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青海民間節令中的“花兒”會

2010-12-31 00:00:00羅秀紅
群文天地 2010年7期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由于自然地理環境、社會歷史發展的不同和風俗習慣的差別,青海各地形成了眾多的具有特色的民族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青海民間有的節日,有官方規定的節日,也有民間的、傳統的節日,還有一些是有廣泛群眾參加的宗教節日。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

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里,就有可以隨時隨地參加“花兒”會。青海民間節令中的“花兒”會主要有:二月二“花兒”會、擂臺賽“花兒”會、雞蛋會“花兒”會、四月八“花兒”會、端午節“花兒”會、五月十三“花兒”會、六月六“花兒”會、七月會“花兒”會、立秋節“花兒”會、中秋節“花兒”會、九月九“花兒”會、射箭“花兒”會等。

二月二“花兒”會。民諺曰:“二月二,龍抬頭。”農歷二月初二前后是廿四節氣之一的驚蟄。據說經過冬眠的龍,到了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驚醒,便抬頭而起。所以古人稱農歷二月初二為春龍節,又叫龍頭節或青龍節。青海民間的農歷二月初二習俗中,家家炒吃大豆(蠶豆)、豌豆、小麥等等。據說,這一天人們往往會聽到雷聲,起初聽到的人,立即把肚皮揉一揉,認為這樣肚子不痛。炒吃麻麥的意思是,各類糧食冬休之后,開始入土發芽。民謠曰:“二月二,咬蟲兒。”這一天將蠶豆〈大豆〉炒熟食之,預示消滅害蟲,豆麥豐收。

青海河湟等部分地區于這一日抬上社火中的龍燈到龍王廟朝山,謂之“龍抬頭”,預祝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閨中常作彈豆之戲:其法以二豆撒桌上,以小指在二豆間虛劃一下,以示二豆間有距離,即以拇指彈之,兩豆相碰則贏,彈空則負,以得豆多寡為樂。

二月二,相傳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稱“土地誕”。為給土地公公“暖壽”,有的地方有舉辦“土地會”的習俗:家家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此俗現在逐漸淡化。在互助威遠鎮等地出現了以“花兒”會的形式慶祝節日,如二月二物資交流“花兒”會等。

擂臺賽“花兒”會。互助縣威遠鎮,每年農歷二月二、四月八都要舉辦唱擂臺賽“花兒”會。據史料記載,宋代以前,威遠鎮一帶叫“諾術斗”(土語意為森林地區),宋時改稱“牧馬營”,為軍事要地,是兵戎活動頻繁之區。打擂臺之俗約始于宋代,流傳至今。其內容形式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變化,近代以來的擂臺會主要是演秦腔戲來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一種祭祀求神活動。除唱戲外還進行物資交流以及轉輪子秋、跳安昭舞、賽馬、摔跤、武術表演、唱“花兒”等文體娛樂活動。二月初二節叫擂臺會,在節日里主要進行賽馬、摔跤,比武等體育活動,還進行“花兒”演唱擂臺賽等傳統娛樂活動。

雞蛋會“花兒”會。這是每年農歷三月三、三月十八、四月八,大通、互助一些地區舉行的傳統廟會。趕會的人都帶許多熟雞蛋,在會場上敲擊作戲,被敲破者將蛋送給贏家取樂。所以人們習慣地叫做“雞蛋會”。廟會上給龍王、三霄娘娘等神獻牲酬祭;請法師誦經,跳法師神舞,以避禍驤災。趕廟會的人一則上香、供燈、敬香錢,以還神靈保佑之心愿;二則春耕之余娛樂歡慶一番。遠近土、藏、漢各族群眾蜂擁而至,摩肩接踵,絡繹不絕。會終人散,則見會場上鋪滿白花花蛋殼,如同下了場冰雹,群眾認為這樣便能禳解雹災。據傳這“雞蛋會”是明代嘉靖年間,因一次春天的雹災而舉行的,留下廟會打雞蛋禳災之俗,迄今已有400余年歷史。在“雞蛋會”上可隨時聽到“花兒”演唱。

四月八“花兒”會。民間相傳此日是佛祖釋迦牟尼的生日,為浴佛節。也為紀念目連(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救母。目連的母親,由于遭受冤屈,被關在牢獄中。目連每餐燒了飯菜送去,都被那個窮兇極惡的看守奪走吃盡。在萬分焦急中,目連想出一招,到山上采摘來烏飯葉,把它搗碎取汁,將米飯在汁水中染黑,然后煮成烏飯送到牢中。看守見到這黑不溜秋的米飯,掩鼻而過。目連之母,依靠孝子送來清香而有營養的烏飯,一直堅持到出獄。青海的“四月八”就是以目連救母的事跡,教育后人,孝敬母親。這一天,各地寺院、廟觀還要曬經、曬佛。西寧城北門外舊有菩薩樓。這一天,巫神持一種單面羊皮鼓即“揭鼓”,口中念念有詞,舞將起來,娛神“跳梆梆”。諸小學生則哄鬧曰:“四月八,放了罷,不放也罷,書包夾上了浪(意即游玩)走吧!”在青海逐步轉化為以“花兒”會的形式慶祝節日,如西寧鳳凰山“花兒”會、互助白馬寺“物資交流花兒會”等。“正是杏花四月天,/燕子兒飛在云端;/你但是實心我喜歡,/配成個美滿的姻緣。”通過四月八“花兒”會,人們在春光明媚的景色中,對生活充滿了無限的希望。

端午節“花兒”會。農歷端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紀念屈原,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后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蛟龍。民俗謂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棕子節。

這時青海正值牡丹、芍藥先后開放之際,家家在大海碗中,獻上幾枝牡丹,花瓶中插上芍藥(插前將花莖端用火燒焦),并倒酒于大海碗中曰:“酒醉的牡丹,火燒的芍藥”。大概這種方法可以延長花時的緣故,因此獻花之家,國色天香,蓬蓽生輝。青海不產菖蒲,則以楊柳插門代之,庭院中吊上幾只紙葫蘆以“辟邪”,曰“瘟葫蘆”。端午節家家要吃棕子、棗糕,飲“雄黃酒”,給小孩用“雄黃酒”點額、耳鼻,以防“五毒”——各種害蟲。屋內香爐中點燃艾葉、側柏葉,水缸中投入蒼術、貫眾等中藥,以消毒防疫。還要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其形多樣:桃子、佛手、蘿卜、八角、石榴、茶壺以及獅、虎、鹿、兔等小動物最為常見,亦有將“五毒”的香包(癩毒蛙、蜘蛛、蛇、蝎、蜈蚣)縫在小孩子的鞋上。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于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近代醫學認為佩香囊有增加人體吞噬細胞之功。端午節夕陽西下之前,西寧等地的婦女們登上城頭,沿著城墻漫步觀賞城內外美好風光,雅興盎然。在青海逐步轉化為以“花兒”會的形式慶祝節日,如樂都水峽“花兒”會、化隆昂思多“花兒”會等。

五月十三“花兒”會。民俗以此日紀念關羽——關圣帝君而舉行廟會。每年農歷五月,人們會很在意農歷十三這天下雨,不管下多少。因為當地俚語:“五月十三磨刀雨,六月初六龍曬衣。”每年這天如果一滴雨未下,那么六月初六這天肯定下雨或陰天。這些氣象民俗俚語是勞動人民在與大自然抗爭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譬如:“正月十五雪打燈,八月十五云遮月。”是說如果正月十五下雪,那么八月十五看不到明月當空的景象,不是下雨就是陰天。這些俚語在當地不下百八十條,而我唯獨在意五月十三的“磨刀雨”。天氣不管如何干旱,一般來說“大旱不過五月十三”,這天不下雨的年頭是十年九不遇的。這天,家鄉父老會說:“關老爺要下磨刀雨呢!”話說關羽奉命鎮守荊州,久無戰事,大刀生銹。東吳設宴,關羽交待周倉備馬扛刀,周倉答道:“將軍久未打仗,大刀已經生銹了,不能使用呀!”“快快磨刀去呀!”“近遭百日大旱,天河無水,怎能磨刀?”原來關羽使用的大刀,名叫“青龍偃月刀”。它是青龍變化的寶刀,每次磨刀時,必須天降大雨,青龍喝夠了天河水,才能顯出威力,鋒利無比。然而,關羽陸口赴會,不帶大刀怎么能行?他著急地說:“難道不能找龍王爺借點水嗎?”周倉說:“天河水龍王爺咋能借給凡人呢?”關羽氣得臉更紅了,他對天大吼一聲:“你不借我磨刀雨,我不準你龍曬衣!”誰知關羽這一聲大吼,驚動了東海龍王。傳說,農歷六月初六是龍曬衣的日子。東海龍王聽說關羽單刀赴會,是為了荊州百姓免遭戰禍,只好借他一場磨刀雨。當夜,荊州地方下了一場透雨,其他地方也連帶下了雨,承了磨刀雨的福,不僅解除了旱情,又避免了一場戰爭,老百姓歡欣鼓舞,說關羽辦了一件大好事。據說,龍王爺答應給關羽借雨后,一直忘了收回成命,所以每年在這個時候都要照例下一場磨刀雨。這場雨如果下在五月十三前后,那末,六月初六一定是個好天氣,是老龍王曬衣的日子。這已成為老百姓觀察天氣、安排農事活動的一個重要標志。

在青海西寧人們爭往城南二里許的南禪寺關帝廟進香,山麓戲樓演戲。戲興方濃,云合雨來,謂之“關老爺的磨刀雨”。許多人一任小雨淋身,不甚走避,圖個吉利。其實從節令說這時已是“夏至”前后,下點過雨,是意料中之事了。在青海逐步轉化為以“花兒”會的形式慶祝節日,如民和東溝“花兒”會、平安三合物資交流會等。

六月六“花兒”會。“六月六,請姑姑”。過去,每逢農歷六月初六,農村的風俗都要請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農歷六月初六,除了是“姑姑節”外,在古代還是另外一個節日,名叫天貺(賜贈的意思)節。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晉國有個宰相叫狐偃。他是保護和跟隨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國的功臣,封相后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干,晉國上下對他都很敬重。每逢六月初六狐偃過生日的時候,總有無數的人給他拜壽送禮。狐偃的女兒親家是當時的功臣趙衰。他對狐偃掌權后的作為很反感,就直言相勸。但狐偃聽不進苦口良言,當眾責罵親家。趙衰年老體弱,不久因氣而死。他的兒子恨岳父不講仁義,決心為父報仇。第二年,晉國夏糧遭災,狐偃出京放糧,臨走時說,六月初六一定趕回來過生日。狐偃的女婿得到這個消息,決定六月初六大鬧壽筵,殺狐偃,報父仇。狐偃的女婿見到妻子,問她:“像我岳父那樣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兒順口答道:“連你我都恨他,還用說別人?”他丈夫就把計劃說出來。他妻子聽了,臉一紅一白,說:“我是你家的人,顧不得娘家了,你看著辦吧!”從此,狐偃的女兒整天心驚肉跳,她既恨父親狂妄自大,對親家絕情,又覺得親生女兒不能見死不救。最后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訴了丈夫的計劃。母親大驚,急忙連夜給狐偃送信。狐偃的女婿見妻子逃跑了,知道機密敗露,悶在家里等狐偃來收拾自己。六月初六一早,狐偃親自來到親家府上,狐偃見了女婿就像沒事一樣,翁婿二人并馬回相府去了。那年拜壽筵上,狐偃說:“老夫今年放糧,親見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來做事有錯。今天賢婿設計害我,雖然過于狠毒,但事沒辦成,他是為民除害,為父報仇,老夫決不怪罪。女兒救父危機,盡了大孝,理當受我一拜。并望賢婿看在我面上,不計仇恨,兩相和好!”從此以后,狐偃真心改過,翁婿比以前更加親近。為了永遠記取這個教訓,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請回閨女、女婿團聚一番。這件事情張揚出去,老百姓各個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閨女,應個消仇解怨、免災去難的吉利。年長日久,相沿成習,流傳至今,人們稱為“姑姑節”。

西寧城中人,久居鬧市,恰在這時,東面的威遠堡(互助縣),西面的丹噶爾(湟源縣),南面的湟中塔爾寺、南朔山,北面的北川橋頭(大通縣)、老爺山(元朔山)、五峰寺(互助)等,都舉行盛大的廟會、觀景、佛事、朝山會、“花兒”會等活動,塔爾寺在這天還有曬佛爺、跳神等活動。人們到這些地方或看風景,或逛廟會,或做買賣,各得其所。故民謠曰:“喝燒酒,走威遠(互助盛產青裸名酒),吃羊肉,走丹噶(湟源為農畜產品交換地),睡熱炕,走北川(大通有煤礦)漫少年(唱“花兒”),走東川(東部農業區)。”在青海逐步轉化為以“花兒會”的形式慶祝節日,如大通老爺山朝山會、西寧鳳凰山“花兒”會、平安夏宗寺“花兒”會、樂都水峽“花兒”會、湟源扎臧寺“花兒”會、互助佑寧寺“花兒”會、湟中南朔山“花兒”會、化隆茶甫藥水泉“花兒”會、循化道幃“花兒”會等。

六月六貴德“拉伊會”及“花兒”會。貴德地處黃河谷地,上有龍羊峽鎖關,下有松巴峽守戶,四面環山,平川開闊,土地肥沃,素有高原“小江南”之稱。貴德縣西河灘,地處黃河南岸,東接河陰,西至下排,南面村落密聚,園田如畫,地勢狹長,綿延成帶。灘內垂柳含煙,綠楊疊翠,泉水潺潺,回蕩左右,百鳥集林,鳴聲上下。所謂“貴德由來風光好,佳景薈萃西河灘”。一年一度的六月二十二的“拉伊會”,就在這著名的風景區內舉行。這個馳名海南藏族自治州的“拉伊會”,原是從群眾祈神活動的母胎上發展起來的。自明清時代起,貴德早就盛行著六月二十二的祈神活動。這項活動以城隍廟和畢家寺為中心,包括周屯、王屯、劉屯、河東、河陰、河西等廣大地區的群眾,他們為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舉行大規模的誦經降香活動。到二十世紀40年代初,貴德來了一位名叫吳世瑾的縣長,他利用祈神機會,倡導群眾開展文娛活動,便在西河灘興建娛樂場所。經過一番規劃,建起了一座大舞臺,開鑿了一座人工池,修建了八角亭和飛機亭(亭形似飛機),開辟了許多娛樂場地。竣工之后,招來群眾瀏覽,許多歌手唱家到這里聚會賽歌,以藏族情歌“拉伊”為主,西河灘會逐漸形成“拉伊會”,也在小范圍出現了“花兒”會。

“拉伊會”舉行之日,周圍百數十里內外的群眾,從四面八方向這里云集。各族婦女打扮得花枝招展。在二十世紀50年代以前,這里的“拉伊會”在午后逐漸聚集起來,傍晚進入高潮。藏族青年男女,邀朋請友,約會相識,結伴聚集,相與賽歌,常常以十三四人的小攤子為競賽單位,東一攤、西一攤,攤攤相隔十來步,一攤攤地聚合起來,拉開場地,擺開戰場。游人多的一年,小攤子多達30個左右,平常年份也不少于十五六個。攤子的多少,以上年和當年莊稼豐收與否為轉移。每個小攤子中,男女相偕,雖兩性多少要求不等,但得大致相差不多。賽歌開始,一男一女,雙方站起,懷中取出酒瓶,誰先唱,就將酒瓶遞給先唱者,飲上一大口酒,便悠悠揚揚唱起“拉伊”來。唱畢,向對方獻給酒瓶,喝一大口酒,便對唱一支“拉伊”。這一對唱畢,另一對接唱。他們比內容、比抒情、比聲嗓、比唱腔、比機敏、比即興編唱之才。一旦歌家脫穎而出,迅速改變對唱形式,眾人便集中力量和唱家比賽,許多新崛起的唱家,戰勝一攤,再去戰一攤,奪取會場上“拉伊”的魁首。而年年奪魁的大都是女性,所謂“女唱家壓會場,千萬人喜洋洋”。她們大都是不識字的文學家,才華橫溢,出口成章,如諸葛亮舌戰群儒,鋒芒凌厲,咄咄逼人。每到傍晚時分,各攤子的唱家逐漸匯集起來,形成一個龐大的賽歌群。清脆婉轉的歌聲、喝彩聲、鼓掌聲、口哨聲、黃河的咆哮聲交織在一起,響徹西河灘上空,組成一組全民歡樂的交響樂章。

如今的“拉伊會”,已發展成為長達三四天的大型物資交流會,又成為各種綜合文藝的一次大匯演。看吧!各種商販把西河灘劃分為有規則的臨時市場,各種物資,陳設在活動的柜臺中。飯館鱗次櫛比,排列成街,面食肉肴,大獻烹調技藝,為游客充分提供了就食之便。省、州、縣歌舞團的歌舞中,也有“花兒”演唱,但用藏語演唱有關格薩爾的節目,深受群眾歡迎。游人密集,形成洪流,大有“車擊轂、人摩肩”的輻輳景象。現在的“拉伊會”,既有音樂伴奏,又有錄音機的重播,歌手精神大振,優美的歌聲此起彼伏,使整個西河灘沉浸在歡樂的海洋中。

七月會“花兒”會。民和三川地區土族在莊稼豐收年成的農歷七月始,舉行本民族傳統節日“納頓”。“納頓”是土語,意為娛樂。從農歷七月十二起,“納頓”從莊稼成熟最早的下川宋家村開始,間隔一天或數天,由下川經中川的祁楊家等地,漸漸北移,一直延續到上川的趙木川、官亭鮑家一帶,歷時兩個多月,最后以農歷九月十五的朱家“納頓”收尾。

“納頓”是純粹以廟會的形式發起組織的。各村有村廟,“納頓”的具體組織和負責主持事務的總家、排頭,都由村民、選舉產生,或輪流擔任。在村廟這一組織下,規定了若干村規民約,誰違犯就罰香表、錢糧等。在“納頓”前一天,一切準備工作就緒,每戶都要來一個成年人,帶一瓶酒,一個大蒸餅,這些食品都交廟倌保存。在“納頓”的一天,村廟正前方100米左右處扎一頂帳篷,設香案,上供二郎神和其他地方神,會場對面立長桿,上掛紙“錢糧”、幢幡。當本村的大型集體舞蹈“會手”跳起來時,鄰村也組織“會手”舞前來慶賀。“會手”舞一般由七八十人至上百人組成,按照老、中、青、少年男子順序列隊,穿長衫,舞彩旗或扇子,擊鼓敲鑼,左右側身,搖擺身段,縱情表演。間呼“大好”。當舞蹈表演結束時,齊齊跪在場中,由老人唱“喜神”曲,贊美神祗的服飾穿戴、坐騎器具等,答謝神靈降臨塵世,與民同樂,賜福于民的厚恩.接著表演面具舞《莊稼其》(意即莊稼人),情節是父親請老者說服兒子立志種田,并教會耕作技藝。表演者動作滑稽,神態活潑,富有鄉土生活氣息。表演的另外幾出面具舞叫《三將》、《五將》,角色是三國時的關羽、劉備、張飛等,他們穿戰袍戰裙,各執武器與呂布、曹操廝殺。最后表演《殺虎將》,這是一出古樸粗獷的舞劇,舞蹈動作主要是角抵和相搏,虎、牛、殺虎將、猴子等眾角色模仿獸類動作。先是虎與牛相搏,幾經回合,虎摔倒牛,表示吃了牛。殺虎將戴類似牛頭面具,雙手各揮長劍,殺入場來,與虎交戰,最后用劍挑下虎面具,表示降伏猛虎。這期間還有猴子(猴子扮演者)竄跳不止,據傳是猴子引誘猛虎下山吃牛的。殺虎將等上場時,皆用長梯抬入場中,傳說這是一位山神,請他下山是為了降伏老虎,現與引灌等生產條件相關聯。表演完上述舞蹈,法喇踩著劇烈舞步,手執月刀,將垂掛在長桿上的紙“錢糧”砍下送到圣火中焚燒,“納頓”宣告結束。

中秋節“花兒”會。中秋節為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成為一年之中的重大節日。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節期為農歷即陰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也叫“仲秋節”。又因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節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關于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于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中秋節,民間家家做月餅,其法以細麥面先揉成皮和瓤兩部分,瓤又分泊瓤、紅曲瓤、香豆瓤,形成黃紅綠三色,再用外皮將三色瓤包好,外皮上再粘放上各種彩面捏的花兒,并嵌上杏仁等,每個約一斤面粉。放入蒸籠中蒸之即成,蒸好后用以饋贈親友。中秋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月餅象征團圓,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明清之后,因時代的關系,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愿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是由元朝末年流傳下來的。元朝末年,漢人打算起來反抗蒙古人的統治,卻苦于無從傳遞消息。后來劉伯溫想出一條計策,到處散布流言,說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戶戶都在中秋節買月餅來吃,才能避免。人們買了月餅回到家中,發覺里面藏著紙條,上面寫著:“中秋夜,殺韃子,迎義軍!”于是眾人紛紛起義反抗統治者,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就是這樣留下來的。在青海已有以“花兒”演唱或歌舞、戲劇等表演的形式慶祝此節日,如平安縣“物資交流會”、互助縣“物資交流會”等。

射箭“花兒”會。射箭是民間體育競賽活動之一。青海的射箭比賽,多流行于玉樹、果洛地區和樂都、平安、湟中、化隆等縣的山村。射箭比賽的場面氣氛極為熱鬧、活躍,人們情緒高漲,無論老小,皆處于高度的興奮和激動之中,雙方的角逐亦十分激烈。跳躍是射箭比賽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當射手命中箭靶時,在場的全村人都要邊喊邊跳跑到對面,圍繞已射中的箭靶歡呼跳躍一二圈,以表達射中此箭的歡樂喜悅之心情,尤其是射中第五箭和十箭時的歡呼聲更大,跳躍更猛,持續時間也較長。有的互相手挽手很有節奏感地跳動,頗似舞蹈動作;有的則無章法,幾乎可謂亂蹦亂跳,小孩更是如此。

射箭一般采用邀請賽和對抗賽方式,由主方派出箭手向客方發出邀請,并約定比賽日期。此后,主方負責準備賽場和飲食,雙方連夜選拔箭手,選出開靶者(第一個射手)和蓋靶者(最后射手)。比賽開始時,箭手均著民族盛裝,先確定比賽對手,然后按確定次序入座,先賓后主,依次開弓比賽,最后決定勝負。射箭比賽結束后,主要要招待客方,即每個人將自己的對手領到家中就餐。酒飯也有互相比賽的意味,吃完飯后,晚上聚在村活動室等處,乙方的婦女與甲方的射手們進行唱情歌或“花兒”比賽。第二天繼比賽一天后,將對方友好地送走。第三天乙方到甲方村進行過程上述一樣的射箭比賽,決定最后的勝利。整個射箭過程中,大部分人既是射手,又是觀眾,因此比賽跟每個人的榮譽密切相關,所以皆處在高度的興奮之中,跳躍呼喊不覺勞累。在西寧、海東地區的“射箭比賽會”上,可普遍聽到三五成群的“花兒”演唱。

“花兒”是歌,也是詩,是民歌海洋里的一朵奇葩;更是中國民歌的精華。它的形成有一個長期演變的過程,無數“花兒”歌手通過“花兒”會等形式口頭的傳唱,使這一民族藝術日益豐富。在中國“花兒”會的范疇中,根據“花兒”會的發源地,我們可把“花兒”會分為西北三大會場:第一會場是河湟“花兒”會,發源于河湟地區,即現在青海省的西寧市、大通、互助、貴德、樂都、平安、民和、循化、貴德、同仁、湟源、湟中、化隆縣及甘肅紅古區等一帶。第二會場是河州、洮岷“花兒”會,發源于河州地區,即今甘肅省臨夏縣,現在遍及臨洮、臨夏、康樂、和政、廣和、永靖、夏河、東鄉、皋蘭、永登、天祝、平涼、張家川、肅南、臨潭、岷縣、單尼等一帶。第三會場是寧夏銀川、同心、西吉、固原、海源、隆德;以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昌吉等南疆地區,都是“花兒“盛行的地方,這三大會場都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在青海各縣鄉(鎮)村42個“花兒”會中,老爺山“花兒”會、瞿曇寺“花兒”會、丹麻“花兒”會、七里寺“花兒”會等較有代表性。

(作者單位:西寧市職業技術學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91丝袜乱伦| 日韩午夜片| 中文字幕啪啪| 四虎AV麻豆| 97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免费网址|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AAA|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 国产色婷婷|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成app| 激情综合网址|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成人在线亚洲| 在线国产你懂的|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夜色视频| 久热精品免费| a毛片在线播放| 四虎永久在线| 扒开粉嫩的小缝隙喷白浆视频| 国产二级毛片| 一本大道在线一本久道|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26u| 人妻无码AⅤ中文字|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天堂成人在线| 亚洲另类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日韩| 精品少妇人妻无码久久| 亚洲自拍另类| 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综合亚洲欧洲区精品无码| 毛片在线播放a|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毛片久久久|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91黄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久久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区| 欧美特黄一免在线观看| 国产资源站| 国产一区成人|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久网下载|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色图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 欧美在线中文字幕|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专区| 成年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香蕉在线|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久久熟女AV| 黄色不卡视频| 毛片视频网| 国内精品免费| 国产经典在线观看一区| 搞黄网站免费观看| 五月综合色婷婷| 欧美黄色网站在线看|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 蝌蚪国产精品视频第一页| 伊大人香蕉久久网欧美|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 国产99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免费看| 制服丝袜亚洲| 亚洲va视频|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欧美| 亚洲AV无码精品无码久久蜜桃| 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日韩一区二区| 黄色网址手机国内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专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新AV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