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英語教師;新觀念;學科觀;教師觀;教材觀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11(B)—0018—01
新課改的實施旨在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使學生學有所得、學以致用。這就要求英語教師要進行觀念的轉變。為此,筆者談幾點認識。
新的學科觀
英語是一種語言,語言是交流思想、表達感情和進行思維的工具。因此,教師首先要教會學生使用這種工具。如何使用這一工具?怎樣才能讓學生做到聽得懂、說得出、讀得通、寫得順呢?例如,自行車是交通工具,如果教師把自行車的構造以及如何騎自行車講無數遍,但是學生自己不去騎、不去使用,結果學生還是不會騎自行車。其實,道理很簡單,工具就是要在使用的過程中掌握它的運用方法。因此,教師必須讓學生在使用英語的過程中學習英語。
英語教學作為語言教學,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即運用英語的能力。由于大多數英語教師接受的是傳統的英語教學,因此在教學生時無意識地沿襲了當年老師的做法: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傳授英語知識上,邊講邊寫,學生邊聽邊記。仔細思考一下,我們就會發現,傳統英語教學的弊端在于過分強調英語的學科性,教師把過多的精力放在了單詞、語法、英漢互譯等方面,忽視了學生感受、使用這一美妙語言,忽視了語言重要的交際功能。準確地說,傳統的英語教學是應試教學。其實,教師應盡可能地把英語的學科性和它作為語言的交際性結合起來,并且這一點和現在的考試并不矛盾,因為試題已經越來越注重對學生綜合運用英語能力的考查了。比如,閱讀題量的增多,寫作分值的提高,有些地區中考還有口試題,這些都說明英語教師要注重英語的交際性。因此,教師必須樹立新的英語學科觀。
新的教師觀
德國教育思想家斯普朗格說:“如果教育僅僅是向學生教現成的知識,那么培養出來的人有悟性,卻沒有靈魂;有知識,卻沒有精神;有活動,卻沒有道德欲望。”在新課改下,教師要組織學生、引導學生、幫助學生、鼓勵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要教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生活,學會學習”。
在課堂上,教師不應當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納器,填鴨式地給他們灌輸枯燥無味的語法、詞匯、句型等,要充分認識英語這門課的學科特點。教師一定要把說的機會、練的機會,以及實踐的機會還給學生,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體,否則,再高明的英語教師也教不出好學生。
同時,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師面對的是新一代的學習者,因此教師不能滿腦子裝著舊知識,不能整天拿著教材教死書,要順應時代與科技的發展,不斷更新知識,不斷提高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
新的教材觀
幾乎每個教師上課都離不開教材,習慣于根據課本去上課。一般我們認為,教師把課本上的內容從頭到尾講完了就等于完成了教學任務。新的教材觀要求教師不應該是教教材,而應該是用教材教知識。面對不同的學生,教師完全可以對教材的內容進行刪減或變通,比如可以根據需要把課本內容進行前后調整,甚至是整合課本內容。另外,所教的內容不應該局限于教材,教師完全可以把教材以外的有用的知識搬到課堂上,不拘一格,按需取材。因此,教師要進一步理解教材是教學素材的含義。
總之,當教師難,當一個好教師更難。但社會在發展,教育在改革,英語教師還得知難而進,摒棄舊觀念,學習新理念,不斷改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