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看過一部電影《鋼琴課》,其中的一幅畫面至今記憶猶新:在波濤洶涌的海邊矗立著一架鋼琴,啞女艾達正在彈奏著一首鋼琴曲。曲調時而舒緩、時而激烈,訴說的渴望從她指尖的每一次觸鍵中跳出來,撞擊著聽者的身心,遠處山巒疊嶂,黑白天地為之動情。
記得當時看到這里,我內心受到無比強烈的震撼,那一刻,才真正體會到什么是對情感的理解、表達與宣泄。鋼琴是一種象征物,一頭連著訴說的艱難,一頭連著訴說的本能,鋼琴曲是啞女艾達與外界交流的語言,這真是最奇妙、最優美的方式。
影片原本表現的是人類對自由、摯愛的本能追求,同時以非凡的視覺和情感的想像力創造了最優美的訴說。的確,人類一直都有訴說的渴求,就像導演之于影視劇,鋼琴師之于鋼琴曲,編輯透過作品傳情達意:傳遞的是編者的認知,表達的是作者的思想。
相同的曲目由不同的人演奏,效果可能大相徑庭。如果拋開技術水平差異,那么理解曲目的深度、廣度以及個人情感的發揮就成為重要原因。說到底,這是一種對話,在這種對話中鋼琴師觸摸到作曲家的心靈,理解了他的傾訴,最終獲得彼此間的交融,并在演奏中得以淋漓盡致的釋放。
這樣的鋼琴師成為編輯的第一張面孔,經過雕琢后的作品再以獨特的方式演繹出來,價值得以升華。理解—溝通—表達,提煉出編輯工作的本質。對于拿在手中的作品首要的是理解,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作品闡釋的內容,如果對原創作品沒有深刻的理解,就失去讀作者進一步交流的基礎。其次重在溝通,與作者溝通,對作品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思考,這是一次升華,與讀者溝通,將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反饋給作者,作品不斷完善。最后的關鍵在于表達,這是對作品的終極演繹,不僅包含著作者的整個創作過程,而且融合了編輯對此的理解和情感,并且以最恰當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面前。至此完成作品的再次升華,其價值完全體現出來。
編輯的第二張面孔是伯樂,尋找千里馬。事實上,從策劃、選題到運作都要求編輯獨具慧眼,正因如此,對技術的敏感性和對新聞的敏感性必不可少。以科技期刊編輯為例,一則肩負著引領科技進步的重大使命,二則倡導先進科學技術也是新聞出版工作的職責。如何保持高度的技術敏感性和新聞敏感性,怎樣去深度關注技術前沿和科技發展動態,為科研領域提供獨具特色的信息支持和服務,這些問題都應當認真地思考并加以解決。此外,盡管科技出版和科學研究分屬不同專業,但是真實、準確、嚴密是它們共同的特質,并且科技成果通常以科技論文的形式展示出來,如何在兩者之間搭建暢通的交流平臺,促進產學研一體化發展,這是科技出版工作的目標之一。就此而言,對科技期刊編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斷充實專業知識,培養求是的科學態度。
編輯的第三張面孔是攝影師,負責將最美的景象拍照留念。新穎的觀點、精辟的論文、精美的圖片等等,都是編輯捕捉的亮點元素。編輯工作就像轉動的摩天輪,從起點升到高處再回到原點,一圈又一圈地重復,似乎永遠也停不下來。站在觀光艙里透過玻璃拍下美景,再逐漸遠離。因為曾經站在了最高點,可以欣賞美景、遠眺未來,正是那一瞬間散發出編輯價值的最耀眼光芒。
有一種哲學指出:為了感受上帝的存在,首先你必須去信仰他,就好比為了感覺爐火的熱度,你首先必須靠近它一樣,編輯工作也是這樣,首先你必須敞開你的胸懷去接納它。
有一種人生態度,名字叫做等待,其實是一種信仰。看似在瑣碎繁雜的工作中耗盡時光,卻依然對未來充滿渴望:如果答案不在這里,就一定在別處。編輯工作需要這樣的執著。
編輯的三張面孔宣布了這樣一個事實:情感和知識是兩把鑰匙,運用它們可以浸潤身心,激發智力,享受樂趣,感受成功。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以高度的責任感,寬容平等的姿態和優秀的專業素養,飽含激情地工作。
(作者簡介:楊立濤,女,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雜志社信息資源室副主任,中級(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