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產,幾乎成為這個盛夏鋼鐵行業最為醒目的標簽。而第三季度將讓國內鋼企步入最困難的時期
鋼鐵也蒸發
減產,幾乎成為這個盛夏鋼鐵行業最為醒目的標簽。
對門理發店音箱中飄蕩出任賢齊的《傷心太平洋》,怨艾的歌詞很快爬上了正在大倒苦水的劉洪濤的臉:“往年夏天,是我飯店生意最好的時候,因為天熱,附近鋼廠的工人都喜歡在我這兒吃涼菜、喝啤酒,吹空調,熱鬧得不得了。我們兩口子總忙得手腳不停。”
然而,如今附近鋼廠的停產檢修,讓劉洪濤的小飯館失去了往日的繁忙,也讓背外離鄉的他萌生了停業回家的想法:“說來也怪,這些廠子,說停產就全停產了。工人一走,不光我的生意不好,臨近的理發店、小超市統統都傻了限,往常廠子門口三五成群的黑車司機都不見了。”
據《國企》記者了解,劉洪濤所在的唐山市豐潤區豐登塢鎮有上千家規模不等的依靠鋼鐵發家的企業。如今,鋼鐵行市的不景氣讓這個因鋼鐵而繁華的小小城鎮復歸于沉寂。“賣不去呀,不停產怎么辦?”榮發鋼廠的李老板無奈之情溢于言表,“差不多都停產了吧,反正是賠錢,不干還賠得少點”。
在有著“中國鋼鐵第一城”之稱的唐山,類似豐登塢鎮的情況比比皆是,
“幾個人、幾十個人的小鋼廠多靈活啊,想停就停,我們行么?”唐山市國豐鋼鐵有限公司綜合業務部部長李志強表示,“我們廠光職工就將近一萬人,停了產他們怎么辦?”
無法停產,就只能減少開工的生產線,工人則輪休輪作。據悉,唐山已有三成左右的軋鋼生產線停產。
唐山的情況并非特例,停產檢修以控制產量的煩惱也并非中小型鋼企所獨有,諸多鋼鐵巨頭亦未能置身事外,不少鋼鐵產能也在這個盛夏蒸發得無影無蹤。
“事實上,大鋼企受到的沖擊更為明顯。”我的鋼鐵網總監徐向春分析認為,如今中小鋼企所使用的現貨礦與寶鋼等大型鋼企使用的長協礦之間,價格已出現倒掛,也就是說,國有大鋼企的礦石成本高于民企。
目前,檢修減產從小企業已經擴展到唐鋼、武鋼、沙鋼、攀鋼等大企業,檢修設備包括螺紋鋼、線材等粗鋼,也包括熱卷、中板生產線等精品鋼。
難熬的三季度
對于如今的這種局面,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并不意外。早在6月初出席2010全球綠色經濟峰會時,面對上半年頗為紅火的鋼鐵業,他就曾做出過“第三季度是鋼鐵企業最困難的時期,中國鋼鐵業將面臨嚴峻考驗”的判斷。他表示:“國家正在調整結構,房地產面臨調控,雖然汽車、家電的政策沒有變,但兩年的高增長已經開始出現了消費疲勞。”因此他推測,“部分鋼廠會在此種壓力下選擇減產,受此影響,第四季度礦石價格肯定會下降”。
“此次鋼鐵行業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蘭格鋼鐵分析中心主任侯志蕓分析認為,“鐵礦石的價格上漲和需求拉動的雙向作用導致鋼鐵價格1月29日開始上漲,一直上漲至4月15日,持續上漲的價格抑制了下游行業的購入積極性,過快上漲的價格他們無力承受,金屬制造等下游行業的鋼鐵采購量現在已經大量下降,轉而消化自身庫存。”
鋼材的另—個下游大戶——建筑鋼材的情況顯然更糟:目前,國家針對房地產行業的調控政策已經開始發揮作用,開發商積極性得到一定程度控制,加之暑期正是建筑鋼材的傳統銷售淡季,建筑鋼材價格5月份開始持續走低。
在唐山市路南區的吉祥鋼材市場,記者就看到,在烈日下暴曬的大堆建筑用鋼管已然生銹。面對一跌再跌仍少人問津的這些鋼管,經銷商蔡先生直言:“無論是天氣還是市場,第三季度都很難熬”。
蔡先生們的煩惱病毒般傳導到了上游,鋼廠的生產積極性隨之下跌。由于建筑鋼材在我國鋼材結構尤其是中小鋼企產品結構中所占比重很大,因此導致了大量鋼企的停產檢修。
此外,由于國家7月15日起,取消了48個品種稅號鋼材的出口退稅,導致這部分鋼材流入國內,進一步加重了國內市場的壓力。
“上述原因對鋼材價格下跌都有一定推動作用,但是最主要的,我認為還是上半年國內鋼鐵產能的過度釋放。”在侯志蕓給記者的一份資料中顯示,今年以來,粗鋼產量連續6個月在5000萬噸以上,市場供大于求的矛盾日顯突出,而早在4月下旬,全國鋼材社會庫存量就開始在1600萬噸附近徘徊,居高不下。
在供大于求的局面之下,鋼企為爭奪訂單,不得不一再調低價格。截至7月15日,寶鋼、武鋼、鞍鋼已全部下調了產品價格政策,主要產品降價幅度達350元-700元/噸。其降價幅度已經基本把今年以來的價格漲幅抹掉。跌破成本的現象亦為數不少:截至6月30日,蘭格鋼鐵信息研究中心監測的7個品種中,6個跌破成本,且成本與市場價格倒掛幅度加大,除中厚板倒掛在百元之內,其他都已在200元以上。
當然,除了降低產品價格外,各大鋼企也開始對未來發展規劃作進一步調整。寶鋼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目前,我們的發展指導理念已經由數量轉向質量。”此外,寶鋼率先公布《2010~2015年發展規劃綱要》也指出,“至2012年粗鋼產能達到5000萬噸,2015年達到6600萬噸以上。”這組數據分別比2007年寶鋼提出的8000萬噸、過億噸縮水超過30%,引起了業界普遍關注。鞍鋼隨后公布的五年規劃也將其目標鎖定在了較為謹慎的6000萬噸。
政策應順勢而為
在大企業從容修改發展規劃的同時,河北邯鄲某民營鋼企負責人吳飛雄(化名)正在為自己企業的前景發愁不已:“我的企業已經接近完全停產了。沒辦法,市場不給飯吃,政策也沒給好臉色看”
他指的政策,當是指今年以來,國務院、工信部連續出臺的一系列針對鋼鐵行業的政策和文件。今年5月,工業和信息化部下發了《關于遏制鋼鐵行業產量過快增長的緊急通報》,提出對不顧市場需求盲目擴大生產的鋼鐵企業,商請商業銀行減少或停止貸款;6月17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加快鋼鐵工業結構調整的若于意見》;7月1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在大連召開的全國鋼鐵工業座談會上公布了《鋼鐵行業生產經營規范條件》(以下簡稱《條件》),對產能淘汰的各項標準進行了進一步界定。
《條件》明確要求,2005年7月以前所建高爐有效容積要在400立方米以上,轉爐、電爐公稱容量30噸以上,要求2009年普鋼企業粗鋼產量100萬噸及以上,不達標就淘汰。
對此,吳飛雄說:“按照這個標準,我的企業死期就到了。”因為吳飛雄的企業始建于1998年,高爐有效容積280立方米,正在淘汰之列。
數據顯示,中國鋼鐵工業協會70多家會員之外的產能約1億噸,占全國總產能的20%,這部分的企業數量極為龐大,能避免淘汰的卻少之又少。“事實上,國家的用意,就是要把這一部分企業淘汰掉,”徐向春認為。
“與以前的政策相比,《條件》中所提到的措施更具操作性,更具有現實意義。”侯志蕓表示,比如規定了具體的排放標準:鋼鐵企業噸鋼污水排放量不超過2立方米,噸鋼煙粉塵排放量不超過1千克,噸鋼二氧化硫排放量不超過1.8千克等等。“具體執行起來就不會出現標準不統一的情況了”。
但是,中國冶金工業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凌對政策并不滿意:
“我覺得調控政策仍然有繼續調整的空間。因為與之前的政策一樣,這一政策也沒有具體的收益方。”
他解釋道:“一旦不符合要求的鋼企被關閉,地方政府不僅失去了財政收入、GDP增長,還要面對由此帶來的下崗失業工人就業安置問題。同時,鋼鐵企業對周邊產業的拉動效應也一下子沒了。企業自身自然也是沒有得到任何好處的,當事方都得不到利益,他們自然不肯配合。”
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對政策將取得的效果失去了信心,
“現在有一個市場配合的優勢,”比如2009年鋼鐵價格夠高時,多數企業都能從中獲利,自然不會關閉,也不會有被兼并的沖動,“但是,如今鋼鐵行情低迷的局面下,絕大多數企業發展遇到困難,無力挽回局面的自然就得被市場吞噬,想繼續存活下去的那一部分企業尋求兼并重組的欲望就會強烈。”
陳凌認為,《意見》的頒布將有可能順勢而為,相對執行效果比2009年要好。畢竟還是市場的調節作用大于政策本身,政策總是有伸縮彈性,可以被討價還價的。
對于國家希望支持優勢大型鋼鐵企業集團開展跨地區、跨所有制兼并重組,進一步提高我國鋼鐵產業集中度,培育形成3~5家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6~7家具有較強實力的特大型鋼鐵企業集團的構想,現在的市場時機還不錯、陳凌認為,以往跨區域重組遭遇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地方政府,“而此時則不然,因為他們也不希望看到本區域的企業長期虧損下去,此時與他們談判,相對容易取得雙贏結果。另外,如果能在財稅分成方面給予地方政府一定傾斜,他們的積極性可能更高。”
截至記者發稿時,傳來了這樣一條消息:7月16日,首鋼總公司、首鋼控股公司,與吉林省政府、通鋼集團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和《通鋼集團重組協議》,確定由首鋼出資25億元,對通鋼實施戰略重組,重組完成后首鋼將持有通鋼77,59%的股份。在鋼鐵行業并不景氣的今天,這一跨區域并購重組的成功案例顯得更加意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