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花鳥畫家張曼殊
花鳥畫顧名思義是以動植物為對象來進行繪畫,其技法多樣。以表現手法的精工或奔放,分為工筆和寫意,又以水墨色彩的多少差異分為水墨和設色。而張曼殊的畫則以兼工帶寫的表現手法,融匯了西洋的寫實和文人畫的寫意來進行創作,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語言和畫風。花鳥畫的本質,是體現人與自然的審美關系。
張曼殊1962年出生于河北省臨西縣,8歲習畫,1980年至1994年先后在天津美院國畫系及中央美院國畫系學習和深造,得孫其峰、蕭朗、高冠華、張立辰、戴順智等名家指導,主攻花鳥走獸,作品廣被各級美術展館及海內外人士看重并收藏。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河北分會會員。她的作品強調寫生與寫意,通過對草木山石的真實描寫,傳達特性,寄寓感悟,緣物寄情,托物言志。她能夠以意為思,追求淋漓盡致,抒寫情意。為了更好地表達她的內心感受,她努力嘗試并解決造型與筆墨、筆墨與色彩、工筆與寫意、意境與構圖等方面的關系,從一個認識的高度上拓展了花鳥畫的表現能力和自身內涵。張曼殊的花鳥畫下筆爽利,用色鮮活,借鑒西洋造型和構成,將西畫的色彩觀念引入到宣紙上來。她重學問,重思想,重觀察,所作貓、狗、獅、虎等極富生意,通過不同選材和不同手法,表達出富貴和野逸的志趣。在典雅、清新的工筆設色的同時,添加了淋漓奔放的水墨寫意。在構圖上,他突出主體,講究經營中的虛實對比與顧盼呼應,并善于在畫中題寫詩句,給人以更多的聯想。
欣賞張曼殊的作品,仿佛沐浴著清寒皎潔的月光,漫步在幽靜的百花叢中,陣陣花香襲來,沁人心脾,在忙忙碌碌的日子里積存在心底的世俗塵埃剎那間被滌蕩的干干凈凈,名利榮辱全都煙消云散,讓寧靜的心靈一片清涼。筆墨處于手而根于心,心不靜則藝不達。張曼殊始終是以心作畫,以心運筆使墨。她的用筆不僅注重筆致的精美,而且注重精神內涵的深邃。她用筆準確多變,在線條中注入了畫家的情感,賦予了所描繪對象更深的精神內涵。張曼殊的作品無論是謀篇造勢還是筆墨渲染,都顯示出嫻熟的藝術功力,創造性地實現了藝術境界和表達方法,歷史人文與現實空間的和諧統一,無一不是激情與靈感的自然流露,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從各種角度折射出其馨香的品德和高潔的志向。在創作實踐中與豐富新理論方面,她兼容并蓄,大膽創新,精心創作。她的作品流傳廣泛,影響深遠,在書畫界引起廣泛關注,得到專家們的認可和贊揚。
張曼殊運用“兼工帶寫”的中國畫重要藝術處理手法,集工筆的精麗和寫意的簡括優勢于一身,創造出具有虛實相生、動靜相依、疏密相映、開合自然、張弛得當的藝術效果,諸多作品,令人駐足沉思,過目難忘。她是在用生命的弦音去撥動自然的情愫,于清雅、圣潔、生動之中充滿了生命的律動和神秘的力量,真可謂“畫到天機流露處,筆酣墨暢韻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