾,而很難尋覓到我方隊員的身影,因為數倍于我的民眾,總是將隊員們包圍得水泄不通。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到達列城的馱運人員,一般都要休整5天左右,主要是少數病號的簡單康復,補充一些食品給養,進行一些簡單易貨貿易。為了活躍精神生活,也為了始終保持最佳的心理、生理狀態,每批留宿列城的馱運人員都自發地開展了一些文娛活動,其中集歌舞于一體的篝火晚會成了大家的共同選項,幾乎每批都搞。一些少數民族群眾雖說文化程度不高(絕大部分都不識字),但跳起舞來輕松自如,人人都有兩下子,有時深夜一兩點鐘大家還是熱情不減。

一些舞藝精湛的少數民族小伙子,甚至因此獲得當地年輕女性的青睞。在第四批馱運隊伍中,就曾發生了這樣一個故事:列城頗有影響的一位士紳的女兒阿米娜,看上了一位能歌善舞的柯爾克孜族小伙子克賽江。當家庭殷實的阿米娜向家境一貧如洗的克賽江第一次吐露真情時,這位頗有人緣的小伙子竟以為自己闖了大禍,嚇得當場暈倒。后來,阿米娜和其父母執意隨同馱運人員一起來到了新疆的阿圖什,并在當地為兩個年輕人買房置產,成家立業。看著兩個年輕人步入了幸福的婚姻殿堂,來自異國他鄉的兩位老人這才啟程返回了列城。

新疆和平解放前夕,阿米娜和克賽江輾轉回了列城,后來又追隨老人去了印度的孟買。2006年10月,85歲高齡的克賽江和82歲的阿米娜帶著兒孫,回到阿圖什探親。看著曾經寄托著他們憧憬和夢想的故鄉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克賽江感慨萬分,整天拉著老伴到處轉悠。臨別時,老人帶著一大包兒孫們到處搜集的有關“大馱運”的史料,說是要在印度孟買開一個展館,為發展中印兩國人民友誼做些實實在在的事。

凄美悲壯回國路英魂永駐昆侖山

背景:出葉城西南80多公里,就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昆侖山、喀喇昆侖山。這里沒有春天和秋天的感覺,只有夏天和冬天的明顯區分,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其中,每年夏季只有短暫的6、7、8三個月。9月下旬以后,紛至沓來的一場場大雪,更使得這片亙古高原逐步進入嚴寒的冬季。大雪籠罩的高原,由于自然光和作用的明顯減弱,原本缺氧的氣候情況較之平時更加嚴重,人畜的抵抗能力明顯下降。我國和世界一些權威的高山、高原研究成果都表明:冬季人在高原的發病率是短暫夏季的3倍,家養牲畜的發病率則比平時增加60%以上。冬季的高原由于大雪的覆蓋,活動不便,自然條件下的人畜意外死亡率也比平時高出2-3倍。

“上山難,下山更難;到列城難,離開列城返回葉城更難”,這是當年參加馱運的人們最深切的感受。親歷了“大馱運”全過程的楊再明老人回憶:馱運行動分為三個大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5個以上的馱運小組并由“印伊運輸處”的工作人員統籌協調。

1944年9月到11月為第一階段;1945年5月到6月為第二階段;1945年7月到9月為第三階段。三個階段共同面臨的最大困難是,馱運途中一些必經路段被大雪覆蓋。

由于途中大部分地區都是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一年四季都下雪,一位叫王江濤的馱運經歷者曾將這種情景寫成了打油詩:“抬頭蒼茫雪,低頭雪重重,人在雪中行,雪在人中舞,只有人和雪,誰知無路苦。”

可以說,無跡可循、無路可走的窘境時刻考驗著馱運人員的智慧、勇氣、膽量和意志。尤其是第一批人員,帶有探路、開路的性質,比較艱難,緊隨其后的幾批相對好些。第六批后危險系數又明顯增大,主要是因為隨著天氣越來越冷,踩出來的路在經過大雪反復覆蓋后,變得更加光滑,稍有不慎就會“馬失前蹄、人落溝壑”。

一些記載當年馱運歷史的資料顯示:從列城返回祖國葉城的途中,整個馱運大隊人畜平均傷亡10%左右,而第一批和最后幾批的傷亡則都在15%以上。由于馱運的是抗戰急需的物資,中央政府和新疆地方政府都有明確要求,無論出現任何情況都要保護物資的完好無損。這樣,就出現了為搶救物資的一些次生傷亡。

在第三批馱運隊伍中,就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兩位漢族同志在搶救掉入溝底的藥品時不幸身亡,全隊人員費盡周折才將兩位同胞的尸體和藥品弄了上來。由于天馬上就要黑了,大家擔心趕不到下一個食宿點,就以“坐姿”將兩位同胞的遺體安放在一個緊挨著路邊的雪窩里(當事者后來回憶,主要是擔心其它動物再度傷害尸體,坐姿可以起到遏阻的作用),并留下姓名、年齡和請求后續隊伍處理安葬的條幅。由于第四批和第五批到達存放兩位同胞遺體的時間點不好,急于趕路,沒有歇息便都匆忙過去了。直到第六批趕到的馱運隊伍才發現了這個情況,這個時候兩位同胞就像兩尊雕塑一樣,身體已經完全僵硬。120多位馱運人員用了兩個多小時安葬了兩位同胞,并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儀式。

參與馱運總結工作的馬志德,在其20世紀90年代的文章中披露,還有13位上山時就不幸遇難的各族同胞(4人是漢族,其余9人都是新疆少數民族群眾)也是在馱運人員下山時就地安葬的。他們留給人們最后的、也是永恒的記憶,全都是一個個永不瞑目的雕像,因為他們全都和冰雪融成了一體。

馱運人員絕大部分都是新疆南部的少數民族群眾,但他們卻表現出軍人般的剛毅和堅強。馱運第八隊離開列城時已是深秋季節了,隨后不久又碰上了持續一個星期的綿綿大雪,整個喀喇昆侖山、昆侖山成了一片銀白色的世界,原先成形的簡易路面這個時候已經很難分辨了。為了不耽誤和影響后續隊伍的行動,上級要求該隊克服一切困難,按預定計劃執行。帶隊的卡德爾(新疆喀什公路局一位維吾爾族職工)臨時調整隊形,由經驗豐富的2名塔吉克族和1名柯爾克孜族馱運人員,帶3峰駱駝組成先遣隊,主要是摸清路況,標識出可供后續隊伍安全通行的通道,3人原來馱運的物資則交由其他人員分擔。

接受任務的3位少數民族同志沒有任何怨言,簡單帶了些食品和御寒物資后便匆匆上路了。2個小時后,大隊人馬沿著有跡可循的路標緩慢跟進。這種通暢的情況一直持續了15天。第16天的中午,大隊人馬翻過距離葉城最后一個海拔4500米以上的山峰麻扎大坂后,路標突然沒有了,而此時的麻扎距離目的地葉城只剩下不到4天的路程。

人們在探查路標的同時,也在四處尋找保佑了大伙兒一路平安的3位同事。4個小時后,就在大隊人馬歇息的右下方溝壑里,人們發現了被積雪掩埋的3位同胞的遺體,他們相互交織在一起,緊緊擁抱著,牢牢抓著對方的衣服。

參與了這次營救的王桂山老人回憶:溝壑四周到處都是手扒的道痕,從溝底向上3米多高的左前方還保留著縷縷血跡。可以看出:他們是在一人不幸掉入溝壑后,其他兩人先后下去營救時一起遇難的。先下去營救的人是想讓對方踩著自己的肩膀爬上去,第三個人則是想進行接應,整個營救活動由于突如其來的暴風雪而功虧一簣,3人不幸全部遇難。后來清理遺體時,人們用了整整1個小時才將他們3人剝離開來。真可謂“跨國馱運見真情,生死相依永不分;為求抗日不言悔,雪山有幸埋忠魂”。

回家的強烈意愿成為隆冬時節馱運大軍一種無形而又巨大的精神支撐力量。同樣,“大馱運”也在無數參與者的心靈播下了更加強烈的家庭觀念。從記錄當年馱運活動的相關史料來看,已婚人員的精神狀態比未婚人員普遍要好,年長的人員較之年輕的隊員意志更為堅強,家庭和睦幸福的馱運者,相對家庭緊張或辛酸者更加自信。

馱運七隊參加者楊天勝,半個多世紀后回首當年的經歷時,一連講了5個“最想”:“最想聽到長輩的訓斥,當你在一片冰雪的世界里為道路傷透腦筋的時候,你才真正明白小時候長輩訓斥的善意,他們是想讓你步入正道,少走彎路;最想看到妻兒的笑臉,風雪彌漫的高原之夜,無論你是坐在臨時挖掘的雪窩里避風,還是依靠在馬和駱駝的背取暖,妻子、孩子總是出現在你的腦海里;最想吃到家人做好的熱乎乎的飯菜,兩個多月的高原顛簸生活,一想到平常家中就餐的情景,你就會動情,你就要掉淚,就有一種說不出的渴望和期望;最想見到兒時的好友,陌生的環境最能勾起兒時的好奇和幻想,特別是在你面對大自然感嘆力不從心的時候,那些刻印在腦海里的一個個玩童,總會在眼前浮現,給你一種精神的慰藉;最想到田地里去耕作,整天見不到一個人,看不到一個動物,甚至聽不到任何生命的聲音,除了冰雪還是冰雪,這個時候你能不想念溫情而又多彩的田園生活嗎?這個時候,那綠油油的麥苗,遮天蔽日的玉米地、高粱地,再加上四周參天的白楊樹,就像涓涓清泉在你心中流淌。”

正是這種強烈的家庭觀念、家鄉意念,成了馱運人員安全回到故鄉的不竭動力。不少像楊天勝這樣的馱運人員,就是靠著這種精神動力,征服了嚴冬的雪域高原,安全回到了祖國,回到了家鄉,回到了牽腸掛肚的親人懷抱。

艱苦最能折射出無畏者的精神,悲壯總是升華人們的心靈境界。第四批馱運隊伍中柯爾克孜族青年艾爾肯是馱運隊伍中為數不多的幾個“文化人”,無論何時,他總能帶給你開心和幽默。只要一休息,總有許多人圍著他,聽他講神山、圣湖、天女和一些殉道的故事,而每每這個時候,大家會心的笑聲在靜謐的高原總是那樣的親切和愜意。

就是這樣一位深受大家喜愛的年輕人,離開列城后不久就患上了感冒,大伙兒幾次勸說他在沿途幾個條件較好的食宿點休息幾天,身體好轉后再跟著后面的隊伍返回,可他執意不肯,硬是堅持著和隊伍同行。

一個星期后,艾爾肯的病情越來越重,帶隊領導隨即將他從靠后的位置調整到了隊伍中央,便于大家前后都能夠照應他。10多天后的一個中午,當隊伍趕到食宿點時,人們突然發現艾爾肯已經永遠離開了大家。他緊緊依伏在馬背上,雙手牢牢攥著馬的韁繩,挨著馬背的面部被磨得腫脹發青,這就是艾爾肯生命的最后瞬間。

這位堅強的柯爾克孜族小伙子,是為了不打擾大家,強忍著病痛的折磨,堅持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后來在整理他的遺物時,人們發現了他留給自己妻兒的一封信,大意是:我到遙遠的天國赴命去了,如能回來就是真主恩賜我們全家,讓我們有一個更美好幸福的未來;如果沒有回來,那就是真主需要我擔當更重要的責任,你們也應該為我感到高興,我也將在天國的世界里時刻為你們祈禱。真主保佑我的愛妻,真主保佑我的孩子!

也是在馱運四隊,還發生了這樣一件事:23歲的塔吉克族青年玉素甫因為患病,在一個叫溫泉的歇息點休息了1天后,獨自一人趕著馱運物資的4匹馬和3峰駱駝,向著葉城的方向行進。由于大雪覆蓋了路面,玉素甫在迷失了方向的情況下,歷經1個半月終于走出了雪山高原。

回到葉城的時候,只有馬背上、駝背上的物資可以證明玉素甫“馱運者”的身份,蓬亂的頭發幾乎蓋住了他整個面部,胳膊和雙腿在殘缺不全的棉衣、棉褲中時隱時現,嚴重沙啞的聲音讓人根本聽不清他在講什么,特別是長期暴露在外的、浮腫得像西瓜一樣的雙腳,誰看了都有一種說不出的悲傷和辛酸,連在葉城等待他的父母、妻兒都不敢相信,眼前的人就是他們日思夜想的玉素甫。

原來,身陷雪山之中的玉素甫,硬是靠一些凍死的野獸為食,在冰天雪地的高原堅持了一個多月。當他最終走出雪山看到村莊的時候,這位堅強的塔吉克族青年興奮得一下子暈倒了。后來,是村里的維吾爾族老鄉把他和馱運物資送回了葉城。

“面對惡劣的自然,人的力量有時候是那樣的渺小,我們這些經歷了‘大馱運’的幸存者,至死也不會忘記高原歷險的日日夜夜。”參加了馱運九隊的吳雨生老人如是說。在喀喇昆侖山最險峻的一個“老虎口”,馱運九隊被大雪圍困了6天,馱運的人由于都在列城買了些隨身攜帶的干糧(主要是餅干和各種餅子),勉強可以維持,而馬和駱駝的飼料由于儲存在沿途各食宿點,只能被動挨餓。

到了第5天的時候,饑寒交迫的馬和駱駝竟然想盡一切法子抖掉身上馱運的物資,企圖集體逃逸。一向溫順服帖的馬和駱駝,這個時候全然不顧主人的指令,發瘋似地吼叫、奔跑,而且不時對靠近的人們施以反擊。為了治服帶頭滋事的幾匹馬和駱駝,十幾位經驗豐富的“放牧者”輪番上陣,有的跳上馬背后又被馬摔下來,有的摔了下來后又躍了上去。最后的結果是:馬和駱駝都被治服了,但人們也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有兩位馱運者被馬踩傷后死亡。這場特殊的“人畜之戰”,讓所有的當事者終生震撼。

在吳雨生和許多依然健在的老人心里,當年遠赴列城馱運抗戰物資所創造的幾個民族之最是最值得他們一生驕傲和自豪的:(1)它是我們民族歷史上,在海拔最高地區秋冬時節一次規模最大的集群活動;(2)它是我們民族歷史上,在海拔最高地區規模最大的一次跨國運輸;(3)它是我們民族歷史上,在海拔最高地區馱運軍事物資最多的一次壯舉;(4)它是我們民族歷史上,在海拔最高地區少數民族群眾出動最多的一次艱苦征戰;(5)它是我們民族歷史上,在海拔最高地區自愿為國家效力的、人數最多的一次偉大實踐;(6)它是我們民族歷史上,在海拔最高地區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軍事運輸;(7)它是我們民族歷史上,在海拔最高地區組織機構最小(交通部下轄的“印伊運輸處”)、組織者職務最低(“印伊運輸處”副處長陸振軒)、但影響很大的一次戰時補給行動;(8)它是我們民族歷史上,在海拔最高地區非機械運輸數量最大的一次成功嘗試。

1944年10月15日,馱運第一分隊總計173人,攜帶裝載各種抗戰物品的350匹馬、50多峰駱駝,在馱運行動總負責人、“印伊運輸處”副處長陸振軒(1944—1945年,曾任新疆公路局局長,解放后任廣州外語學院教授)的帶領下,從印度列城啟程開始了艱難的返回之旅,并于當年11月10日到達祖國新疆的邊陲重鎮葉城。

1945年8月17日,抗戰勝利后的第三天,馱運抗戰物資的最后一個分隊在歐翔墀的率領下,到達葉城。馱運大隊累計運回的物資有:汽車輪胎4500套(含后期追加的100多套);軍用布匹1200包(含其它呢料、面料);汽車油袋850多件,汽油、機油、柴油43000多公斤;各種汽車零件450多箱、34000多個;醫療器械380多箱、23000多個(件);通信和照明器械250多箱、3700多個(件);各種子彈120多萬發。后來,這些物資,除部分留給新疆地方政府外,絕大部分被西北戰區由蘭州派汽車從葉城拉回內地,分配到全國各個戰場。

至此,持續了一年多的“列城―葉城”抗戰物資大馱運,蒼雄有力地畫上了歷史句號。

歷史總是以它的厚重震撼人心的,歷史也總是以它的壯美而光芒四射的。作為一名在新疆工作和生活了30多年的軍人,每當看到、聽到有關今天在昆侖山、喀喇昆侖山為國守防的軍人無私奉獻事跡的時候,我就想到當年參加“大馱運”的新疆各族人民群眾,他們在環境那么惡劣、條件那么簡陋、生活那么困難的情況下,承擔起了民族的重負,創造了讓我們今天后人難以置信的奇跡。他們是我們民族的英雄,他們都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他們堅韌頑強的意志品格在雪域高原鑄起了一座座讓世代華夏兒女仰慕的豐碑!讓我們記住那些參加了“葉城―列城―葉城”抗戰物資大馱運的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兒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女人呻吟在线观看| 51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手机观看 | 色婷婷成人| 99久久精品国产综合婷婷| 欧美一级黄片一区2区| 国产天天射| 久久福利网| 国产一二视频|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922| 国产第二十一页| 视频二区国产精品职场同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深田咏美| 激情无码字幕综合|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欧美国产视频| 国产一级小视频| 99视频全部免费| 国产91特黄特色A级毛片| 国产色伊人| 色吊丝av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不卡永久免费| 国产精品乱偷免费视频| 在线亚洲精品自拍|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欧洲美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本大道在线|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中文字幕1区2区| 911亚洲精品| 欧美α片免费观看|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视频| 婷婷色在线视频|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色九九视频| 亚洲成肉网| 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 91亚洲精选| 91青青草视频| 亚洲天堂久久久| 国产亚洲精品va在线| 免费看的一级毛片| 色窝窝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青草热| 欧美亚洲第一页|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综合不卡|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毛片手机在线看| 欧美成人日韩|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 日韩人妻精品一区| 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 亚洲精品第一在线观看视频| 一区二区午夜| 草逼视频国产| a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日本午夜三级| 日韩成人在线一区二区| 嫩草国产在线| 精品国产免费第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伊人电影| 女人18毛片水真多国产| 又黄又爽视频好爽视频| 色婷婷成人|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 美女潮喷出白浆在线观看视频| 99热精品久久|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91视频首页| 国产精品露脸视频|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爽爽影院十八禁在线观看| 亚洲美女久久|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欧美另类第一页|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日韩小视频网站hq|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