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神奇的西藏,以其宏大的氣勢和悠久的文明昭然于世。在西藏文化中,有一個現象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這便是宗教文化與世俗文化之間的緊密融合。
宗教在西藏社會占據著重要地位,宗教對西藏的民俗文化產生著極為深刻的影響。從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到極富藏族文化特色的藏傳佛教,無一不與西藏的世俗文化緊密融合。尤其是藏傳佛教,更是對西藏的民俗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藏傳佛教的人生哲學和道德哲學都具有很強的世俗化傾向,是外來宗教在西藏本土經長期發展后與世俗文化相調和的產物。本文擬從藏族群眾的日常生活和文學藝術等方面來闡述宗教文化與世俗文化的互融現象。
(一)
西藏有著繁多的宗教節日,如酥油花燈節、薩嘎達瓦節等,這大大小小有史可查的節日有150個之多,而這些節日又都與西藏特有的宗教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昌都強巴林寺的酥油花燈節,于每年藏歷正月一日至十五日期間展出,廣大農牧民手捧哈達,朝拜花燈供品,儀式結束后則同親朋好友唱歌跳舞,盡情歡樂。在藏地人們日常信仰禮俗中的念經、轉經、祈禱、禮拜等活動,看似是一種信仰行為,其實這已經深深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并已被“世俗化”了。
乞求神靈保佑是人們為了能夠更好地生活而采用的手段,為實現吃飽穿暖、出行順利、家庭幸福等目的,先民們便向神靈祈禱,如今這些祈禱活動已經成為廣大藏族群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婚喪嫁娶中的種種儀規,也都帶有宗教色彩。比如女方的嫁妝雖因個人的經濟條件而有所差別,但其中必有小銅菩薩一尊、經書一冊、佛塔一個,據說當年文成公主嫁到西藏時就帶有這幾樣物品,這種習俗一直流傳下來,成為新娘嫁妝的必備之物。
藏族幾乎全民信教,人們一天的生活是從燃香禮佛、祈求保佑開始的。早飯后,人們沿著居住地的宗教設施或神山圣湖等地轉經,不停地念誦六字真言。每逢宗教節日,人們便來到寺廟虔誠地為長明燈添加酥油,禮拜佛像,祈禱平安吉祥。飲食禁忌也與宗教信仰有關,在吃過大蒜后要經過三至七天方可參拜廟宇神殿,因為大蒜氣味不凈,會玷污圣地,使神靈憤怒。藏族認為火塘中有灶神,要小心伺候,若得罪灶神則會招致災難。所以,人們禁止在灶中燃燒毛發、骨頭以及對著火塘吐痰。
在西藏的民俗文化里,宗教文化對世俗文化的影響還表現在居住裝飾方面。許多人家都設有專門的經堂。民居院墻在色彩上的變化也與當地的宗教信仰和地域傳統文化有關,如薩迦民居的建筑風格顯然受薩迦派影響而形成,“薩迦南寺高聳的寺墻至今仍是深藍灰底上再涂繪白、紅色帶。定日一帶民居以白為底色再涂抹以黑、紅色帶的習俗來源,據當地人解釋仍同宗教信仰有關。”①因為當地人最為崇奉觀世音、文殊和金剛手,而白、紅、黑三色分別與之對應,人們便涂繪三色以示對這三位菩薩的敬意和供奉。
在宗教節慶活動中人們除了瞻禮佛像,燃香上供,觀看宗教戲劇表演,還參加歌舞、射箭、摔跤、賽馬等競技活動。而一些體育競技活動中還有僧人的身影。如在色拉寺和哲蚌寺舉行的跳遠、投擲比賽不僅吸引了大批僧人參與,而且還發展成為藏族民間體育運動項目。民久多吉老師曾在其《論藏族傳統體育和西藏古代馬球比賽》一文中介紹了僧團之間的體育比賽,如1943年色拉寺“啟”僧團與哲蚌寺“洛色林”僧團之間的跳遠比賽在沖堆地方舉行的賽況。諸如跳遠投擲這些競技活動本是世俗文化的組成部分,而參與競技的僧團數量之多,對推動西藏民間傳統體育事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僧人參與到了世俗的體育文化中,也說明西藏地區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融合程度之緊密。
藏族的生育和喪葬儀式也與宗教文化相聯系。在宗教氣息彌漫的西藏,從母親懷胎到分娩以致給孩子取名,都有一整套帶有明顯宗教色彩的儀式或者說是習俗。②一般是父母在擇定吉日后把子女抱到活佛或喇嘛座前,請求賜名。無論男女,其名字都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如噶舉派多為“噶瑪”,格魯派則多為“洛松”等。藏族人名的意義內涵十分豐富,但主要還是與佛教文化有關。藏族的喪葬方式以天葬為主。施行天葬可能出于兩個原因:一是人死后升天,需要鷲鷹帶路,這與苯教觀點相吻合;二是人死后所做的最后一件善事就是把自己的身體毫無保留地奉獻出來,即把自己的身體布施給鷲鷹等鳥類,這種解釋又與藏傳佛教的觀點相一致。③可見,在藏族心目中人的生死與宗教之密切聯系。
(二)
藏族文學作品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佛教與其主題思想、結構處理等的密切聯系,很多文學作品是以宣揚宗教思想為主的。其原因有三:一是許多作者本身就是佛教高僧、宗派法王。“他們佛學造詣很高,創造能力也很強”。④他們的特殊身份,使其在創作文學作品時當然會以弘揚佛教思想為主。如噶舉派創始人米拉日巴的《米拉日巴道歌》就是以歌曲的形式宣揚佛法,《薩迦格言》的作者貢噶堅贊身為薩迦派教主,他用了大量篇幅闡述以佛教治政的主張。二是很多藏族文學作品直接取材于佛經故事,而佛經本身也是具有強烈藝術感染力的文學作品,如《本生論》、《賢愚因緣經》等。三是由于受到佛教思想中六道輪回、因果報應等觀念的影響,許多文學作品把人們受到的苦難歸結為“前生造業今生報”,只有默默忍受、積功累德才能消災解難,證得佛果,升到天國。
有著悠久歷史的唐卡藝術也多以宗教題材為主。唐卡用各種帶有象征性的圖案表現佛教思想。佛教信徒認為通過對唐卡的頂禮膜拜可以獲得善業功德,而繪制唐卡的藝人把創作唐卡視為神圣的宗教活動。畫匠在繪制唐卡之前要舉行一定的宗教儀式,選定吉日迎請喇嘛對所用工具,如畫筆、畫布、顏料等進行符咒開光、加持。還要根據不同的畫像選擇不同的方位。⑤
再如西藏群眾喜聞樂見的藏戲,其內容多是取材于歷史傳說、佛經故事、民間神話等,而歷史傳說和民間神話中又夾雜了很多宗教性元素。如《洛桑王子》、《赤美滾登》就是由佛經故事改編而成;歷史劇《文成公主》里面也有很多描述宗教問題的內容。
(三)
綜上所述可知,宗教文化與世俗文化如此緊密地融合在一起,正是藏文化的一個顯著特色。究其原因,可歸納如下:
首先,藏族最早信奉的原始宗教苯教,其最大的特點是認為萬物有靈,這一觀念也一直影響著后人。在藏地有很多神山圣湖,人們認為這些神山圣湖要么是各種神靈的居所,要么是英雄人物或天上神仙的化身,因此不僅對這些山水崇敬有加,就連水中魚蝦、山上草木也都視做神圣。在藏東地區,人們幾乎不食魚蝦,也不觸摸蛙、蛇這類動物,因為“這些水生動物是龍神的寵物,若傷害或觸碰會染上疾病。”⑥人們朝拜神山圣湖的習俗也是受苯教萬物有靈論的影響。現在,這些朝拜活動已不單是宗教活動,它們已成為藏族群眾日常世俗生活的一部分。像腰飾、胸飾等這些構成西藏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起源于遠古自然崇拜,由此發展,裝飾成為一個家庭的財富象征。
再者,綜觀藏傳佛教的發展歷程,這其中已融入了許多世俗性元素。藏族多數節日都頗具游樂性質,“即便是肅穆莊嚴的宗教節日也是具有娛神娛人的雙重功能;而所謂‘游樂型’節日也或多或少地帶有宗教的色彩。”⑦這些頗具特色的節日,正是藏傳佛教在自身的發展中,為吸引更多群眾所做的一種兼容:一方面它吸收了藏族民間的傳統游樂活動,以吸引大眾更多的注意;另一方面它在自我發展的過程中,也推動著傳統活動的進展。并逐漸形成了如今那些形形色色的宗教節日,而每一個節日活動既包括了莊嚴肅穆的宗教儀式,也包括了大眾喜聞樂見的世俗性游藝活動。藏傳佛教的傳統法會就是一個群體性的大集會,這種定期集會活躍了人們的物質交流,成為藏族群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松贊干布時期形成的《十善法》、《清凈十六條法》是宗教戒律與世俗法律相融合的初始。“十善法”即放生、布施、恭敬、實語、和合、軟語、義語、修不凈觀、慈忍、皈信正道。松贊干布如此推崇佛教是為了利用佛教穩固自己的統治,但在客觀上,他也開了宗教戒律與世俗法律相融的先例。這兩部法規,對后世的吐蕃統治者產生了巨大影響。佛教中的大慈大悲、忍辱不爭、眾生平等、皆可成佛等說法早已融入到尋常百姓的道德觀念之中。乃至今日,西藏的人們也普遍認為敬重本尊、禮敬僧人是十分美好的品德。
在道德觀方面,藏傳佛教具有很強的世俗化傾向。在《薩迦格言》等反映藏族道德觀念的著作中,就包含了大量的宗教道德觀念和在自然經濟條件下形成的世俗道德和價值觀念,這二者水乳交融,難以區分。如提倡“公正、孝敬、和藹、溫順、憐憫、不怒、報恩、知恥、謹慎而勤奮”,反對“偏袒、暴戾、輕浮、無恥、忘恩、無同情心、易怒、懶惰”等,同時還有抑工商重農牧、勤儉節約、反貪知足的價值觀念。這些都表明了藏傳佛教的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包含了大量的世俗化內容,是二者相互滲透的結果。⑧
佛教思想同藏族社會形成互融關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佛教深深浸入到藏族本土文化之中,形成了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相互融合、獨具特色的藏族哲學、文學、法律、美術、建筑等文化系統。佛教中大小五明經過藏族人民的消化、改造,融入本土文化成分,從而豐富、完善、深化了藏族文化的內容。二、佛教的信仰觀念已滲透到藏族的價值信念、審美趣味、道德觀念、文化習俗的深層結構中,“積淀為一種遺傳基因,成為藏族人內在文化心理特質的現實存在和精神支柱”。⑨而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慈悲利眾,被看成是達到理想人格所必須的條件。藏族所認為的理想人格典范與佛教中所推崇的相一致,即“覺悟人生真諦,德行圓滿,達到涅槃境界”。⑩
“西藏文化是以佛教文化為其根基的,藏族的風習、民情、政體以及文學藝術無不深深打上佛教文化的烙印,有些制度習俗本身已與佛教文化融合在一起而難分彼此。”?輥?輯?訛西藏文化的核心內容是藏傳佛教,而藏傳佛教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世俗化、生活化,它與西藏的民俗文化相互交融,緊密結合,形成了藏文化迥異于其他文化的鮮明特色。
注釋:
①陳立明、曹曉燕:《西藏民俗文化》中國藏學出版社2003年7月,第135頁
②、③、④、⑤魏強、周潤年、嘉雍群培:《藏族宗教與文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 ,第241頁、第244頁、第163頁、第227頁
⑥、⑦陳立明、曹曉燕:《西藏民俗文化》中國藏學出版社2003年7月,第53頁,第319頁
⑧喬根鎖:《西藏的文化與宗教哲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46頁
⑨、⑩劉俊哲等著《藏族道德》,民族出版社2003年5月,第31頁、第104頁
?輥?輯?訛譚桂林、龔敏律:《當代中國文學與宗教文化》,岳麓書社出版社2006年6月,第210頁
(作者簡介:馬超(1983-)女,回族,河北唐山人,現為西藏民族學院2008級中國哲學專業,藏傳佛教研究方向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