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銷售者產品責任標準的界定,對缺陷產品的受害人以及銷售者自身均將產生重大影響。但是,在新出臺的《侵權責任法》中,銷售者承擔何種形式的責任是不甚明確的。美國產品責任法對諸多國家的產品責任立法均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通過對美國產品責任法中銷售者責任進行研究,能夠為我國相關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鑒。本文通過述評美國產品責任法中銷售者責任的理論與實踐,論證銷售者產品責任制度在我國的合理設計。
關鍵詞:銷售者;產品責任;嚴格責任;過錯責任
中圖分類號:D913199(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01)11-0152-04
一、問題的提出
在產品責任中,生產者和銷售者是當然的責任人。生產者對受害人承擔嚴格產品責任,這一點已經獲得共識;銷售者在產品責任中承擔何種責任,對此卻眾說紛紜。
2009年12月26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侵權責任法》,該法的第42、43條對銷售者的產品責任作出了全面的規定。依照第42條的規定,在能夠指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或供貨者的前提下,銷售者只有在因過錯造成產品缺陷之時。才對由此造成的損害承擔侵權責任。但依照第43條的規定,無論產品缺陷是由誰造成的,只要被侵權人向銷售者請求賠償,銷售者均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可見。第42條和第43條之間存在字面上的沖突:前者規定了銷售者的過錯責任,而后者則規定了銷售者的嚴格責任。因此,銷售者對其出售的缺陷產品承擔何種責任,這在法律上是不甚清楚的。
確定銷售者在產品責任中承擔何種責任,這直接關系到對缺陷產品受害人的保護以及銷售者利益的維護。一方面,如果認定銷售者承擔的是過錯責任,那么受害人要求銷售者承擔賠償責任的,銷售者能夠以自己無過錯為由進行抗辯,這對受害人的保護無疑是不利的;另一方面,如果認定銷售者承擔的是嚴格責任,那么銷售者便喪失了抗辯理由,這種責任對于銷售者來說是相當沉重的。因此。厘清銷售者對缺陷產品的受害人的責任,具有重要意義。
在美國,圍繞銷售者在產品責任中的責任一直就存在激烈的爭論。在這種爭論的基礎之上,從聯邦到各州,形成了關于銷售者產品責任的不同模式的改革法案。美國產品責任法對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主要國家的產品責任立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通過對美國產品責任法中銷售者責任的研究,能夠為我國銷售者產品責任范式的合理設計提供借鑒。
二、美國法的理論與實踐
(一)銷售者產品責任的基本架構
在美國,對于缺陷產品造成的損害,受害人可以提起四種不同類型的訴訟:虛假陳述之訴、違反擔保之訴、過失之訴和嚴格責任之訴。嚴格來說,雖然前兩者也被歸入產品責任訴訟的范疇,但是其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產品責任訴訟。在后兩種訴訟之中,銷售者。可能基于受害人訴訟選擇的不同而承擔過錯責任或嚴格責任。
在過失之訴中,法院關注的是銷售者的行為而非產品的性質。即,銷售者在向公眾供應產品之時,負有合理的注意義務以避免給消費者或他人造成傷害。如果產品銷售者的行為或不行為導致了不合理的損害風險,或給產品使用者或其他可合理預見到的可能會受到傷害的人造成損害,并且這種行為或不行為是造成損害的法律上的原因,那么其應當承擔過錯責任。
但是,在缺陷產品侵權事件中,銷售者的角色畢竟與生產者不同:產品的設計、生產、包裝和營銷通常是由生產者負責的,因此,對于產品缺陷的產生,大多數銷售者無法控制、無從知曉且也沒有理由知曉。在這種情況之下,銷售者僅僅只是產品從生產者流向消費者的傳輸管道,其將生產者的產品提供給消費者,這并不導致其承擔過錯責任。但如果銷售者知曉或有理由知曉產品存在缺陷,那么其有合理的注意義務去測試、檢驗或對此提供警告。此外,如果銷售者并非僅僅只是產品傳輸的管道,其在產品的設計、生產、包裝、安裝、維修、測試或檢驗等方面也做出了積極性行為,那么其有義務在其行為過程中付諸合理的注意。總之,需要認定銷售者存在過失行為,才能讓其承擔責任。
在嚴格責任之訴中,法院關注產品的性質而非銷售者的行為。即,只要產品存在缺陷,并且產品缺陷是造成原告損害的原因,那么銷售者就應當承擔責任。而不管銷售者是否存在過失行為。開創銷售者嚴格責任的案件是1964年加州最高法院審理的Vandermark v Ford MotorCo.案。在該案中,法院否決了零售商提出的嚴格責任只適用于生產者的觀點,判決零售商對因其銷售的缺陷汽車而導致的傷害承擔嚴格責任。該案判決后不久,美國法學會頒布了《第二次侵權法重述》,其中第402A條對產品銷售者嚴格責任的做法予以確認。該條規定,任何銷售對使用者或消費者或其財產構成不合理危險的缺陷產品的人,均應承擔由此對最終使用者或消費者或其財產造成的實際損害的責任,即便銷售者在產品的準備與銷售過程中已盡全部可能之注意義務。
《第二次侵權法重述》第402A條確立的銷售者嚴格責任原則,得到美國絕大多數州的遵循。幾乎所有州的普通法均認定,產品銷售鏈上的所有銷售者對產品缺陷承擔嚴格責任,銷售者并未造成產品缺陷、對產品的生產或設計沒有進行控制、沒有理由相信產品存在缺陷,這些因素均被認為是不相關的。
(二)嚴格責任的衰落與過錯責任的復興
在早期產品責任案件之中,過失之訴是受害人獲得賠償的主要途徑。隨著1960年代嚴格責任的引入。幾乎美國全部各州都采納了嚴格責任的做法,允許受害人對產品銷售者提起嚴格責任之訴。嚴格責任之訴減輕了受害人的訴訟負擔,因此倍受受害人的青睞。由此,在過錯責任和嚴格責任并行的產品責任領域,嚴格責任立即占撂主要地位。
嚴格責任原本主要是處理產品生產缺陷責任的,規制的對象也主要是產品的生產者,但是為了保證受害人能夠獲得充分的賠償,銷售者也被要求承擔嚴格責任。然而,讓無過錯的銷售者對受害人承擔責任,這一做法甫一出臺便遭到批評。咽此,在20世紀后半期,伴隨著對銷售者嚴格產品責任的不斷爭議,嚴格責任走向衰落,而過錯責任則出現復興的跡象。
在聯邦層面,早在1970年代末,就開始出現對產品責任規則的改革建議。1979年,美國商務部出臺了《統一產品責任示范法》。這部示范法試圖平衡這兩種相沖突的價值:確保受害人獲得充分的賠償,同時維持適當的營業環境。為了給銷售者創造寬松的經營環境,示范法原則上采納了銷售者的過錯責任原則,規定受害人必須以優勢證據證明。產品銷售者對產品未能盡到合理注意義務是造成其遭受損害的近因,方能使銷售者對受害人承擔責任。同時,出于保護受害人的目的,示范法要求銷售者在下列情況之下承擔嚴格責任:(1)依據原告住所地法律的規定,生產者不受法院訴訟傳票的管轄;(2)產品生產者無力清償到期債務以致被依法宣告破產;(3)法院認為原告很可能無力使生產者敗訴的判決得到執行。雖然《統一產品責任示范法》并未最終上升為正式的法律,但其是解決銷售者產品責任問題的一次重要嘗試。隨后,在聯邦層面不斷有產品責任改革法案被提出,這些法案大多效仿示范法中處理銷售者責任的模式,即以過錯責任為原則,在受害人無法從生產者處獲得充分的賠償之時,才對銷售者適用嚴格責任。
為了回應產品責任領域存在的各種問題,各州的立法機關也紛紛行動起來,力圖確定產品責任的適當標準和界限。從1970年代末開始,各州的產品責任改革法陸續出臺,其中有許多法律涉及到了銷售者的責任問題。對于銷售者產品責任的標準問題,各州的觀點不一。有少數州完全禁止受害人對銷售者提起嚴格責任之訴。即便出現無法從生產者處獲得賠償的情況之時,也不允許。由此,受害人只能對銷售者提起過失之訴。多數州的改革法則留有余地,規定原則上受害人不得對銷售者提起嚴格責任之訴,只有在原告因為某些客觀原因而無法從生產者處獲得賠償之時,才讓銷售者承擔嚴格責任。
銷售者產品責任的這種變革也得到了美國法學會的承認。依照美國法學會發布的《第三次侵權法重述:產品責任》的規定,雖然名義上銷售者對受害人仍然承擔嚴格責任,但在產品設計缺陷和警告缺陷的案件中,需要認定:如果存在更好的設計或更充分的說明、警告,產品將具有更為合理的安全性。產品設計缺陷和警告缺陷依賴于合理性標準的判斷,這一合理性標準傳統上是用于認定行為人是否存有過失的。可見,《第三次侵權法重述》規定的銷售者產品責任并非完全的嚴格責任,其中摻雜了諸多過錯分析的因素。
(三)銷售者產品責任范式設計的考量
銷售者在產品責任中應當承擔何種形式的責任,這涉及到諸多因素的考量,其中最主要的便是銷售者與受害人之間利益的平衡。
嚴格責任的支持者認為,在缺陷產品侵權案件中,受害人作為弱勢的一方,應當得到特殊的保護,不能僅僅因為無法從生產商處獲得賠償而讓受害人承擔其傷害的成本。銷售者的嚴格責任,使得受害人多了一條通常更為方便的獲得賠償的途徑,能夠給受害人提供最大程度的保護。
反對者則認為,讓銷售者承擔嚴格責任,最終將導致利益嚴重失衡且完全缺乏公正和常識的產品責任制度的產生。嚴格責任的制度并未公平地審理基于責任而提起的產品責任訴訟,其已經變成一種為使受害人獲得損害賠償而確立的便宜制度。而在產品責任中,銷售者的合法利益同樣值得保護,不能因為要為受害人提供充分的保護而犧牲無辜銷售者的利益。正確的做法是,讓銷售者只對其過失行為承擔責任,由此維持銷售者與受害人之間利益的合理平衡。
產品責任法的本質職能在于協調產品制造者、銷售者與產品受害人之間的相互關系,以求得在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彌補因缺陷產品造成的財產損失、人身傷害。單純偏向其中的某一方,均會產生不良的后果:銷售者背后是龐大的商業利益集團,為保護受害人而加重銷售者的責任,無疑有礙于商業的發展;但是,受害人背后則是眾多面臨風險的消費者,為顧及銷售者利益而讓無辜受害人承擔缺陷產品的傷害風險,這有違公平正義。因此。規制產品銷售者責任的適當原則,應當調和期待獲得賠償的消費者與期望避免絕對的不受限制的責任的產品銷售者之間相沖突的利益。
總之,美國產品責任法試圖在受害人和銷售者之間尋求一種合理平衡,平衡的最終結果是。在確保受害人獲得充分賠償的同時,要合理兼顧銷售者的利益。在一定的條件下免除銷售者的嚴格責任而只讓其承擔過錯責任。
三、銷售者產品責任制度在我國的完善
(一)對我國相關規定的檢視
《侵權責任法》出臺以前,法院主要適用《產品質量法》的有關規定來處理銷售者產品責任問題。但對于《產品質量法》相關規定的理解,司法實務中卻出現分歧。
一種意見認為,依照《產品質量法》第42條的規定,在產品責任中,銷售者只承擔過錯責任。即,缺陷產品的受害人向銷售者主張賠償之時,如果銷售者不存在過錯,其不應當對受害人承擔侵權責任。例如。在昆明金星啤酒有限公司與王清華等產品責任糾紛上訴案[(2008)昆民三終字第195號]中,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即認定,銷售者對產品缺陷沒有過錯,因此駁回了原告對銷售者提出的賠償請求。
第二種意見認為,依據《產品質量法)第43條的規定,在產品責任中,銷售者對受害人承擔嚴格責任,不能以自己無過錯作為抗辯理由。例如,在曹亮等訴蘭考縣七星花炮制作有限公司等產品責任糾紛案[(2008)金民初字第719號]中,開封市金明區人民法院認為,銷售者承擔責任不是因為有過錯,而是一種法定責任;至于銷售者沒有過錯,這只是其向生產者追償應具備的條件,并不能對抗受害人的賠償請求,因而法院判決銷售者承擔賠償責任。
2009年年底出臺的《侵權責任法》完全沿用<產品質量法》關于銷售者產品責任的規定。因此,實踐中,法院在適用《侵權責任法》的相關規定之時。也可能會出現上述分歧。
總之,不同的法官對《侵權責任法>的相關規定可能會產生的不同理解,進而作出不同的判決。各種不同的判決對缺陷產品的受害人和銷售者的影響,顯然是不一樣的。同時,同案不同判的現象。無疑大大削弱了司法的權威。
(二)銷售者產品責任范式的設計
事實上,在美國,產品責任也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狀況、國內政治力量的對比和法哲學主流思潮的變化,而在消費者和銷售者利益之間搖擺。二戰后,美國經濟發展進入鼎盛時期,國家干預加強;同時,接近中下層民眾的民主黨人主導美國政壇;此外,弘揚個人權利及其保護的新自由主義法哲學在當時盛行:這些因素綜合起來。使得消費者的保護備受重視,嚴格產品責任進入黃金時期。進入1980年代,美國經濟已進入頻繁衰退的滯漲階段,刺激發展經濟的要求迫切;同時,貼近上層階級的共和黨勢力開始趕超民主黨;此外,經濟分析法學派對美國司法界的影響超過了新自由主義法哲學:這些因素使得立法政策的重心由消費者轉向生產者和銷售商。從美國產品責任法律的變革中不難看出,有關于銷售者產品責任的制度設計,均是對受害人的獲償權和銷售者的合理責任進行適當平衡。這種平衡導致受害人對銷售者的求償權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銷售者不再承擔無條件的嚴格責任,其產品責任有向過錯責任回歸的趨勢。
就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產品責任制度也在不斷走向完善。當前的產品責任制度,應當以實質的公平正義為追求,而擺脫政策的權宜之計。因此,在設計我國銷售者產品責任制度之時。應當注意銷售者歸責原則的這一變化趨勢,適當減輕銷售者的責任。
對此,最高人民法院法官的觀點是,如果被侵權人單獨起訴銷售者,銷售者對被侵權人應當承擔嚴格責任。這包含兩層意思:產品缺陷是由銷售者造成的,銷售者則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產品缺陷是由生產者造成的。銷售者先代生產者或供貨者進行賠償,之后其可以向生產者或供貨者追償。當然,這一做法有使銷售者代人受過之不公。但為保障受害人訴訟選擇權和充分獲償權。銷售者應當作出這樣的妥協。無論設計何種減輕銷售者產品責任的制度,均不能逾越保護受害人這條底線。
真正體現銷售者責任減輕的制度設計,主要存在于受害人同時向生產者和銷售者主張賠償請求權的情形。此時,“依據個案情況,人民法院可以行使釋明權”,讓被侵權人擇其一起訴,因為起訴其中的一方,是能夠保護被侵權人的合法權益的。如果被侵權人執意同時起訴生產者和銷售者,法院該如何處理呢?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對此并未言明,但是其認為生產者和銷售者并非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因此似乎支持法院徑直判決造成產品缺陷的一方承擔責任,而駁回被侵權人對于另一方的索賠請求。
此外,對銷售者利益的照顧,還可以體現在銷售者與生產者內部責任的分擔上:銷售者向生產者追償的責任性質屬于無過錯責任,而生產者向銷售者追償的責任性質屬于過錯責任。由此,通過將責任轉移給生產者。相對減輕了銷售者的責任。
上述的制度設計,通過對《侵權責任法》的相關規定進行合理地解釋。能夠得到確認。即第43條第1款是生產者和銷售者缺陷產品責任共同的請求權基礎:第41條和第42條第1款應該被理解為生產者和銷售者的對內最終責任確定條款。即生產者或者銷售者根據第43條第2款和第3款規定進行追償的請求權基礎條款,而非受害人向生產者或者消費者請求賠償的請求權基礎條款。

責任編輯 張國強